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2010年泉州清源山上,弘一大師舍利塔旁安上了一座弘一大師塑像,從此吸引無數信眾前往憑弔,也捕獲了無數攝影人的鏡頭。但卻極少數人知道這件作品的作者是誰?這尊雕塑的設計者——陶志兵。

陶志兵,1980年12月出生,甘肅天水人。2000年,工藝美術專業畢業的他,以故鄉的麥積山石窟為起點,走上了雕塑這條路。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多處輾轉,安緣石雕之鄉

陶志兵一畢業就在甘肅天水當地的一個雕塑工廠裡從和泥開始做起。一次,廠裡請了一位東北的雕塑師來雕塑一批紫砂作品。陶志兵常常在旁觀看,還默默地拾起那些紫砂廢料,嘗試在上面雕刻。有美術基礎的他上手很快,練手的作品讓老闆發現了他的天賦,開始讓他接觸雕刻。其後他被調到彩繪工坊,別人要學3個月的活兒,他3天就上手了,僅僅3個月的時間,他從一名和泥工成為彩繪工坊的主任。陶志兵說:“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上下班的概念,中午不需要休息,晚上也經常練習到很遲。”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2002年,廠裡準備選送幾件彩繪作品赴北京參加一個國際性大賽,陶志兵被指派負責這次作品的彩繪工序。為此,他多次到麥積山石窟,詳盡觀察,努力還原出石窟雕塑色彩中獨有的年代感。接觸雕塑彩繪還不到兩年的時間,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由他經手彩繪的雕塑作品能一舉拿得比賽的金獎。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2004年8月,陶志兵從廣州輾轉來到石雕之鄉——惠安崇武。由於當地以石雕作品居多,對彩繪雕塑需求量不大。他便開始下苦工學習雕塑,白天在工廠做翻模,跟老師傅學浮雕,晚上經常一個人通宵練習。2006年,在最困難的時候,他的妻子夏女士選擇和他成家,並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陶志兵稍顯羞澀而不失真摯地說,“這就是糟糠之妻,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陪我一路走了過來。”養家餬口,就是最大的動力,擔起家業。

“六度善緣”,始創個人石雕作品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創業初期,陶志兵牽來一段耐人尋味的佛緣。2008年8月,臺灣承天寺道登法師因佛事來泉,下榻在崇武。《金鋼經》的功德頌序中寫道:“六度者,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要法也。”頗具禪意的名字讓他們結識,法師一進門,就說想做一尊彌勒佛,可惜沒有圖紙。他只能根據老和尚的口述摸索著進行設計。三天後,他完成了泥稿。老和尚把泥稿照片帶回臺灣,沒想到,它的形象正符合住持法師的夢中所見。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可惜,石雕廠按照他的泥稿做出來的石雕像與原稿相差較大,達不到要求。從沒做過石雕作品的陶志兵只好硬著頭皮,首次拿起刻刀,親自來修改這尊佛像。經年累月的練習沒有白費,彌勒佛石雕像在他手中一點一點生動起來,這是他作為一名雕塑師跨出的堅實的一步。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對彌勒佛雕像甚覺滿意的老和尚,僅過了半個月就又從臺灣來崇武見陶志兵。這次他是專程登門,想請陶志兵雕塑一尊廣欽老和尚的塑像。道登老和尚帶著一個月的乾糧,每天,陶志兵雕刻時就坐在他身邊靜靜觀看。在這樣充滿禪意的靜謐中,這尊雕像從無到有,靈氣俱足,這是陶志兵創作初期很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機緣巧合,創作清源山弘一大師塑像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創作廣欽老和尚雕像時,陶志兵曾仔細閱讀過他的開示錄。其中,他留意到一段與弘一大師有關的軼事。傳聞廣欽老和尚有一次在山上入定數月,後來由弘一大師趕到,輕輕地在廣欽和尚的耳邊三彈指,廣欽和尚才從定中出來。這就成為他了解弘一大師的一個契機。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2010年,泉州有意向在清源山上做一尊弘一大師塑像。多年累積的宗教題材雕塑經驗,讓陶志兵成了不二人選。創作前,陶志兵到泉州開元寺、承天寺等大師走過的地方深入瞭解,查閱資料,到清源山實地勘探。幾經摸索,他覺得塑像呈坐姿坐在舍利塔西側的大石頭上正合適。陶志兵爬上石頭,反覆拍照、比對,最終確定坐像的坐高為1.8米。回來後,他著手進行創作,泥稿一氣呵成,神形兼備。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近年來,他以這個泥稿造型為基礎,還做出了幾件弘一大師坐像雕塑,許多人爭相收藏。今年,他將這尊弘一大師塑像進行優化,服飾、容貌上的細節,反覆校正。他很有底氣地說,瞭解越深,才能做得越好!陶志兵目前以弘一大師為主題的塑像共有7件。

“運氣到了就要去抓住”

陶志兵為人隨和、謙遜,甚至未曾想過在獨立創作的作品上留下姓名。也因為這樣,他的許多作品反而成為很好的媒介,讓他交到了至情至性的朋友。比如有一位認識十年的日本收藏家,已經70多歲了,還是每個月都會來崇武一次,每年都收藏一兩件陶志兵的作品。


泉州清源山上的弘一大師雕像出自何人之手?


道登老和尚和他已是十幾年的忘年之交。陶志兵始終記得老和尚跟他說:“人的運氣一輩子也就那麼幾次,到了就要去抓住,年輕的時候要多拼搏,該要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反觀現在他帶的一些徒弟,他還是有些失落的,“現在的徒弟不好帶,能吃苦的不多了,雕塑這一行,熟能生巧是最重要的,除了天賦,還需要時間的沉澱。”即將迎來不惑之年的陶志兵,現在還是保持著飽滿的創作熱情,親自把關每件作品,常常在工作臺前工作到深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