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是江蘇省揚州市的著名景點,位於城西北郊,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遊覽區面積100公頃。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已成為城中公園。面積約是西湖、玄武湖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臺樓閣。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之名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吳綺(1619-1694),揚州人,字園茨,號聽翁。生於明末,為清初詞人。由書中記載可見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為其水道彎曲狹長,並地處揚州城的西北,故稱為"瘦西湖"。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乾隆元年(1736),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裡的美景後,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詩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帶的景緻與繁華,在詩人眼中,揚州和杭州一樣,市井繁榮,故稱"銷金鍋子",並通過與杭州西湖的對比,認為瘦西湖之名確實形象而貼切。瘦西湖還有長春湖、保障湖、炮山湖等別名,每一個名字,都有一段故事!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瘦西湖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臺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北段(九曲池至熙春臺)為唐羅城西城濠一線而東,清乾隆二十二年治理開浚為蓮花埂新河;南段(小金山至大虹橋通二道河一線)為宋大城西城濠;中段(蓮花橋至小金山)為清雍正十年知府尹會一、乾隆二十二年巡鹽御史高恆先後主持開浚,蓮花橋西稱蓮花埂新河並建蓮花橋。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在太平天國時期經歷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五亭橋,小金山。民國九年,鄉紳陳臣朔在五亭橋東側建鳧莊。1958年12月揚州市人民委員會制定瘦西湖水庫規劃,發動群眾開挖瘦西湖,後停工未成。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1980年春,為迎接日本國寶鑑真像回揚巡展,市革命委員會發動單位集資,組織郊區農民全面疏浚北城河西段(新北門以西)至大明寺山腳下約4公里河床,並拓寬蓮花橋至熙春臺一段湖面,挖土6.2萬立方米。後又恢復了二十四橋、熙春臺、卷石洞天等景點。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1988年瘦西湖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2007年恢復四橋煙雨、石壁流淙、萬花園等景點。2008年起,瘦西湖萬花會開始舉行,每年一屆。2010年被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瘦西湖水域範圍,北達大明寺蜀岡山腳下,向南至熙春臺分兩支,一支西南經念四橋通蒿草河,一支直東至小金山復分兩支,一支由小金山北經長春橋達友誼橋通潮河,一支由小金山沿長堤春柳南達大虹橋通西門二道河,逶邐長約3.3公里。其中大明寺蜀岡下--春臺--蓮花橋--小金山--大虹橋為景勝集中的主水域。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遊客數量的增加,瘦西湖的門票價格不斷上漲,至2018年初,已漲至旺季150元,淡季120元,這隻含陸地遊覽,遊客如果坐船遊覽,還需另購船票。儘管如此,瘦西湖內遊客還是很多,一問才知揚州本地人進園票價極低,並有多種優惠措施。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6月28日,《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發佈後,我國已有多個省份出臺或公佈個景區降價或免費措施,還有多個景區將在“十一”前宣佈降價。揚州瘦西湖風景區票價從旺季每張150元降至100元,優惠幅度達33%。

西湖、玄武湖都免門票好多年了,瘦西湖還好意思收100元門票嗎?

西湖、玄武湖都免票許多年了,瘦西湖雖有一定文化歷史底蘊,但是相對於西湖、玄武湖兩位“大哥哥”來說,你還好意思收100元的門票嗎?(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 ,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