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傳統的中秋佳節,如約而至。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在這棗香四溢、瓜果飄香的美好時節,在舉國上下共同歡度豐收節之際,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打棗文化節”開始了!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9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也是我國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彰顯人民情懷的好事。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中秋佳節,是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期盼家人團圓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濃濃思念之情。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在這闔家團圓、共慶豐收的美好日子,二中全體師生,共同歡聚,舉辦首屆“打棗文化節”,目的是讓大家進一步保持住激情的學習狀態,“知早”“悟早”“趕早”,時刻保持昂揚鬥志,感受“棗文化”的深刻內涵。

操場上的這棵棗樹,是建校初期1930年栽種的,已有88年的樹齡,現為河北省保護城鎮古樹名木。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面對這棵棗樹,我們彷彿面對一位88歲的老人,88年的風霜雨雪,88年的歲月滄桑,她和古老的貴貞樓一起,共同見證了百年匯文的歷史與滄桑,詮釋著 “樸、誠、勤、敏”校訓精神深刻的文化內涵,激勵著一代代匯文人,用生命的激情和不懈的奮鬥,續寫匯文的未來與輝煌!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嗩吶聲起,藝術生的秧歌表演《打棗》將同學們的興致拉到了極致。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一棵棗樹,88年的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展示。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一種在淡然與堅守中,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精神和力量。每一種生命都以她固有的狀態存在,每一種生命都以她自己的方式驚豔綻放。無論風霜雨雪,無論乾旱貧瘠與雨露豐沛,她都無聲的堅持,頑強的生長,我們欽佩她的堅韌、頑強;無需澆水施肥,無需過多的打理,她都年復一年。恰如匯文師生身上共有的那種堅韌。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春華秋實,哪怕是有調皮的孩子或不文明的人們,肆意的採摘而無情的折斷她的枝椏,她也照樣報之以沉默、包容,自我修復,蓬勃生長,並將果實奉獻給大家,我們感受到的是她的無私、奉獻、包容、向上。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隨著《打棗》音樂聲起,由周校長開首竿,將文化節推向了高潮。一竿起,豐收喜,匯文師生將無私奉獻牢記心底。再竿起,詮釋百年匯文的歷史,頑強向上成美譽。三竿起,詮釋 “樸、誠、勤、敏”校訓精神,淡然堅守是匯文人的底色。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一竿竿,一顆顆,一步步,一天天,我們不斷前行。正如這沉甸甸的果實,用歲月的痕跡積澱出內在的底蘊。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棗子落地,豐收啦。三個年級優秀學生代表開始體驗收穫的喜悅。撿拾起顆顆紅棗,內心充滿自豪。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打棗文化節,重在文化,更在體味與感悟。

通過今天的打棗文化活動,通過對這棵88歲棗樹的生命的理解與詮釋,進一步的豐富了我們百年匯文豐厚的文化內涵,也帶給我們每一個匯文人以深刻的精神鍛造與靈魂的啟迪,共同感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與靈魂的昇華。


打棗、賞月、共慶豐收節——昌黎縣匯文二中首屆 “打棗文化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