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爲這個男人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最美中秋詩詞

在濰坊,除了嫦娥,與中秋節有關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非大學士蘇東坡莫屬!

蘇東坡為這個男人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最美中秋詩詞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仙,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已經成為詠唱“中秋”的千古絕唱。

蘇東坡寫這首詞的地點是密州,也就是現在的濰坊諸城市。

在他37歲時,出任密州知州,此前官杭州通判。

官職由通判而知州,是提拔了,但從杭州大邑到了當時的山野小城,蘇軾開始還是有些失落的。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這個自稱可以配玉皇大帝聊天,也可以和山野村夫嘮嗑的天真君子、文壇領袖,絕不會囿於這種牢騷和落寞,而是快速適應了密州的環境,並找到了無窮的樂趣。

熙寧八年(1075),蘇東坡重修超然臺。

蘇東坡為這個男人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最美中秋詩詞


在密州西北的城牆有個始建於北魏的廢臺,蘇東坡復加棟宇,作為登眺之所,增葺而成一座新臺,他的弟弟蘇轍取《道德經》“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為哥哥的傑作起名超然臺。

此間蘇東坡也悟出了“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並寫成了《超然臺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堪稱樓記雙絕。

此後的超然臺,蘇東坡在上面開過好幾個大Party,他在政務之餘,邀同僚,會朋友,歡聚臺上,或遠眺諸城名勝古蹟,憑古吊今;或席地而坐,引吭高歌,抒發個人的情感;或揮毫潑墨,寫下傳唱千載的名篇佳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熙寧九年中秋節登臺賞月,歡飲達旦,大醉後一氣呵成的。

後人有言:“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天下第一中秋詞”遂成定論,至今無人超越。

蘇東坡為這個男人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最美中秋詩詞

很多人誤以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寫男女之情的,其實蘇軾的這首詞是寫給一個男人,他的弟弟、一生知己蘇轍的。

這可是蘇東坡自己說的,“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裡的子由就是弟弟蘇轍。

蘇軾與蘇轍堪稱史上最深兄弟情。

蘇軾兄弟二人從小在一起讀書,蘇轍小時候就向其兄蘇軾學習,未曾有一日相離。他們還是同科進士,同年步入仕途。兩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變法鬥爭中共同進退。

蘇軾個性鮮明、曠達灑脫;蘇轍則沉穩內斂、頗有謀略,與蘇軾性格互補,還常常給予兄長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更平坦一些。

“烏臺詩案”期間,蘇軾罹禍,蘇轍欲學漢代淳于緹縈救父的典故,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蘇軾出獄以後,蘇轍前去接獄,特捂其嘴,以示三緘其口。元佑年間,子由升為尚書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擠,乞求外任。子由連上4札,亦乞外任。這是怎樣的兄弟情深!

在《絕命詩兩首寄子由》中蘇東坡說:“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

古來兄弟相親相愛相知相念之樂,未見有過“二蘇”者。

這正是:

天下高臺何其多,大才今古數東坡。熙寧九載中秋夜,超然臺上吟明月。

長飲不消思弟意,千年一願映山河。

絕唱萬古聲貫耳,蘇仙詞後無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