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島的象徵,也是我國的名山之一。該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區遍佈熱帶原始森林,層層疊疊,逶迤不盡。海南主要的江河皆從此地發源,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構成奇特瑰麗的風光。

黎族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關係。遠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隋代稱海南島居民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族以土著海南島自居,他們在海南島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了。

五指山,有海南的肺部之稱。

黎族,為海南最早的民族。

這位於五指山腹地的據稱仍保持黎族原始風貌的初保村更給人無盡的想象。

雨後山路泥濘,群山為幕,山邊的植被茂盛鬱蔥,從空氣裡可以嗅得出清新的“甜”來。順著盤旋的山路而上,遠遠地看到山頭高高獨傲的木棉樹,嚮導說離初保村不遠了。

踏進村頭,一位黎家婦人正在曬穀場收玉米,身後是三個紅色的大字“初保村”。“初保”在黎語的意思是野獸出沒的地方,村民也用黎語自稱為“德什龍”,意思是“在大水田的上面”。村子依山順勢而建,從村前的籬欄到峽谷的溪流,水田層層而下,鬱鬱蔥蔥的莊稼長勢喜人,與這安靜的村子相映成畫。

村前的牙排河發源自阿陀嶺一帶,曲折奔走約20公里之後,途經村子向北匯入毛陽河。河水清澈見底,撞擊著河谷的岩石叮叮咚咚一路歡暢而下,生動悅耳。當夜幕隱臨,初保村人一天的勞作結束,更有全村的男女老少在此洗澡,在這純淨的山與水之間的放縱與輕鬆。

初保村其生產和生活方式還保留著傳統習慣,民俗風情濃厚,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村裡的黎族同胞很友好,成年人基本會說普通話,他們似乎早就習慣了外人的來訪,一邊繼續手上的活兒,一邊大方地回應我們的招呼與微笑,任憑你拍照攝像或回答你提出的種種問題,都是一副與世無關的淡定樣子,只有懷裡的孩子瞪著一雙黎家人特有的大眼睛好奇的看著來客。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初保村現在仍然都居住著黎族傳統房屋——船型茅草屋。茅草屋為幹欄式古代黎族民居風格,獨一無二的板材牆體結構。據資料稱,初保村現有的茅草屋記錄著黎族傳統民居從“船型屋”向“金字形屋”演變的軌跡。有幸看到一家正在砌的黎房,房屋由厚厚的茅草和木板編成,詢問屋主這樣的房子會不會漏風漏雨,那黎族漢子並沒有停下手上的活,笑著說只要不是大臺風就不會呢。

而另一家的女孩子在翻曬木薯,她說是在準備做木薯酒,嚐了一小塊木薯,很香,想不出來釀出的酒是什麼樣的口感。除了番薯酒,這黎家正宗的山蘭米酒不可不試。

村裡至今還存有黎錦這種黎族民間精美的手工藝品。它是用木棉紗織成的,以黑色線為底,交叉織入紅、黃、白、紫等色線,構織出各式各樣的人形紋、動物紋和幾何圖形,圖案豔麗多彩。這是真正的手工活,一套漂亮的黎家少女的裙裝竟然要織兩個月之久。如今,許多黎族同胞已穿上漢族的服裝,但是在三月三、春節、婚慶喜事或其他的特別日子,初保村的女人們才會穿上漂亮的黎族筒裙,舉手投足展示著黎族女子的美麗精巧。

海南大學的學者這樣評價初保村:“在海南島其他地區見過不少黎族民居,但保存如此完好,數量如此之多,分佈如此密集,且全部以板材作為牆壁主體,初保村是獨一無二的。”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五指山深處黎家明珠——記原始黎村初保村

當然,說是原始村莊,現代文明、現代生活正悄悄改變著這個村莊,初保村的原始風味不知能保持到何時?村裡的黎族同胞告訴我們,其實如果經濟允許,他們也想住上乾淨、明亮而且堅固的磚瓦房。船屋的使用壽命一般是七八年,但現在無論是茅草和板材都越來越缺乏,不經過火燒不會長出又旺又好的茅草,現在又到處種滿了經濟林,那些林木根本不適合建造船屋,原始林木又不能砍伐,看來想繼續保持這一黎族風貌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各方面關注才行。

晚間,在這初保村前支起帳篷,夜風習習而起,螢火蟲四處閃耀。我們呼吸著海南最清新的空氣,喝著山蘭酒,吃著美味的五指山野菜和五腳豬,聽著耳邊的黎族祝酒歌,真誠的希望這美麗黎村的走向會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