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爲國寶

在明代嘉靖年間,雲南會澤的鑄錢局的門楣上,曾經懸掛過一個吉祥物,那就是一枚巨大的“嘉靖通寶”古錢,可是在清朝的時候,這個古錢就被當廢品遺棄了,廢品能成為國寶嗎?當然能,全國解放後,一位對錢幣很有研究的工作人員,無意中發現了這枚巨幣。

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為國寶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巨幣一出,誰與爭鋒?這枚巨大的“嘉靖通寶”不僅是國寶,還成為天下第一巨錢,您想要了解這枚巨錢的來歷,以及鑄造、廢棄的經過,那就讓小編為您從頭揭秘吧:

明朝嘉靖32年,當時的國家內憂外患:內有汪直勾結倭寇,對福建等地進行騷擾;而對外和元蒙的戰事也在進行,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籌集糧草,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錢。

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為國寶

漢朝的時候,私人鑄錢之風瀰漫,這種私錢,不僅嚴重干擾了國家的貨幣體質,還加劇了官僚門閥集團,對平民的財富的掠奪,窮得更窮,富得更富,兩極分化的結果是國家開始動盪不安,對於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鑄錢權都必須屬於國家,這是後代帝王的“統一”思想。

嘉靖皇帝需要軍費多少?一千九百萬錠(一錠約合五千文)多鑄錢,快鑄錢,嘉靖只能做出了一個無奈的決定,允許產銅量豐富的雲南會澤等地區開爐鑄錢。

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為國寶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任何一家鑄錢局都是一個肥缺,為了慶祝開業,會澤等地區的鑄錢局,就製作了一枚巨錢,這枚巨錢直徑58釐米、厚3.5釐米、重41.47公斤,用一個粗俗的比喻,這就是一枚車軲轆大的銅錢。

後來,明朝缺錢,鑄錢局的生意日益火爆,這枚巨大的“嘉靖通寶”,還被懸掛在門首,成了鑄錢局的“吉祥物”。

明朝滅亡,清朝成了了神州大地的主宰者,可是不管哪個朝代當政,會澤等地區的鑄錢局的爐火都不會停,當然,他們所鑄造的錢幣,也就是有明朝錢,換成了清朝錢。

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為國寶

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為國寶

可是門口懸掛的巨大的“嘉靖通寶”已經不合時宜,這枚巨錢,鑄錢局的工人們捨不得毀掉,就將其抬到錢庫中的一個黑暗的角落,將其放在一個誰也不注意的地方隱藏了起來。

清朝覆滅,民國解體,隨著新社會的到來,一個讓這枚巨錢重見天日的機會來臨了。

1900年6月,一位姓計的研究錢幣的專家來到了會澤鉛鋅礦,他來到這裡的目的,是想寫一本書,可是他在和礦山的老工程師談論明朝的造幣歷史時,一個非常健談的老工程師,講出了礦上的倉庫中,就藏有這樣一枚巨錢。

這位計專家對這枚巨錢非常感興趣,他們來到了倉庫,在倉庫中找到了這枚鏽跡斑斑的巨錢,為了證明,這枚巨錢出自雲南,隨後,這位計專家就委託會澤鉛鋅礦科研所,對這枚銅錢進行了成分鑑定,鑑定結果證明了這枚銅錢的成分為:銅90.18%,鋁0.584%,鋅0.532%,鐵3%,是由當時風靡全國的滇銅製作。

後來,計專家還寫了一篇文章,將其發在了《中國錢幣》雜誌上,讓全國對錢幣感興趣的“幣友”們,知道了這枚巨錢的存在。

這件文物被掛在鑄錢局的門首,當廢物遺棄,現在成為國寶

這枚巨錢如何製作,如何使用,如何封存全都有文字記錄,這都是不可作偽的。這枚巨錢在2002年,經過中國駐上海吉尼斯總部認定:它是世界上發現的,最重,最大的古錢。

同時,這枚巨錢,還是文化層次深邃,歷史底蘊厚重的國寶級文物……小編寫道這裡,只是想說一句,有些東西一出生,便自帶寶貝的光環,雖然在時代變革,歷史更迭的大潮中,會暫時不如意,跌落谷底,泥塗無色,但只要機會一出現,它就會重新發光發熱,成為國寶,這件巨錢的經歷,其實是和很多人的經歷是一樣的,只要不言敗,不認輸,一旦捱過冬天,春天便會生根發芽,最後成為參天大樹,棟樑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