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爲什麼會失去省會稱號?

奮鬥在路上的翔翔


保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這裡是傳說中帝堯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的燕國和中山國都曾在保定境內建都。西依太行山脈、東為冀中平原、北控三關、南通九省的保定自古以來就素有”天下通衢“、”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由於這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後使中原門戶洞開,所以宋太祖趙匡胤立國後在當時的清苑縣設”保塞軍“。公元981年保塞軍升級為保州。1275年元朝改保州為保定路,保定由此得名。歷史上高漸離易水送別荊軻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鄰近京城的保定設置保定巡撫署。崇禎十一年(1638年)設保定總督,同時置保定總監軍。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直隸總督的駐地保定至此成為直隸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清代的直隸省版圖主要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同時囊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以及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各一部分。直隸總督在清代督撫之中是最為位高權重者——集軍事、行政、鹽業、河道等各項權力於一身,到了近代以後還身兼掌管外交、海軍等事務的北洋大臣,其權力已超過了直隸省的範圍之內,因此設在保定的直隸總督衙門被稱為省府第一衙。

始建於清雍正七年的直隸總督衙署號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這座衙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帝王,見證了清王朝由盛轉衰直至最終滅亡的全過程。歷任總督中不乏像雍正朝的李衛以及晚清時期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我們熟悉的人物。其中在此任職25年的李鴻章為歷任直隸總督中任職時間最長者,他在任時期也正是直隸總督的權力極盛時期。保定的文化古蹟號稱有”三寶“——”一文、一武、一衙署“。除了直隸總督衙署外的一文一武分別指的是蓮池書院和保定軍校。蓮池是元代汝南王張柔所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園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任直隸總督李衛奉雍正皇帝的旨意在此創建蓮池書院,清末狀元劉春霖、清史館總纂王樹楠、中華民國副總統馮國璋就曾就讀於此。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在保定創辦了北洋陸軍將弁學堂,1906年建保定陸軍軍官學堂,1909年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往北京,袁世凱在保定始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俗稱保定軍校)。保定軍校及其前身為近代中國貢獻的軍事人物有:熊秉琦、靳雲鵬、吳佩孚、孫傳芳、王承斌、蔣介石、張群、李濟深、葉挺、董振堂、鄧演達、熊式輝、張治中、傅作義、唐生智、郝夢麟、秦德純、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薛嶽、蔡廷鍇、蔣光鼐......

北洋政府時代沿襲了清代的直隸省建制,儘管袁世凱名義上也承認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但在整個北洋時代北京是事實上的國家政治中心。這一時期北京及其周邊地區被設置成為獨立的京兆省,而直隸省會在1913年由保定遷往晚清時期北洋大臣的駐地天津。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同時撤銷京兆省建制,北京併入河北並被確定為河北省會,但在兩年後又將河北省會遷回天津。1935年6月6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至保定,日本隨即在天津成立了偽河北公署。1937年9月24日日軍侵佔保定。1939年偽河北公署由天津遷往保定。日本戰敗投降後保定光復,國民黨河北省政府駐保定。1947年10月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北平。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保定成為河北省會。

事實上近代以來保定的政治地位一直處於不斷下降的狀態:1870年11月清政府撤銷了複雜和外國通商事務的三口通商大臣,將洋務工作轉交直隸總督一併處理,原通商大臣衙署改為直隸行館。此後每年海口春融開凍後由保定移駐天津,冬季封河後則返回保定,如遇天津有緊急事務處理也不必拘泥於封河後回省辦公的定製。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直隸總督在保定、天津之間輪轉的慣例,直隸形成了事實上的保定、天津雙省會格局。這在全國是首例,也是特例。隨著國門的進一步開放外交、海軍等工作顯得越發重要,作為沿海港口的天津的政治經濟地位更加突顯,而位於內地的保定的政治地位則呈現日益下降的趨勢。保定的城市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人口銳減,經濟衰退,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國民政府將河北省政府遷到保定才稍有改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天津被確立為直轄市而從河北省分化出來,保定被確定為河北省會,但沒多久河北省政府決策層的目光將聚焦到如今的河北省會石家莊。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在河北省的石家莊交匯,石家莊就此成為鐵路樞紐城市。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石家莊市西北部的平山縣的西柏坡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因此石家莊又有“新中國的搖籃”之稱。1948年5月9日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成立,其政治中心地位開始初顯。1954年1月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今國務院)提出申請:我省自建省以來省會即設於保定,該市雖經幾年來的恢復發展,但由於缺乏工業建設的必要條件,將來也不大可能成為工業城市。而國家已進入社會主義工業化有計劃建設時期,省的領導重心必須向城市特別是工業城市轉移。省會設於保定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省的領導工作。我省的石家莊市地處平漢、正太兩鐵路幹線的交點,工業比較發達,也將是全國重要工業城市之一,且為軍事要地,在國家建設發展中該市必將成為全省經濟文化中心。為便於更好地領導工業,推動全省建設工作,特呈請將省會遷往石家莊。該請示上報後華北局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均批准同意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家莊。但這時正值一五計劃實施的關鍵時期,1955年8月河北省委在多次研究後決定:為貫徹中央”厲行全面節約,反對一切浪費“、集中一切力量完成一五計劃的精神故暫緩遷建省會。

1958年2月6日國務院通過決議將天津由直轄市改為隸屬於河北省的省轄市,河北省委認為:天津作為一個大工業城市對河北省的工業化建設將是一個重要依託,於是將省會又保定遷往天津。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國防安全一度面臨極其嚴重的威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大力封鎖我國,與此同時中蘇關係的惡化使北部邊境也面臨嚴峻的戰略形勢,考慮到天津作為沿海城市在戰時狀態下將直接處於最前線,於是河北省委研究後決定將省會遷回保定。同時省會回遷保定也利於更好地面向農村,儘快把糧食生產搞上去,以相應中央為防備潛在的戰爭威脅而提出的”備荒“方針。1966年5月河北省委、省人委、省直屬機關及河北大學等單位陸續遷回保定,為防備當時潛在的戰爭威脅而特意在省會回遷過程中制定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省委、省人委回遷保定,但河北省各直屬機關並沒全部回遷保定,而是分散在保定周邊20多個縣:省教育廳在定興縣,省交通廳在安新縣,省衛生廳在高碑店,省商業廳、省供銷社在定縣,省水利廳在安國縣,省糧食廳在徐水縣,省直屬機關工委在任丘縣,有的部門甚至遠在張家口和邯鄲。1967年1月中央決定將天津由省轄市又改回直轄市。

河北省會回遷保定後不久就在文革的政治運動風潮中遭受嚴重破壞,而此時的石家莊卻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工農業生產一直穩步增長,為支援京津做出了貢獻。隨著保定局勢的動盪已使河北省委難以開展正常的工作,於是遷移省會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除保定外,當時河北省可選的城市有石家莊、唐山、張家口、邯鄲、邢臺、承德。其中唐山、張家口和石家莊在當時算得上是大城市。而最終選擇石家莊則是因為“石家莊工人階級隊伍比較堅強,又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北省會的確立問題甚至引起了中央的關注:1970年9月29日在石家莊考察的毛澤東主席向當時的河北省革委主任李雪峰詢問河北省會究竟設在石家莊為好,還是設在保定或天津為好。李雪峰處於戰備的考慮回答說:”石家莊離太行山近,太行山很深,從戰略安全上看還是石家莊好“。李雪峰在日後的政治運動中受到衝擊,於是他提議將河北省會設在保定一事受到質疑,接任的河北省革委主任劉子厚鑑於這種質疑的聲音而向中央請示河北省會是否遷回保定。中央政治局隨即就此問題進行了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周總理鑑於河北省會的頻繁遷移已干擾到河北省各項工作的正常進行而特意批示:河北省會不要再遷。此後石家莊作為河北省會一直延續至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保定作為河北省的省會的歷史也有上百年了。非常遺憾的是作為一個上百年的省會,保定卻在1949年後經歷了三起三落。



其實清朝入關之後成立直隸省,直隸巡撫的院署最早設在大名府(今邯鄲大名縣)。但是,大名府在直隸省的最南邊,直隸巡撫後又設置直隸總督院署就遷到了保定,成為保定作為河北省會的開始。

後來,天津開埠,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實際的辦公地點就遷往了天津,天津實際上承擔了省會的角色。民國建立後成立河北省,省會就設在了天津。北伐之後,設立天津特別市,河北省會又遷回了保定清苑。



1948年,保定解放,設河北省人民政府於保定,保定成為了新設立的河北省省會。保定作為河北省會10年之後,1958年天津撤銷直轄劃入河北省,河北省立即於當年5月從保定遷往天津。河北省原本以為自己得到了一塊肥肉,可惜1966年天津又恢復了直轄,河北省苦心經營了天津8年,無奈又遷回保定。

時隔8年之後,又遷回保定的河北省發現自己在保定已經水土不服了。又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河北省無奈之下再次遷出保定去往石家莊。



此後,河北省又給中央打報告希望遷回保定,周恩來建議河北省就留在石家莊,不要再折騰了。於是,保定從此失去了省會地位。可由於保定一市管著33個縣,它又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地級市。


傅斯鴻


省會不是趕跑的,是人家要在莊裡才好重打鑼鼓另開張,甩開三十八軍的干擾,在1979年河北省革委會改為省政府之前,法理上河北省會仍然是保定。主張將河北省革委會弄到石家莊的陳伯達1971年被打倒,搬遷省會是一大罪過,具體執行的北京軍區司令員鄭維山、河北省委書記劉子厚都因同樣問題向毛主席黨中央做檢討。但1971年周總理拒絕河北省會再搬回保定,是打算將華北中央局放在保定,用於建設華北中央局的土地一直留到90年代,才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批准用於建設人民廣場。出於配合華北中央局建設,70年代陸續有十幾個中直事業單位(冶金部物探公司、冶金部勘察院、冶金部勘察技術所、地質部水文所、地質部河北實驗室、地質部河北13隊、電子部華北終端設備公司、郵電部第一公司、石油部物探局、石油部華北油田轉運站、鐵道部電氣化局等等)搬遷保定,包括河北大學(利用原河北省委大院和民國河北大學舊址)、華北電力大學(利用河北省政府大院,當時叫河北省人民委員會),並新建擴建了火車站、體育館、河北劇院、市政府、工人公園、五一影劇院、五一飯店、第二醫院、西郊電信局、石油化工廠等。但很遺憾,後來大區中央局後來沒再重建。現在的雄安新區不過當年決策的延續而已。


南都踏過



保定失去省會的稱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兩點組成:一是歷史原因,二是地理原因。首先來談一下第一個原因也就是歷史原因,當初河北省把省會從天津遷往保定以後,那個時候正值我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國整體的國情都比較動盪,而此時剛剛好河北省的省會剛剛搬遷至保定市,在動盪的時期會導致省會城市保定極大的不穩定,也致使不太好管理,使得保定此時沒有及時的承擔其省會的作用,但此時的石家莊卻穩定的發展著,基本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此時的石家莊市一步一步的發展著,特別是工業的發展,極大程度的帶動了河北省的經濟發展。


其次來談一下第二個原因也就是地理原因,保定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地理因素,但夾在石家莊和首都北京之間,保定原本的優勢項目慢慢變成了制約其發展的項目,石家莊的地理優勢在此時就顯現了出來。石家莊市與生俱來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特別是鐵路運輸優勢,石家莊市起到了溝通中國西北區域的紐帶的作用,可謂極大的帶動了京津冀經濟方面的發展,這對中國的經濟事業的發展及極大的幫助,特別是對首都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我們知道,交通的便利與發達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唯一因素,而相比於保定市而言,石家莊市的地理優勢更加明顯,更能更好的帶動京津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因此保定失去了省會的稱號。


石家莊新聞網


幾乎所有的保定人都知道,我們保定以前是直隸總督所在地,建國後是也河北的省會,那麼為什麼現在不是了呢?

聽我們老一輩人說,省會是被保定人打跑的,事實是怎樣的呢?其實保定失去省會稱號確實是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的。文革前因為國家備戰的需要,河北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然後文化大革命爆發,保定因為其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各派勢力爭奪的焦點。省會乘機就搬出了保定。據說後來又曾經搬回來過,但保定失去省會頭銜一直延續至今。至今老保定人還稱呼有的地方“省醫院”,“省招”等,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小時候,保定的各項排名在河北都是名列前茅的,而現在都被石家莊趕超了,這也是為什麼總有些人愛拿石家莊和保定比的最大原因吧!


同創未來0312


傳說是27軍直接幹到省政府直接把省政府趕走的→_→其實我在保定六年了,當地土著的一些思路我還是不怎麼理解的!全國來看公務員待遇河北全國最低,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為什麼大家知道麼?11年還是12年全國公務員工資都迎來一波上調,河北基本是走在最後的一位了,然而上調不到3個月工資又降了,保定市民不同意,天天去信訪局市政府鬧,不讓給公務員漲工資……至今我也不理解為什麼!所以保定市民趕走省政府,是為什麼呢,大家應該也理解不了


陽陽薩薩


保定失去省會稱號主要是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造成的。保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位於河北地理中心位置,與京津呈三足鼎立之勢,一直是河北政治文化教育中心。1966年為了備戰需要,中央決定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保定由於處於北京南大門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各派勢力爭奪的焦點。江青,陳伯達等多次到保定煽風點火,致使保定成為武鬥重災區。特別是河北省軍區和38軍各支持一派,槍聲四起,武鬥頻頻,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特於是是陳伯達趁機上書中央提出搬遷省會,遂於1968年正月,河北省領導機關搬出了保定。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建國後保定兩次成為省會,在河北認同感較強,許多省領導對保定也有較深的感情,當時許多省直部門幹部的家屬子女還留在保定,所以,形勢稍微穩定,河北省又向中央提出省會搬回保定的請求,但當時周總理考慮到國民經濟已到崩潰邊緣,省會不宜再搬遷了,保定失去省會頭銜一直延續至今。所以,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不管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城市都是至關重要的。


張瀚文62451457529


我從出生至今在石家莊長大己50餘年,石家莊是否有省會稱號我很不己為然,少時石市很小,我生話在棉三生活區。四周還是農民地。(化建,化肥學校及生活區未建,展覽館還是范家坆,76年才剛建體育館)東至東明橋西至人民商場。南北很窄相去很遠才有些建築,現北國商圈為休門村目建設大街還是土路,可很懷念那時的石家莊。天很藍,水很甜(83年工作後赴黃驊3個月回石後喝大院自來水就象喝汽水。喲少時經常吃飽飯後趴下喝自來水但喝生水從不鬧肚子,現明白沒汙染的原因)蔬菜公司還是國營的,將萊就放在街旁(沒人偷拿)職工上下班來就拿錢盒行了,雖然生活不寬裕,但幸福感太高了,目前的石家莊路是寬了房是高了,城市也擴大幾十倍,說是省會城市,工資在省會城市工資最低吧(倒數第一)沒有拿出手的企業(原來有幾大棉紡,有環宇電視,太行手錶,煤礦機,拖拉配)十二化建馬勝利造紙,張興讓的一塑,鋼廠華藥等等現在還講省會城市呢,經濟有啥起色,收入上不去何談購買力?何談留人才?我個人認為一省的省會是文化,經濟中心今天的石市只是行政‘中心’很多企業都去京與各大院校跑項目辦沿事務不想來石……且項目落戶……(可能投資境辦事效率,人才等有優勢)如果再……石家莊一省會?我看保定為什麼失去省會稱號,應為石家莊在什麼時失去省會稱號。


石門666


30是年前還能爭一下,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檔次了,保定現在是貧困省的貧困市嘍,排名第九?拿什麼爭省會?繼續沉浸在天府之國裡吧

嚎叫的越厲害越像敗犬


皆是利益


揭開塵封歷史!河北省會曾三度變遷,保定最終讓位石家莊!

1949年7月,冀東、冀中、冀南三區撤銷,恢復河北省建制,省會設在保定市。不論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還是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來看,作為河北省會,保定市有先天條件。

歷史的變幻,總是讓人難以捉摸。

19年間,省會這頂帽子,保定市戴了摘,摘了戴,戴了又摘,並最終花落石家莊,讓保定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從此開始變得多少有些落寞。

從保定到天津

1957年9月至10月間,席捲全國的“大躍進”運動拉開序幕,盲目的“超英趕美”,致使浮誇風盛行。當時,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在農業大躍進的同時,工業現狀難以滿足大躍進的需要。

1958年2月,曾經是中央直轄市的天津市劃入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看到了契機。天津市有著雄厚的工商業基礎,僅其所有的六大棉紡廠的職工都在大幾千到萬人以上,而河北省的工業情況就要差很多,像石家莊大興紗廠、高陽織布廠以及泊頭火柴廠這樣的工廠都能算得上是大企業。河北省希望通過將省會搬遷到天津市,實現工業帶動農業,進而全面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

從天津到保定

1964年,中國周邊形勢有點緊張。南面,美國入侵越南,戰火燒到南大門;東面臺海危機不斷,西面、北面形勢也很緊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考慮解決全國工業佈局不平衡的問題,搞一二三線的戰略佈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一二三線,依據我國地理區域劃分,沿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後方地區為三線。

顯然,天津作為東部沿海的一線城市,已經不具備作為省會的條件。從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全國從一線搬遷到三線的工廠約有400個。因為這個原因,1966年5月河北省會搬回保定。

基於戰備需要,省會搬回保定後,其中不少省直機關分散到了周邊縣。譬如,團省委搬到了清苑,省婦聯搬到了徐水,省總工會搬到了定興……

從保定到石家莊

從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開始,華北五省市中的山西、北京、內蒙古、天津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單單河北省落在了後面。河北省要想成立革命委員會,只能離開保定。

除保定外,河北省可選的城市有石家莊、唐山、張家口、邯鄲、邢臺、承德。其中,唐山、張家口和石家莊在當時算得上是大城市。而最終選擇石家莊則是因為:“石家莊工人階級隊伍比較堅強,又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68年2月,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在石家莊成立後,人民日報照例發表了社論,標題為《華北山河一片紅》。

權威信息發佈中心、歷史文化傳承基地、百萬網友互動平臺,歡迎關注“石家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