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生活其實並不苦,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一、為什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記得小時候在縣城上學,學校每次放假,爺爺就去車站接我回家。


那時家裡離車站上遠,需要騎著車子來回。

一路上我們彼此相對無語,等到爺爺騎不動了,我們就這麼一前一後推著車子走著,記得爺爺常常和我說: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日後要好生讀書。”

那時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記在心裡,望著不遠處稻田裡的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叔叔伯伯們,我只是想著將來一定不做農民。

十幾年過去了,當我從農村考入省城,學了當前流行的工程造價專業,躋身進入老人們眼中的“香餑餑”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員時,我以為“人上人”的日子離我不遠了。


然而當我走進實習單位的時候,才那些年吃過的苦,並沒有讓我做“人上人”。

工地的環境有多麼糟糕自不必多說,晴天塵土飛揚驕陽似火,雨天泥濘不堪汙水四溢,物質世界的貧瘠尚可以忍受。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著憑什麼我要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吃著生活無端給我安排的苦?

後來,我選擇去到了深圳,在那裡我終於找到自己熱愛的新媒體行業,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和歡愉。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虛擬現實、風投、天使輪這些名詞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的邊界面,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也正是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積累過程中,人與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開,當我這幾年再次回到生活的地方,發現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幾年前,腦海裡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知乎中一位點贊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亞是這樣回答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痺,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後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願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二、所有覺得學習苦的人,大多是沒有捱過現實的耳光


最近看到了一篇關於在校大學生的報道,即將面臨大學畢業的老嶽,在高中時就是一個十分標準網癮少年。

高考之前,爸媽為了防止他分心,連手機、電腦,甚至電視都不給碰。

上了大學覺得放鬆了,想把以前沒有玩夠的遊戲都玩回來。在遊戲裡建了幫會,為了把幫會發展好,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遊戲裡。

大一時逃了一節課之後,發現大學管得並不嚴,膽子大了於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課,從此接二連三一發不可收。天天在寢室像個蓬頭垢面的瘋子,外賣盒堆了一地,期末掛科也成了常態。

當室友拿到了名企的offer時,除了遊戲沒有任何愛好的他,連畢業都成了問題。

“如果在簡歷上能填上LOL王者段位、500人大公會管理經驗,那該有多好。”

虛擬世界裡的遊戲雖然精彩,但是現實生活裡的殘酷卻真實的可怕。

遊戲裡的情節尚可以提前設計,然而現實裡的殘酷卻是用一生的時間去體驗。

2006年河南考生蔣多多高考主動交了白卷,在高考後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學歷不高,加上沒什麼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好幾次連死的念頭都有了”的感慨。

後來幾經周折,蔣多多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回憶高考,她的坦言“現在我覺得有點可笑。”

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陳聖章的經歷卻更加曲折,高考後他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公益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員等工作,每樣工作都做不長久,頻繁跳槽。

期間也自己做過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終,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給人開車來還債。後來成為了開貨車運土方的司機。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10點結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2008年白卷的吉劍曾是個數學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後他一直輾轉各地打工。

做過餐館雜工、當過建築小工,貼過考研海報,給文化傳播公司寫過軟文;生活上,他睡過公園邊的長凳,為吃飯撿過垃圾換錢。

回想起最初幾年的打工生活,吉劍泣不成聲,認為自己毫無尊嚴,“像狗一樣活著”。

想起以前湖南衛視播出的一檔真人秀節目《變形記》,無論城市的孩子多麼囂張跋扈,也無論他們的家庭如何富足優渥,面對著一貧如洗的大山深處,精神世界的荒蕪讓他們很快就臣服於現實。


相反的是那些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十分珍惜著在城市裡生活和學習的機會,因為他們知道,這種生活可能窮極他們一生的努力也難以企及。

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那些城裡孩子在窮鄉僻壤裡轉了一圈回來就會變了一個人?

不想讀書,覺得讀書辛苦?現實的生活會誠實地告訴他們,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

窮則思變,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會自發地掙扎起來改變現狀,對於有些揹負著沉重生活的人來講,學習才是脫離生活苦難又輕鬆又有用的途徑。


沒有誰願意吃真正的生活裡的“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沒有足夠的糟糕。

有時候學習的那種“苦”和沉重粗礪的生活比起來,真的可能連個噴嚏都算不上。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願吃。


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誰都不想吃。

我從不喜歡自討苦吃,如果我能通過學習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見這些痛苦的經歷,我有什麼理由不去學習?

學習其實並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於對未來報有期望的勇氣。

生活其實並不苦,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自考|學習|雞湯|學歷|成長

Marriage can wait

education cannot

文鹿學院專注於你的學歷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