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有人說他是千古來謀士智慧的化身,才華出眾能舌戰群儒;深謀遠慮,將劉備勢力從籍籍無名發展成為能夠三分天下。然而病逝在中原讓人惋惜,可是他死後留下的兩個繼承人竟也能讓司馬懿不敢進攻,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話說如果諸葛亮現在還活著都有2000多歲了,而他留下的對敵策論現在還有著無可比擬的價值。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火燒赤壁,亦或是空城計,每次作戰諸葛亮總是能出人意料的制敵獲勝。以戰而養戰,將向綿羊一樣的蜀國實力慢慢轉變為能戰能退的驍勇之師。

就是這麼一位稱得上是傳奇的人物,在三國時期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北伐。提起諸葛亮不得不說下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同樣是一位人傑,才華謀略遠超當時三國的大多數謀士,雖然在與諸葛亮的對戰中每每只能固守,但也能算得上是諸葛亮的勁敵。

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兩人交戰中,司馬懿雖然無法真正戰勝諸葛亮,但是也數次破壞了諸葛亮的大局部署。然而我們的開國偉人就曾經說過一句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司馬懿正是靈活運用了這一戰略,無數次給諸葛亮製造麻煩,最後活活耗死了諸葛亮。

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病逝前,諸葛亮在彌留之際說下了兩個人當做他的繼承人,蔣琬和費禕。這兩個人在之後蜀國的歷史篇章裡並沒有留下多少色彩,反而是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讓人印象深刻。可就是在蜀國整體實力最弱的時候。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留下的兩個人選之後,竟然在之後歷史中從未進攻蜀國。按理說司馬懿是不會放過諸葛亮病逝這個大好時機,難道說是司馬懿害怕諸葛亮留下的兩個人?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首先蜀國當時多次北伐失敗,雖然最大的原因不是諸葛亮的,但是戰爭帶來的卻是蜀國的國內實力前所未有的虛弱。

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這麼一個大時機司馬懿怎麼會錯過?事實上司馬懿還真的沒有去進攻,因為是沒必要。我們要明白一個蜀國的地理位置,巴蜀之地。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諸葛亮選擇這裡建立國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周圍群山環繞,再多的軍隊進攻也只能有去無回。

再說,諸葛亮的北伐帶來的不僅僅是蜀國的衰落,魏國也是民生沸騰。司馬懿這個人可不僅僅圖謀的是蜀國,他更想竊取的是魏國的江山。蜀國如果真的滅亡,魏國實力穩定後,第一個要死的人可能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司馬懿。

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所以,司馬懿絲毫沒有去進攻蜀國的慾望。再者,諸葛亮也並非庸人,他留下的繼承者怎麼可能沒有應對蜀國被進攻的策略。蔣琬是一個善於防守反擊的人,再加上姜維這把利劍,司馬懿在那種情況下不可能討得好處。

更何況還有一個吳國孫權在一旁虎視眈眈。所以,在司馬懿知道蜀國的情況後,心裡其實是安穩下來了。畢竟諸葛亮的北伐讓兩國的交戰讓各自的實力都降到一個谷底,短時間內是不用擔心蜀國再次北伐,事實也證明了姜維確是多次北伐失敗。而蜀國的存在也平衡了魏國對司馬懿的鉗制,對司馬懿來說是大大的有利。

孔明死後留下兩人,司馬懿知道後,從此秋毫不犯

自此以後,司馬懿對蜀國不再進攻,他此時更關注的是如何圖謀魏國的大好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