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重用擔當幹部 激勵爲官有爲

能擔事、肯幹事者受重用、受尊崇,做樣子、混日子的“官油子”丟帽子、挨板子,商州“官場”“拼勁”十足

商州:重用担当干部 激励为官有为

守護一方綠水青山 阮世喜攝

免懶官、治懶政、重用擔當幹部,激勵為官有為——最近兩年,商州區一連串動作出手不凡。

商州區區情複雜:地處秦嶺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30%;歷史上腐敗高發,幹部作風渙散;管轄面積既有城的徵地、拆遷各種矛盾,又有鄉的產業薄弱、經濟落後等困難,一直屬於“多事之地”。

“人到城中安,官到正科止”,這是以前鄉鎮幹部的普遍心態,經過治懶治庸、激勵激發,商州幹部的心思變了,正呈現出一派遇難敢衝,遇事敢幹的新氣象。

不擔當沒出路

“還真給下了?”“真下了!”2017年,原商州區旅發委主任房某被免職的消息,在商州城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部門“一把手”變成單位一名普通職工,很多幹部直呼:意外得很,看來是要動真格了。

“動,為什麼不動!我們制定了政策,分管工作在全市考核排名中連續兩次居於末位的,該調整調整,該免職免職,能上也能下。”商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閆爭民說。幾乎前後腳,區經貿局局長武某因部門工作推動不力也被調整。

商州區共有30個部局單位,同樣作為一“班”之長,區住建局局長王鴻煒雷厲風行,讓鎮辦對他管的這個既不發錢、又不拿權的部門“言聽計從”,6天內完成了2017年危舊房改造驗收工作。

從住建局的普通幹部成長為鎮黨委書記,再回到部局任“一把手”,王鴻煒有自己的“兩把刷子”。“把事承住、弄硬,點明叫響驗收一戶、兌付一戶,而且跟財政、銀行都要對接好,必須說到做到。那就不怕鎮辦不給報數據,群眾不配合。”

2018年,區住建局從危舊房改造的協同配合單位,變為主管單位。王鴻煒還有了一個新外號“廁所局長”,全區的旱廁改造項目也由住建局主抓。

最近,某鎮黨委書記李某“有點煩”。全區的黨建工作一排名,鎮上又落在後頭。8月份,區委組織部對他進行召回,在部裡停職跟班學習。而幾年前,李某任鎮長時,曾因抓重點項目建設業績突出,在商洛名聲大噪。

“他是土木工程師出身,抓工程是把好手,就因為乾的好所以提拔了。但今年村‘兩委會’換屆,他轄區內的一個先進村選不出村主任,拖了全區的後腿。”區委組織部一位幹部說:“該獎就獎,該罰就罰,這條線要首先拎清。”

城關街道辦事處在“兩委會”換屆中當了先進也讓人稱奇。要知道這13個社區、3個村因為涉及徵地拆遷等利益糾紛,矛盾問題極為突出。加之區上出臺新換屆年齡規定:以3月1號為界,新提名人選必須在55歲以下。整個辦事處著實為換屆捏了一把汗。

巧不巧,原本的一位候選人劉某剛好就超了1天,幹部群眾這下都等著看辦事處的態度。主持換屆的劉建華拍板,一個尺子量到底,口子絕對不能開。

事前研判,醞釀不成熟堅決不允許進入提名;事中時時監管,將組織意圖與群眾呼聲緊密結合,確保選出的人“不走大樣樣”。“這就像結婚,選人、考察、做思想工作,功夫得下到平時。選舉那天,誰是支書,能得幾票,組織上都心裡有數。”最近,劉建華走馬上任辦事處黨委書記。

在商州區村一級幹部隊伍中,董家窨村前任支書董某因操控低保、進行權力尋租被清除;大學畢業的陳某因統攬能力欠缺,卸下陳巷村支書的重擔,擔任更適合他的文書職位。

寇志斌是商州區8名享受副科級待遇的村支書之一,代表了一批對農村工作熟稔的“老人手”,他所在的黃柏岔村是深度貧困村,年初,瞅準一家食用菌企業選址的機會,他和村“第一書記”劉海濤老少搭檔,磨破嘴皮硬是說服企業在村裡落了戶。

為此,黃柏岔村295戶貧困戶,766人,除了可以享受到區上分給全體貧困戶的光伏認領收益外,還可以得到認領香菇的分紅。“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如今土裡刨食也有了效益。

商州:重用担当干部 激励为官有为

商州區吳莊駐村扶貧隊長邢俊(右二)和村幹部一起關注貧困群眾的生活 梁生樹攝

“對幹部最大的激勵是正確的用人導向,商州區堅持有為才有位,突出實踐實幹實效,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幹部有機會有舞臺。”商洛市人大副主任、商州區委書記張盈安說。

練本事善做事

為啥處在同一屋簷下,在一個鍋裡舀飯吃,有的幹部工作得心應手、看起來難纏的事在他手裡總能一一化解,而有的幹部畏首縮尾,工作老是推不動?

商州區委在廣泛調研中發現,之所以出現有些幹部不敢擔,有追責嚴、上升渠道窄等因素,但最主要還是能力欠缺“不會為”。

“大多數基層幹部是想幹好的,但有時能力不夠。”商州區組工幹部寇明濤說,專業知識欠缺、基層工作經驗欠缺、創新意識欠缺,都有可能成為阻礙各級各類幹部幹事創業的短板。學文科的不懂工程,學理工科的不擅長搞黨建,長期坐機關的不知道咋樣和幹部群眾打成一片,鄉鎮幹部到部局工作不知道機關的工作程序,等等。

“我們要著眼長遠,優化整個幹部隊伍的成長路徑。幹部既要在脫貧攻堅、重點項目、信訪維穩等一線實踐鍛鍊,也要到高校、發達地區學習培訓,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專業素養,拓寬視野、增長才幹。”張盈安認為。

最近,某鎮黨委書記全韜不在鎮裡,而是和區上一批黨政幹部一起,奔赴千里之外,參加南京大學為他們“定製”的能力提升班。

每年,商州區有500萬的人才基金。組織部門“精打細算”,除過南京大學的5期提升班計劃培訓400名黨政、教育、衛生幹部外,還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開設7期MBA培訓班,培養優秀年輕後備幹部。

高校培訓、外出考察、發達地區掛職、多崗位鍛鍊,商州區委為幹部搭建的立體化培養平臺,極大地鼓舞著幹部擔當作為的士氣,提高了會幹事的能力。

楊斜鎮是商州的人口大鎮,但日常逢集,很少能見到青壯勞力。“人說商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楊斜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貧困面達到百分之三十。因為窮,人都出去打工了,我們扶貧去到家裡一看,就是老人,帶個孩子。”鎮長南衛強感慨,扶貧扶貧,扶誰呀?

南衛強外出培訓學習時,受到一些啟發,開始改變對楊斜“人口流失”的看法:既然鎮子人口承載能力差,年輕人出去打工是大勢所趨,那我們就在勞務輸出上做文章。

楊斜鎮在西安成立外出務工人員服務點,專門提供務工信息,幫助解決勞務糾紛,鎮上還打算,加大青年技工培訓的力度,鉗工、瓦工、室內裝潢等,把產業做大做強。

“之前會有鎮幹部認為,本鎮外出務工人員多,說明自己沒把鎮建設好,是件丟人的事,換一個思路就完全不同了。”楊斜鎮一位幹部說,能力提升更重要是理念的轉變。

幹大事破難事

“時間緊迫,在不違反法律法規、政策原則的前提下,土辦法洋辦法都上,先把問題解決了。”

“不害怕工作有多難,很多時候,工作幹了,責任也擔著。”

“工作不能平鋪直敘,該加大力度就得加大力度。事情到你頭上,不要想有退路。”

這是在商州區採訪中,幹部們說得最多的話。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難纏的事數不清,但商州區委樹立起鮮明用人導向、針對“不會為”“不敢擔”對症診療,營造寬鬆的幹事環境、鼓勵激勵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好乾部在實際工作中表達出相同的心聲。尤其到了急難險重任務的關頭,總有幹部敢為人先,衝鋒在前。

8月初,商洛爆發“疫苗事件”。接到緊急維穩任務,劉建華第一時間組織社區幹部趕赴市行政中心。

“社區女幹部長期生活在市區,上訪群眾裡很多都是她們的熟人朋友,我帶著她們去勸解,效果更好。”劉建華一邊向上級彙報一邊開始工作。

社區幹部們兵分多路,分赴1萬多戶有零到15歲少年兒童的家庭,挨家挨戶做安撫工作。調查結果出來後,又第二次入戶,確保家長清楚緣由,消除恐慌情緒。

和劉建華一樣,夜村鎮黨委書記陳丹濤也是一位挺能擔事的幹部。

西合鐵路輔線穿境而過,312國道綿延整個城鎮主幹道,商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商丹園區、延長氟化硅等重大項目落地,3個垃圾填埋場、1個汙水處理廠……這些,全部聚集在商州區第一大鎮——夜村鎮的鎮域範圍內。

作為鎮黨委書記,徵地拆遷、消除違建、取締沙石廠,樁樁件件都得親自過問,哪一件處理不好都會有無數的矛盾糾紛。與此同時,老上訪戶的“疑難雜症”問題化解也極大地考驗著幹部的勇氣和水平。

在陳丹濤調任夜村鎮之前,李河灘村村民李某因造紙廠拆遷賠償一事,都快踏破鎮黨委的門檻。造紙廠排放不達標,鎮上依法取締李某可以接受,但是他要求的120萬元的賠償金額,鎮上無法同意給付。雙方僵持,一度將賠償款談到40萬元。

陳丹濤到任後,主動把包括李某案在內的10個積壓上訪案拿出來,成立民事民議工作站,一一調查。40天后,工作站的退休老幹部們將一厚摞材料擺在李某面前,核實其合理訴求損失為2萬元。李某無話可說。

在處理李某上訪案的過程中,陳丹濤發現,60多歲的李某確實生活困難。他主動協調,從救助渠道為李某爭取到了5萬元的款項。拿著書記給的救助款,李某像變了一個人,和善地表達著他的感激。

“有合理訴求的,7個老上訪戶的問題我們都解決了。另外3個不合理的,那絕對不能認。”陳丹濤說。

而陳丹濤、劉建華、王鴻煒等幹部的表現,在一張幹部“正負面考核清單”上記錄在案。

2017年起,商州區以“正負面考核清單”的形式,把在環境整治、安全生產、綜治維穩、脫貧攻堅等急難險重任務中表現突出的幹部,納入選用,成熟的提拔使用。

種種措施,都激發幹部發自內心的遇事不避、難事敢上的擔當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