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分享项目经验

日前,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在“NGO与生态保护论坛”分论坛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分享了自身扎根和林格尔县开展自然保护的心得,就“生态共享-生态红利关联社区利益”为题,分享了TNC开展社区工作的经验。与会期间,参会嘉宾到访TNC内蒙古和林格尔项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TNC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分享项目经验

TNC大中华区首席代表马晋红女士表示,自1998年进入中国,TNC从滇西北开始逐步在全国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而无论是从滇西北到四川的老河沟,到浙江龙坞,还是到内蒙古的和林格尔,自然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始终都要落在社区工作上。社区工作通常被认为是自然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难点,社区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护工作成效的持续性。

TNC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分享项目经验

TNC大中华区首席代表马晋红致辞。图片来源:论坛官方平台

自2010年,中国TNC与老牛基金会、内蒙古林业厅、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共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开展生态修复项目以来,目前已走过整整8个年头。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中国TNC内蒙古项目负责人林阔成感触很深,他说,“在开展社区工作中,保护工作者不能只从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待社区问题,因为保护工作者的着眼点在保护,而由于很多自然保护区域本身就很偏远,当地社区居民还没有脱贫,所以他们的着眼点在于眼前的生计,谈保护对他们是很遥远的。而不能从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也会使得社区工作大打折扣。”

TNC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分享项目经验

中国TNC内蒙古项目负责人林阔成分享项目经验。图片来源:论坛官方平台

TNC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分享项目经验

中国TNC对外事务总监李锴主持“NGO与生态保护论坛”分论坛。摄影:© TNC(马晋红)

那么,我们如何在自然保护中发掘生态红利,并将其与社区居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然为我们提供的生态服务都有什么,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但有时候,虽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较高,却与现实社区获取的价值存在不成比例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生态价值和现实社区获取价值之间少了一环,即载体。通过有效的载体,生态服务才能更好地转化为价值。

旅游产品、生态农牧业的农牧产品、饮用水等都可以作为载体将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可以看得见、可以进行买卖的产品。以中国TNC内蒙古和林格尔项目开展的林下经济为例,这些鸡通过散养,以林下天然的青饲料、草籽和昆虫等为食,辅以补饲。修复地的林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可以为鸡群提供很好的生长空间,同时,因为鸡要从自然中获得食物,增加了鸡的运动量,也降低了养鸡成本,这样养出来的鸡毛色鲜艳、光滑,肉质结实细嫩,味道鲜美,品质比一般的鸡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通过载体将自然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后,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可持续的、可复制的长效机制,保障生态红利的持续供应、社区持续的获利。在这方面,TNC在全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建立草地银行、森林银行、水基金等等。

林阔成表示,在自然保护中,社区工作至关重要,一片被保护或修复的土地,受益的不仅是当地的社区居民,辐射的将是更广大区域的人群,有时甚至很难真正衡量其价值。

TNC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分享项目经验

与会代表参观中国TNC和林格尔项目地。图片来源:论坛官方平台

此次论坛活动历时3天,有效搭建了慈善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让更多的人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合作内蒙古,带着环保、扶贫项目助力内蒙古。近400位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慈善组织代表、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参与了活动。

如果你爱自然、爱科学、爱分享,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NC微信平台:@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