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到2020年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原標題:到2020年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近日,《廣州市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由市府辦公廳印發實施,其中提出,力爭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階段性目標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突破1.5萬億元,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時尚創意等5個超兩千億級產業集群;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3.0%,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4%,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件以上;全市市屬院士(含雙聘)達到35人、千人計劃專家突破300人、留學歸國人員達到8.7萬人;科技服務業實現收入1200億元,輸出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金額突破500億元。

原標題:到2020年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行動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為目標。其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全球創新資源聚集配置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引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

強化廣州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優勢,通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富有廣州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力爭在2020年初步建成、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要充分發揮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廣州)、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核心區空間佈局交疊、創新資源交匯、政策措施互補的優勢,形成創新、開放、改革的系統疊加效應,打造聯動發展的創新格局。

創新產業方面,著眼未來發展,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作為重中之重籌劃佈局,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原標題:到2020年建兩所世界一流大學

到2020年末建設10家諾獎創新中心

《行動計劃》注重基礎研究,提出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行動。集中力量把體現國家戰略的大科學裝置、大科學研究中心、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和各方面創新資源聚集到廣州,爭取建設能夠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國家實驗室,加快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取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並跑、領跑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到2020年末,力爭籌建國家實驗室1家、建成廣東省實驗室3家;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建設諾獎創新中心10家,世界一流大學2所。

支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高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加快廣州科技教育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建設,發揮香港基礎研究和國際化環境優勢,大力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分校建設。

科技產業創新主體培育方面,至2020年末,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萬家,科技創新企業超過20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達50%。

《行動計劃》中還提出了綜合性國家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共建共享行動。到2020年末,創建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0家;國家級眾創空間68家,國家級孵化器41家。

重點打造珠江兩岸創新帶和廣州科技創新走廊,以“一區多園”模式統籌全市各類科技園區,形成“多點支撐”“多區聯動”的創新發展格局。在廣州國家高新區“一區五園”基礎上,積極爭取將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國際創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大健康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納入國家高新區範圍。(文/記者杜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