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在蔣介石遺體前,寫輓聯,僅16字說盡恩怨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與世長辭了,死因是突發的心臟病,享年88歲。大人物離世的消息不脛而走, 4月8號,宋美齡的秘書帶領著一個老人來到蔣介石的遺體前悼念。

張學良在蔣介石遺體前,寫輓聯,僅16字說盡恩怨

這個人的到來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他的一生和蔣介石充滿了恩怨糾葛。他是當初“不抵抗政策”的執行者,又是“西安事變”的發動者,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是來為這個先走的老人弔唁的,併為他寫下了輓聯:

“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這幅輓聯書寫了兩個人一生的糾葛,在平常人的關係中是兩個互相關懷的人,而談及政治就觀念相左了,這16個字簡明又讓人知曉了他們的一生。

張學良為蔣介石寫輓聯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臺灣的人民反應也不小,有人認為張學良不配,也有人認為張學良是民族的大功臣。

張學良在蔣介石遺體前,寫輓聯,僅16字說盡恩怨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費淨心力,東北易幟,這是北伐結束的標誌。張學良歸順南京政府,促進了祖國的統一,這是張學良和蔣介石第一次達成了一致意見。

張學良選擇了蔣介石,他也擁護祖國統一的立場。因為張學良能夠擁護自己,蔣介石為他舉行了“南京歡迎之盛”,兩人結為兄弟。

我想有個日子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那就是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聯合起來逼蔣抗日,這便開啟了“西安事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日本已經攻到國門的時刻已經是不明智的選擇了,此時的張學良想的就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那之後,楊虎城和張學良兩人的結局就不再一樣了。

這次事變本來就是凶多吉少。1949年9月6日,楊虎城被殺,終年五十六歲。而張學良卻一直平安無事,為什麼張學良就倖免了呢?

張學良在蔣介石遺體前,寫輓聯,僅16字說盡恩怨

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宋美齡、宋子文的力保

西安事變之後,宋子文和宋美齡曾在和張學良的談判中答應他,只要蔣介石平安回到南京,過往不究。雖然回到南京的蔣介石不念舊情,把張學良丟進了監獄,雖然沒有過往不究但是宋子文和宋美齡還是盡力完成當初的約定力保張學良。

張學良在蔣介石遺體前,寫輓聯,僅16字說盡恩怨

第二.兄弟情義

雖然現在的張學良已經是他的敵人了,但是蔣介石一直固守著傳統的思想,是結義兄弟就不能殺,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沒法交代。

張學良在蔣介石遺體前,寫輓聯,僅16字說盡恩怨

第三.為了不火上澆油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那時,正值國內抗日浪潮,作為抗日主張者的其中一個領導人物,如果當時殺了張學良,那國內就沒法交代了,那國民政府更加無法立足。

兩人一生充滿了糾葛,在蔣介石長眠的時候,他們兩人也再也不用鬥爭了,一個老人望著另一個曾經熟悉的敵人再也不用手足相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