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從課堂板書到U盤、網盤,再到資源中心

編者按:技術的長足發展,使得信息化不再侷限於對教育活動的修修補補,而是推動著教育活動的中心進行了轉移。以教育資源為例,在十年前,老師上課時忙著板書知識點,上課學生忙著記筆記,沒法認真聽課,是一種常態。但隨著技術的進步,U盤,網盤,資源中心等不斷應用普及,師生更多的時間放在了教學互動上,教育活動的中心出現了明顯的轉移。傳統的基於班級授課制,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知識單向傳遞模式正在逐步地讓位於基於廣泛的學習資源,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教育信息化2.0|从课堂板书到U盘、网盘,再到资源中心

清華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雜誌副主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宋述強

智慧校園作為承接教育變革的重要載體,如何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去實施構建成為當下需要通盤考慮。在SmartShow智慧教育領袖峰會廣州站上,清華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雜誌副主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宋述強分享了面向未來教育的智慧校園建設的看法。

信息技術發展帶來教育變革

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不斷推動著教育的變革創新,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大數據、物聯網、VR、人工智能、雲平臺等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隨之而來的是教學對象、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學習理論、教學模式、教師能力、教育理念等一系列多維度的變化。

宋述強認為,信息時代背景下首先被改變的就是教育對象。千禧一代從小便被貼上“數字化”的標籤,使用的信息化工具日益決定他們的學習思維及習慣,在信息資源無處不在的環境中,從何種渠道獲取知識比了解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伴隨而變的還有教學資源,從教材到視頻、BOOK到MOOC,再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學習不再是封閉的孤島,獲取資源變得便捷簡單。同時教學環境從固定的物理線下教室,變成線上線下融合O2O式的教學,在此基礎上,課堂學習過程被重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興起,學生在課前通過視頻學習,在課堂上師生交互解決學生核心問題,同學間的互動也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教育信息化2.0|从课堂板书到U盘、网盘,再到资源中心

此外,對於教師信息技術綜合素養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學效果評估不再只依靠考試成績,還可通過教學過程中關鍵環節實時數據反饋,看到教師的教學水平,來進行實質性的教學效果研究。

在教育理念上,傳統的基於班級授課制,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知識單向傳遞模式正在逐步地讓位於基於廣泛的學習資源,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簡單來說,如果’微課’是信息化環境中的教學資源,’慕課’是在線教學平臺,’數字/智慧校園’是虛實融合的教育環境,’翻轉課堂’或’混合式教學’是創新的教學方法論,教育大數據是評價的依據,最終將達到從’Learner’到’Maker/創客’的培養目標導向轉變” 宋述強在會上解釋道。

教育信息化從1.0到2.0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無論是數字校園還是智慧校園,其構建都需跟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定位。

教育信息化2.0|从课堂板书到U盘、网盘,再到资源中心

教育信息化從開始實踐到2.0的提出,其發展脈絡可總結為起步、應用到融合、創新。起步階段是環境搭建,建數字校園,搭網絡設備;應用階段做資源、課件、微課和慕課;融合階段開始探索應用模式,包括三通兩平臺、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2.0的創新階段開始打造教育生態,構建智慧校園,探索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如果教育信息化1.0更多是關注物,2.0時代則更關注人;1.0關注量變,2.0關注質變。從環境、資源向模式、生態轉變。宋述強認為,當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2.0的基礎底層架構也將從“互聯網+教育”走向“人工智能+教育”

此外,教育信息化2.0還提出建設的基本目標“三全兩高一大”,“三全”中明確指出未來四五年內實現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數字校園建設作為承接教育信息化中教學應用、學習應用的載體,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如何去實施構建尤為重要。

中小學數字校園基礎環境建設現狀

據宋述強在SmartShow智慧教育領袖峰會廣州站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1.0階段的信息化建設,全國中小學(除農村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93.2%,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比例88.1%,64.9%的學校多媒體全覆蓋。學生空間開通達到43.3%,教師空間開通已達到58.4%。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效果顯著。

教育信息化2.0|从课堂板书到U盘、网盘,再到资源中心

圍繞數字校園建設,共有三種模式,一是學校獨立建設數字校園,購買硬件基礎設施和應用軟件,開發應用系統並建立數據中心。其優點是具備學校特色,專有程度高,但開發週期長,投入高。二是區域部署統一建設數字校園,數字校園的公共應用模塊可公用,有效避免重複性建設,降低學校的維護和管理難度,但個性化難以滿足,網絡環境安全性要求高。三是合作部署式,聯合部分學校共同建設數字校園共享。

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

數字校園建設階段緣於網絡應用技術,智慧校園建設則依靠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但在宋述強看來,智慧校園的提出到構建,核心思想不是追求技術本身,而是將技術與教育深度的融合來推動應用的深化。

此前在數字校園的架構上提倡“雲、網、端的結合”,而智慧校園是分層。基礎設施層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庫服務器;支撐平臺層包括統一接口、支撐平臺、數據服務、數據處理、數據交換;應用平臺層歸結成四類,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最後是對接用戶的應用終端。

教育信息化2.0|从课堂板书到U盘、网盘,再到资源中心

在應用平臺層中,智慧教學環境類型還會有不同的指標來約束。基礎型適用於各級各類院校的常規教學活動;拓展型適用於常規教學、案例教學及遠程教學活動;高級型適用於常規教學、案例教學及遠程教學活動及課堂教學管理決策分析。其類型對應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管理、互動反饋、跨域拓展、環境條件檢測與調節、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分析決策等功能。

這些要素決定了智慧校園技術規範與保障體系,而如何部署智慧校園的總體架構、構建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管理系統以及信息安全體系,也都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的《智慧校園總體框架》國家標準文件中做了明確規範

教育信息化2.0|从课堂板书到U盘、网盘,再到资源中心

事實上 ,目前教育物理空間設計已到達瓶頸,如何實現空間功能的多元化,支持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同時打通教育裝備與信息化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成為教育行業者需要一起思考的命題。此外宋述強表示,如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度融入智慧校園構建並應用,在未來教育下同樣需要去不斷探索。

摘自:SmartShow智慧教育領袖峰會廣州站

清華大學《現代教育技術》雜誌副主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宋述強現場演講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