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率如果這麼算,高校就是一個企業

來自澎湃新聞網的報道“就業季① | 那些高校就業率沒有告訴你的事”,這篇報道介紹了很多老百姓看不懂的事,在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見下圖:(如果有興趣,可以查看原文,百度輸入關鍵詞“澎湃新聞網 那些高校就業率沒有告訴你的事”)

高校就業率如果這麼算,高校就是一個企業

文中介紹了高校就業率的計算公式(教育部定義):

畢業生就業率 =(已就業畢業生人數÷畢業生總人數)×100%

而“就業”其實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主要包含了深造、就業兩種情況。見下圖

高校就業率如果這麼算,高校就是一個企業

作為引用,到此為止,引用核心的內容就可以了。通過這個圖表面上似乎已經很清楚了,但小編覺得還不足夠表達高校教育的目的,你們覺得呢?這裡面沒有表述清楚學校招生人數:

1)這張圖裡面沒有表述學校勒令退學學生人數。

2)這張圖裡面沒有表述學校自動退學學生人數。

3)這張圖裡面沒有表述學校沒有修完學分學生人數。

4)這張圖裡也沒有表述清楚有學位畢業生數(合格)和沒學位畢業生數(不合格,但值點錢,可以低價處理),用人單位(質檢部門)就是這麼定義的。

5)畢業就創業的人數,自願自由職業的畢業生人數,而不是已經無法就業,學校亂定義自由職業。

作為一所國立大學,也就是說國家財政供養,就必須要有社會責任。什麼意思?小編想說的是學校培養學生是要負責的,就業率的計算必須建立在家庭,國家,個人和社會

四方面的角度來衡量就業率,這個基數應該是學校當年的招生人數。按國家教育部的定義,小編上述列的很多學生被忽視了。大家認可小編的說法吧!

經常看到網上某某媒體報道,某非數字高校一個宿舍全體學生都是學霸,全都考上研究生。更有誇張的是宿管阿姨給這個全考上研究生的宿舍拉起了橫幅,就差遊街示眾了,哈哈!你們真的覺得這些學生考研真的是學霸嗎?不得已的選擇,本科生太多,不考研就得失業,看看2017年澎湃新聞網拿到的確切數據,請看下圖:

高校就業率如果這麼算,高校就是一個企業

985高校的就業都如此不堪,何況非數字高校?某些省公佈出來農學就業率94%以上。這個你信?就小編九十年代上的大學來看,真實的就業率16%多一天,那時全國高校招生人數才80多萬(包括本,專,中專,技校),就小編參加高考那年全省招的本科生也就三千多人,比現在一所師專升級出來本科院校招的人還少,真實的就業就都這麼低,最後全由國家行政命令強行指定分配,那是當年的環境可以這樣(國家花錢培養的嘛)。當然了,當年的企業數和今天的企業數確實無法相比,但也一年容納不了八九百萬人就業呀!讀者們承認不?既然學校培養出那麼多失業者,為什麼還要招那麼多學生?利益!利益才是學校招生的生存之本。

以小編當年上學時比來算,現在學校的教師人數,相差100多人。當年全校在校生人數3800多人,而現在近40000人。按每年招8000學生,每個學生平均6000元來算,每年學生的收入4800萬,僅本科而言,4年來下來,一屆學生的收入19200萬元,也就是說一個近4000萬左右規模的學校,每年的收入19200萬元。學校的支出主要有教職工工資,教學樓宇和設備儀器的折舊和其他一些基礎設施的維護費用,研究投入,學校交流費用,實驗器材,教材採購,總的算下來,再加上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學校肯定亦盈餘,學校也是一個賺錢的企業呀!學校只管教,才不管你學生找得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呀!

如果說把學校看作一個加工企業來經營管理的方式操作,那麼學校招的學生是半成品(你考上大學),可能精度不是那麼高,高精度的就進入數字高校,雖然加工得不怎麼好,但可用,學校就把你招進來,對你進行二次加工(學生付費)。對於加工精度高的,然後學校再把你賣給更高級的工廠去加工(學生付費)。對於畢業的,你可以在社會上找到工作,那你就算合格品了!對於那些沒辦法找到工作的,所謂自由職業的,或者不是真心創業的,你們就是廢品。真心創業的,又真學到本事的,那你也算合格品。而學校和加工企業有非常大的區別就在於,學校從來都不會建立產品追蹤制度,只有你混得超好,學校想來撈好處,那麼學校會來找你付費。而生產加工企業,加工出來的產品有質量標準衡量的,賣出去的還可以退貨,而學校對於 放水畢業的學生,絕對不會回爐加工,打磨,這就是學校的高明之處!一旦賣出,概不退換!哈哈!!

高校就業率如果這麼算,高校就是一個企業

終於知道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辦大學和開什麼培訓班了,零風險,收益大!

當然啦!吐槽歸吐槽,但還是建議我們的一些大學,社會需求過剩,應該仔細的衡量一下,社會需要什麼學生就培養什麼學生,而不是培養大學生。中國當前最缺的是技工,頂級技工,教育系統應該將培養的重點往這個方向,財政資金也投往這個方向,這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捨本逐末,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