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錯誤的「碎片化學習」耽誤了多久?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加速:從拖延到高效,過三倍速度人生》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當下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但似乎也是知識焦慮的時代。很多人希望提升自己,悶頭學了很多碎片化知識,卻沒有任何效果。實際上,出發點就錯了!時間管理專家張萌在本文中提出:要學習知識管理,從而真正地從學習中獲益,得到自我提升。

最近公司新加入一位90後同事,叫阿飛。這幾天他狀態不好,總說自己非常焦慮,甚至嚴重到脫髮的地步。想來他這個年紀並沒有天大的事情壓在身上,那他究竟在焦慮什麼?

阿飛說,最近和朋友聚餐時,發現好幾個一起畢業出來打拼的兄弟,三四年的工夫竟然都小有所成,如今他們之間談的都是價格錨點、槓桿理論、股權融資。對比之下,焦慮感瞬間就湧上阿飛的心頭。他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眼界,跟他們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於是,阿飛下定決心要給自己好好充充電。他每天上班路上,聽一聽行業專家的知識內參;工作之餘,逛逛新媒體大號,拿出筆記本記下圈內大事;臨睡前,他就刷一會兒知乎,讀一讀信息流裡的回答推薦。就這樣,看似無比充實的一天過去了。

但這樣究竟有沒有效果呢?很快,阿飛就發現,他開始疲於接受和消化這些信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學習方法,並沒有完善他的知識體系。現在的他,反而更迷茫了。他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學,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學什麼,怎麼去學。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聽完阿飛的困擾,我就在想,這何嘗不是我們現在都會面臨的困惑呢?當下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但似乎也是知識焦慮的時代。看著身邊的人越發上進優秀,自己也想追趕效仿,結果悶頭學了很多碎片化知識,卻依然沒有效果。於是,我們陷入自我懷疑和知識焦慮,擔心自己越來越落後,而被這個時代拋棄。正如張泉靈所言,當一個時代打算拋棄我們的時候,連“再見”都不會跟我們說。

那麼,要如何才能克服知識焦慮,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豐富充盈我們的知識體系呢?面對這個折磨人的難題,我們需要進行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就是通過收集、整理知識,有效地產出結果,解決問題。如果知識沒有幫助我們達成目標、解決問題,那麼知識就沒有發生效力。

知識管理的第一步,是弄清楚到底什麼知識值得學。對此有三條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

第一,區分知識和信息。

第二,區分知識與表演。

第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1

區分知識和信息

我每天都需要看很多文章,比如新聞app、微博微信、自媒體大號的文章以及公司各部門提交的各類總結。簡單來說,就是每天要看很多信息,並將之處理、消化。

新同事阿飛知道以後,也曾很激動地問過我:“萌姐,你能不能給我也推薦一些信息,我也想增加一些知識。”給他推薦當然沒問題,但問題是,他似乎並沒有明白:知識和信息並不是一回事。

從新聞的角度來看,信息是為了消除不確定性,是真實且有時效性的。比如今天哪家公司要上市,哪家公司的高管即將跳槽,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信息,可能就會被競爭對手超越,或者我們看中的人才就會被挖走。

但知識是經頭腦處理過的個性化、結構化的信息,並沒有時效性。就好比我們學過的牛頓定律、勾股定理,它們很早之前就存在,並將一直存在下去。這些就是知識。

那為什麼要清楚這兩者的區別呢?因為在進行知識管理時,我們要處理的對象正是這些知識,而不是我們大量囤積的信息。

要知道,對於一個領域的成功人士而言,他們可能更關注的是信息,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多年的專業知識儲備,所以信息對他們而言更重要。

但是相比之下,對初出茅廬或正準備職場晉升的人而言,他們沒有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墊底,信息對其來講幾乎無用,知識學習反而更加重要。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可能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阿飛那麼努力,反而越來越焦慮。因為他錯把信息當作知識,結果囤積了一堆可能轉身就忘的信息,卻找不到任何可以發揮的空間。所以,不管是阿飛,還是可能面臨同樣問題的其他人,這時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沉澱自己的知識,不管是硬本領,還是軟技巧,都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2

區分知識和表演

也許很多人會奇怪,知識和表演這兩個詞怎麼會被放在一起?我來舉個例子。今年為了新書出版,我在全國各地舉辦了“百城百校”系列演講活動。每次演講前,我都會事先把要講的主題錄好,反覆練習檢查。我的助理跟我久了,也已經把我要講的理論聽得爛熟。她說:“萌姐啊,我覺得我閉著眼睛都可以講你的理論了,要不下次課我先替你去說一段?”

我對此感到十分新奇,當有個學生來問問題的時候,我就讓我的助理去回答了。還別說,她講得真不錯,洋洋灑灑,也沒什麼錯誤。只不過,後來那個學生又追問了一個專業問題,助理就有點兒答不上來了,於是我趕緊打圓場。

其實,很多人可能都會有和我助理一樣的問題,在掌握真正的知識之前先學會了表演,但這種表演,對我們往往沒有太大幫助。我們一定不要掉入表演家的知識陷阱。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怎麼理解這個陷阱呢?

1929年,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懷特黑德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發表了一篇對現代教育影響深遠的文章——《教育的目標》(The Aims of Education)。文章中,他發明了“惰性知識”一詞,以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沒什麼實際用途、碎片化的知識。

我們平時打開網絡,隨處可見雞湯道理、職場新人寶典、企業家修身理論,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是有用嗎?屏幕一關,我們的大腦還記得什麼呢?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惰性知識。

那麼,避開惰性知識,我們要學些什麼?答案是,核心知識。這一類知識,在我們大腦中已經初成體系,有條有理,而且足夠實用,能夠切實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舉個例子,我自己的理論體系是我根據實踐經驗總結而成的,這就是我的核心知識。哪怕每次演講的內容不變,但無論聽眾提什麼變化多端的問題,我都能從自己的知識框架裡順利提取答案。這便是核心知識和惰性知識的區別。

3

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對知識的價值判斷也並不一定成熟,那應該怎麼辦呢?對此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學會站在專業人士的肩膀上,利用他們的專業判斷來幫助我們選擇知識。

比如付費知識。我們都知道,在碎片化時代,原有的、自主搜索的學習方式太過低效。除非能確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泥沙俱下的知識市場中,甄別出知識的信度以及效度,不然寧願多交一點點學費,讓在某領域內更專業的人士為我們篩選,這樣既能提高我們的自我輸入門檻,也能確保學到的知識更有價值。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當然,只是藉助這些人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第一,這些知識能不能提升我們的某項技能?第二,它是否有助於我們實現目標?第三,它是否能與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擦出火花?第四,它是否滿足了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

問完自己這四個問題,這些知識對我們會產生多少價值、值不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我們就瞭然於心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篩選和知識系統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大多數人很容易產生知識焦慮。而知識管理正是解決這種焦慮的有效方法,通過區別知識與信息、區別知識與表演,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能幫助你在知識決定人生的時代,對萬事應對自如。

基於CC0協議使用

你被错误的「碎片化学习」耽误了多久?

我們常常疑惑,人和人之間是怎樣拉開差距的?有的人職場得意、生活如意,有的人屢戰屢敗、抱怨不已。在高速變化的時代,如何擁有和強者賽跑的能力?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如何突破天花板、自我增值?那你一定要看看時間管理專家張萌是怎麼說和怎麼做的。

【互動話題】你怎麼看待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小編將從本文留言選取5人,贈送由磨鐵圖書

提供的張萌新書《加速:從拖延到高效,過三倍速度人生》1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