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乳山漢王陵埋藏的「國王生死劫」

1995年到1996年,在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雙乳村雙乳山上,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座漢王陵,與全國已發掘的30多座西漢王陵相比,雙乳山西漢濟北國王陵不僅規模大,而且形制奇特、年代清晰、出土文物眾多,成為我國漢代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穫,因而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尤為難得的是,雙乳山漢王陵因為未曾被盜,所以成果豐碩,其中出土的玉覆面屬全國最精美的漢代玉覆面之一,出土的20枚金餅,更是創了全國漢墓中出土金餅的重量之最。有意思的是,墓主人——濟北國國王劉寬,還有著因為亂倫而自殺的獨特命運。

雙乳山是兩座石灰岩小丘,相對高度20餘米,因為山頂原有兩個東西並列的高大封土堆,遠看狀似雙乳,所以得名雙乳山。上世紀70年代,雙乳山成為當地村民的採石場,在不斷的開山採石中,王陵的墓道暴露了出來。1995年6月,山東大學考古系的任相宏老師和崔大庸老師應邀到雙乳山考察,認定這是一座漢代王陵級的古墓,鑑於村民採石破壞嚴重,所以決定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1995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山東省文物局、山東大學考古系和長清縣文化局聯合組建考古隊,開始對王陵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一直持續到1996年7月。至此,考古人員終於弄清了墓葬的形制結構、規模、棺槨等情況。一座驚世漢王陵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通過考古隊科學發掘和精心工作,該墓共出土玉器、金餅、青銅器、鎏金、錯金銀器等文物2300餘件,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器物之完整,均居山東秦漢時期考古發現的前列,是研究西漢時期歷史和社會制度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考古發掘出土了20枚金餅,其中19枚大金餅被放置在墓主人的頭下玉枕南邊,1枚小金餅放置在墓主人的下腹部位。大金餅直徑最大者6.7釐米,最小者6.2釐米,平均6.4釐米;最重的246.9克,最輕的178.5克,平均221克左右。最小的一枚小金餅直徑只有3.2釐米,重66.5克,上面還有一個小孔。漢代黃金貨幣的單位以斤計,一金即一斤,值錢一萬。雙乳山漢墓中出土的大金餅,每枚重200餘克,略等於漢時的一斤。國內發現的西漢金餅中,雙乳山漢墓出土的金餅數量不算最多,但重量卻居第一。另外,出土的金餅上多有刻文和符號,文字多數為“王”字,少數為“齊”或“齊王”,有刻文和符號者均為國家重要文物。這些刻文和符號,對研究濟北國史和西漢時期經濟流通狀況等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雙乳山漢墓出土的玉器中,以玉覆面最為精美,在漢代考古中極為罕見。玉覆面出土時蓋在墓主人的面部,其組合、形狀、結構都很清晰,由額、腮、頰、頜、耳等17塊玉片和玉鼻罩組合而成,它的各部件都是用玉料直接加工而成,各部件形狀和總體造型均為寫實風格,形象逼真,為連綴而設的穿孔均隱蔽在背側面,做工極為細緻。特別是鼻罩是由一整塊玉石雕鏤而成的,其形狀為半錐體,內琢空,鼻樑直挺,兩翼微鼓,透雕有云雷紋,下端透雕兩個三角形鼻孔,造型新穎,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玉覆面中最為精緻的一件。

陪葬品如此豐富的墓,它的主人究竟是誰?崔大庸說,雙乳山漢墓中的葬具使用了二重槨、三重棺,共計五重棺槨。據漢書中記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雙乳山漢墓的五重棺槨,說明墓主人應該屬於諸侯王級別。不過,雖然該墓已確鑿無疑是王陵級別的墓,但墓中也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跡象:首先是墓中的5件玉璧,玉質一般,在器物表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雕琢和加工的痕跡,未經拋光處理,顯得草率簡陋;而且整個墓葬雖然氣勢恢宏,但依然有草率的跡象。根據歷史記載,雙乳山漢墓的位置應該是在濟北國境內,在長清城區南約7公里的盧城窪應該是漢代濟北國的國都,而雙乳山漢墓就在盧城窪南約 5公里處。據此判斷,墓主人應該是濟北國國王。濟北國自公元前178年始封至公元前87年國除,前後共有5位國王。雙乳山漢墓中發現的20枚西漢五銖錢,為確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線索。據《漢書》記載,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使用五銖錢,那麼墓主人入葬時間肯定是在元狩五年之後。而死於這個時期的5位濟北國國王中,只有劉寬一人,可見墓主人是劉寬。而墓中未見金縷玉衣和表現禮制的玉器裝飾品,與漢代諸侯王正常死亡的埋葬制度不相符,其中原因,也正跟劉寬的非正常死亡有關。

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劉寬繼位成為濟北國國王。後來,因為“與父式王后光、姬孝兒奸,悖人倫,又祠祭祝詛上”而負罪自殺。也就是說,劉寬在位時因為亂倫,又犯有在祭祀時詛咒天子等罪行,在公元前87年被漢昭帝派人查辦,在逮捕其進京時,劉寬因畏罪自刎而亡,濟北國也因之撤除。這一歷史事件,在出土文物中也得到了印證:墓葬中出土的部分玉器,加工粗糙,似乎是為了趕時間而做的,這可能與劉寬的非正常死亡有關;另外,墓葬中雖然隨葬有大量金餅和精緻的玉覆面,但並沒有像其他諸侯王墓中所見那麼多精緻文物,也可能與劉寬的草草入葬有關。(錢歡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