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以書法取人的千古明君!解讀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

眼下雖然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力推書法走進中小學生課堂,但在一些地方,特別是中小學校的書法教育相當薄弱,以至於學生的寫字課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學習電腦等活動,不少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極差,寫出的字缺“胳膊少腿”的,許多學生家長感到憂慮。學生學習電腦並無問題,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但在此之外,千萬別忘記了學寫漢字、寫好漢字這門傳統必修課。因為漢字及其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代表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無任何理由把它摒棄。

針對目前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出現的問題,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淳道字畫整理了難得一見的康熙書法作品,就讓我們邊看,邊讀,邊思考吧!

康熙大帝:以書法取人的千古明君!解讀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

康熙一生愛好興趣廣泛,酷愛科學、酷愛編書、酷愛書法。從史書上了解到,他崇尚寫“館閣體”,堪稱書法大家,康熙皇帝有一座佑銘:“無一日不寫字,無一日不讀書”正因為康熙重視漢字書寫,在那個時期,殿試選官,書法成了一項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並且統一要求寫端端正正的“館閣體”。何謂“館閣體”,從書法角度講可稱之為“楷體字”。

玄燁在書法上極力推崇董其昌,並致力於臨摹學習,這件作品寫的比較文雅,中規中矩,但個別字不甚理想,如“成”字筆劃軟弱。玄燁號稱學董,其實並沒有學到董書的真諦。但作為一位清帝,在日理萬機中不忘翰墨,弘揚漢學,僅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稱讚,況且字也寫的不壞。詩軸後署“駐蹕杭州”。蹕,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通行意。《周禮·夏官·隸僕》:“掌蹕宮中之事”。因即以指帝王的車駕,比如駐蹕。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國家招考官員考試中其試卷所寫的“館閣體”“竟至一劃之長短,一點之肥瘦,無不尋瑕垢評第妍媸。”使“士子舉筆偶書,關係平生榮辱。”因此清代的進士也練就了過硬的楷書功夫。當時許多官員,因為在書法和詩詞上有好造詣而被重用;反之因字寫得太泛遭到訓斥。由於康熙如此重視“館閣體”書法,因此清朝歷代皇帝皆擅長書法,其文武百官,學子文人更對楷體書法情有獨鍾,使當時的書法人才層出不窮,湧現出一大批的“官僚書法家”而名垂清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康熙大帝:以書法取人的千古明君!解讀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

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康熙“書法用人觀”。康熙16年,他召開大學士會議。選出高士奇和張英兩位,常侍左右,講究文學。被選入南書房辦公,從此被皇帝所重用。

張英後來升到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可謂位級人品。也正應那句老話,字如其人。張英在京做官時,鄰居吳氏欲佔他家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到京想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的氣焰。誰知張英只回詩一首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她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深受震動也退後三尺,於是有了六尺巷之說,成了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康熙20年,在京城殿試中,一位考生因文章字寫得潦草而被淘汰。康熙最喜歡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於是就有了三屆狀元書宗“二王”。不但錄取人員如此,在提拔人才上也由書法好壞來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雖然愛好書法,卻絲毫沒有玩物喪志;把國家治理的也很好。喜歡書法只是在批閱奏摺後,利用閒暇時間的一點樂趣。而非痴迷。正因如此,清代進士;隨便找出一個來,就是個二流書法家,當屬第一的當然是宰相劉羅鍋莫屬。

康熙大帝:以書法取人的千古明君!解讀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

在中國歷史上,書法對文人社會的影響十分深遠。一個人字寫得好壞,是其思想深度和格調高低的重要參考。康熙帝發現,自己日益長進的書法技藝使群臣尤其是漢族文臣欽佩不已,而頒賜書法作品又能使他們感恩戴德,於是,書法作品便成為賞賜文臣的重要物品。

康熙帝與漢族臣僚也在頻繁的賞賜中建立起融洽和悅的君臣關係。依靠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康熙帝與漢族士人找到了一個新的契合點和溝通情感的橋樑,他很快贏得了漢族士人的普遍認可。

我們從康熙的“書法用人觀”中應該認識到當前書法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感。康熙乃滿族後裔,他能夠認真對待漢字書寫,並要求滿朝文武皆長於書法的態度的確難能可貴。康熙尚且如此,我們後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