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精準扶貧120」解決「疑難雜症」

2016年7月,樂至縣借鑑醫療急救模式,開設扶貧熱線電話、整合幫扶資源力量、設置處理中心、集合專家團隊,在全省首創“精準扶貧120”工作體系,一個電話解決貧困群眾的“大事”“難事”“煩心事”。

一個電話

迅速回應群眾訴求

“我們村貧困戶黃維富養的羊拉肚子了,老黃他視力模糊,勞動能力不足,那5頭羊就是他的命根子,麻煩快來幫幫他!”電話那頭焦急的聲音來自樂至縣高寺鎮燕子村第一書記楊軍。

“楊書記,你不慌,我們馬上安排相關部門‘接診’。”工作人員的話給楊軍吃了“定心丸”,兩分鐘後,縣農業局的“接警”電話回撥過來,告訴他農業部門將迅速派專家到現場診治。

第二天一大早,兩位養殖專家攜帶專業檢疫儀器如約而至,喜出望外的黃維富模模糊糊地看著專家們為羊兒打針忙碌,滿臉欣喜地說著感謝。連續10天的治療和巡查防疫後,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黃維富說:“如果沒有這通電話,不光我的羊子保不住,可能全村的羊都要遭殃。”

2016年7月,黃維富的這個求助電話,是樂至縣“精準扶貧120”指揮中心成立後接聽的第一個電話。

樂至縣扶貧辦負責人說,“精準扶貧120”熱線電話開設之前,扶貧辦作為直接面對貧困群眾的窗口單位,每天電話被打爆,群眾要諮詢政策、反映困難、尋求幫助,鎮村幹部要推進項目、落實資金,幫扶力量要爭取技術服務支持……,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扶貧辦的同志焦頭爛額、疲於應答,群眾往往還不滿意。

現在,打通“精準扶貧120”熱線電話等於打通了“天地線”,業務部門和貧困群眾“面對面”,直接解答政策、回應訴求、解決問題,貧困群眾的滿意度大幅提高。

一個平臺

高效處置幫扶事項

群眾訴求繁雜多樣,不僅要快速回應、還要高效統籌相關資源力量,及時解決群眾所需所求。

立足於高效運行,樂至“精準扶貧120”一開始就以扁平化模式來構建處置平臺。處置平臺由1個指揮中心和7個分中心組成(簡稱“1+7”),聚集了脫貧攻堅所有資源要件,涵蓋政策諮詢、資金保障、醫療救助服務、產業扶貧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社會扶貧、監督檢查等行業領域。指揮中心猶如中樞神經,快速分解任務,將不同類別的訴求和求助分配到7個分中心,分中心在3天內作出回應,明確責任部門、落實處置方案。

樂至縣孔雀鄉龍鳳村的村民是這個平臺作用發揮的首批受益者。

龍鳳村一共有12個村民小組,分隔在穿村而過的河流兩邊,幾十年來,一座80公分的土拱橋是河對岸6個組的村民唯一的出村通道。一遇雨天,湍急的河水和年久失修的土橋往往讓村民望而止步,也因為這個原因,石橋那頭的6個組,集中了全村大部分貧困戶和危舊房。

2016年,該村啟動脫貧計劃,但因為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加上對修橋所涉及的審批手續、部門監管、設計建設都摸門不著,村兩委和村民們還是決定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在出村道路和發展產業上,修橋的願望又被擱置下來了。

2016年9月的一天,家在土橋這頭的龍鳳村6組組長陳興雲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打了“精準扶貧120”的電話。

“老鄉,請放心,我們馬上和相關部門以及幫扶單位對接。”電話掛斷,陳興雲立刻將好消息告訴村支部書記袁雲祥,“我們修橋有希望了。”

然而,在袁雲祥看來,修橋需要聯繫多個部門,是典型的“跑馬拉松”工程,光靠一通電話搞定所有部門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對此並未抱有多大希望。

兩天後,水務、交通、規劃建設等3個部門的工作人員組團來到了龍鳳村,現場查勘、可行性論證、討論設計方案、提出建設意見、拿出資金測算……,這樣的效率讓袁雲祥大吃一驚。更讓他驚喜的是,接到指揮中心的“任務分配”後,該村幫扶部門樂至農商銀行表示“願意捐資共建‘連心橋’”。

2017年1月,一座寬5米、長15米的“農商連心橋”竣工了。孩子們在村子裡穿梭嬉鬧,運輸建材的車輛在河兩岸來來往往,一幢幢新房也拔地而起。袁雲祥說:“真不敢想象,我們只打了一個電話,‘120’就帶來了那麼多部門、安排好了所有環節,解決了所有難題”。

一支團隊

精準解決“疑難雜症”

“1+7”處置平臺的背後,是一支由縣級領導、行業部門業務骨幹組建的“百人專家(服務)團隊”。這支團隊從全縣幹部人才庫中遴選產生,他們熟悉扶貧政策,精通財務管理、醫療衛生、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由指揮中心統一調度,承擔政策諮詢解答、技術服務支持和“疑難雜症”處置。

“麻煩支下招,我們這個村該怎麼脫貧嘛?”2016年12月,樂至縣石佛鎮榮家溝村的支部書記撥通了熱線。

榮家溝村位於蟠龍湖上游,雖然山清水秀,但是因為保護水資源,有水不能養魚,有山不能放牧,村支兩委感到脫貧無方,致富無路。

2017年春節後上班第二天,一支融合了農、林、牧、水以及交通、旅遊、文化資源的8人專家團出現在榮家溝村蟠龍湖邊,帶隊的是樂至縣委副書記劉建華。

“你們村緊鄰風光宜人的蟠龍湖水庫,把湖水盤活,坡上種梨花,湖中開遊船,湖畔有人家,發展旅遊有搞頭。” 專家們的“金點子”引來村民的一片叫好。

在指揮中心的統一調度下,專家們為榮家溝村開出三劑良方:農林部門提供產業技術服務;交通部門全域規劃鄉村道路;旅遊人社、水務部門組織村民學習遊船管理、農家樂經營……

2017年6月,榮家溝村依託蟠龍湖生態資源優勢,以市級扶貧資金為啟動資金,吸納貧困戶自願入股,成立了資陽市第一家村集體旅遊公司。村民們在湖邊忙著開遊船、辦農家樂,38戶貧困戶在當年主動遞交了脫貧志願書。

一套制度

有力保障落地落實

2016年10月8日,樂至縣回瀾鎮蘭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雷代義撥打了“精準扶貧120”熱線電話,“我想養羊脫貧,9月份就申報了產業扶持金,公示都20多天了,週轉金怎麼還不到位呢?”

敏感的“120“接線員意識到,這應該是“精準扶貧120”熱線收到的第一個投訴類電話。轉接到監督檢查中心後,有關部門核實:雷代義向村兩委申請的“產業週轉金”和“幸福喜羊羊”項目幫扶資金1.5萬元,因超限額,沒有得到解決。

按照要求,貧困群眾訴求,必須在3天內限時接辦。指揮中心將任務交給了當地鄉鎮黨委政府。“限時接辦設定了‘高壓線’,我們必須第一時間研究解決。”回瀾鎮黨委政府迅速拿出瞭解決辦法:保證群眾按政策限額申請幫扶資金,積極爭取縣農業補助,落實不足資金。有鑑於此,該鎮舉一反三,梳理出12戶同樣申請了週轉金的貧困戶,賡既研究、公示、核發。

一套從接訪、處訪、回訪到督辦的完整制度設計,有力地保障了“精準扶貧120”工作體系有序運行。

在這套制度體系中,四個相互關聯、彼此制約的制度規範,將“精準扶貧120”工作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都套上一條條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按照“接診+分診+處診+督診”的工作流程,責任單位在“接診”後的3個工作日內回覆,轉件到鄉鎮或行業部門處理的,一週內要反饋處理結果;指揮中心全程跟蹤、動態管理交辦事項處理情況,3天未回覆的,納入處置名單,敷衍塞責、處置不及時的,予以通報並扣減年度績效考核分值;對群眾舉報投訴的,問題線索移交紀檢監察等部門,依紀依規處理。

資陽日報記者 何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