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技術源於中國,秦朝就已經修了「鐵路」了,後來怎麼消失了


我們所熟知的秦直道,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要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北至九原郡,穿越14個縣,8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兵馬馳騁在秦直道上,可快速從咸陽機動到邊疆,堪稱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

不久前,甘肅慶陽表示,將對境內約300公里秦直道醞釀開放,不久的將來,我們又可以重走2000年前中國最古老的高速公路了!

高速公路就已經讓人嘖嘖稱奇了。考古還發現,大秦朝竟然還修了“鐵路”!

2007年考古專家就在河南南陽伏牛山區發現了一條長三公里的古代木製軌道。經碳十四測定,是2200年前的秦帝國遺存。

專家測算認為:車速每小時可達30—35公里,日行700公里,看來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不是傳說。河南南陽伏牛山區為當時秦楚兩國交界。在山裡修建鐵路,估計是方便大規模、快速向前線運送物資

可惜的是,秦朝之後,這項“鐵路”技術並沒有做進一步的升級與廣泛推廣,反而神秘消失了,再也沒有見諸史書,也沒有發現遺蹟。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當時建造這段鐵路主要用於征戰,而不是民用的,仗打完不需要了,就廢棄了。 另一方面,可能是建造成本比較高,只有在山地等特殊地區才不得已而建造。如果在平原地區,車馬直接跑在“秦直道”上更便捷、快速。在沒有機械動力的時代,花大錢鋪設“鐵路網”效益不高,也不合時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