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今年9月,對於騰訊來說是一個倍感煎熬的秋季。

9月18日,一篇《誰在殺死騰訊?》的文章火爆整個網絡,這是繼今年5月《騰訊沒有夢想》後又一篇瘋狂傳播的文章。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指向騰訊創新力缺失下的投行化,而《誰在殺死騰訊?》一文則指向騰訊在組織體系固化與面向機構用戶的能力缺失。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9月19日,一篇彭博社的報道則再一次傳遞出騰訊的慘淡現實,文章稱“如果說今年全球哪隻股票的表現最令人失望,騰訊控股公司首當其衝”。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彭博社整理的跌幅最大股票排行榜,騰訊居首位。(最右一欄為彭博社評級,評級5%意味著一致推薦買入)

今年9月份,騰訊市值一度累計跌去1.5萬億港元,曾經一天就跌去一個攜程,9月18日騰訊一度市值跌破3萬億港元大關。雖然之後有所回調,但麻辣娛投(ID:malayutou001)記者今日寫文章時,發現騰訊市值為31386億港元,對比今年最高市值44758億港元,也跌去了13372億港元,累計跌幅近30%。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為了挽救股價,騰訊從從9月7日至21日進行了11次股票回購,總回購股數為119.6萬股,總耗資為38137.1億港元。然而市場並未因此有所改觀。

《誰在殺死騰訊?》一文將騰訊正在進行的一場組織結構調整視為騰訊正在孕育的新生。但是,在新生之前,騰訊這位巨人象遊戲中的角色彷彿已經只剩下半條命了。

騰訊究竟是一家偉大而卓越的企業還是一家平凡無奇的企業,騰訊未來會否能夠成為一家以科技力量改變世界的企業還是僅僅成為一家依靠圈獲的龐大流量池延續生存的企業,也許就在這半條命上了。

巨人的滑落全因遊戲?


雖然騰訊早已經成為一個體系龐大的互聯網商業帝國,但是遊戲仍然是騰訊的最大標籤。在外界看來,遊戲市場高增長,則騰訊業績高增長,遊戲市場放緩,則騰訊業績放緩。

這一看法,在今年再次被強化。

《2017年中國遊戲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遊戲用戶存量市場特徵明顯,增幅繼續放緩。其中,客戶端遊戲用戶數量約1.5億,與2016年基本持平;移動遊戲用戶約4.6億,同比增長9.0%;網頁遊戲用戶約2.4億,同比下降2.0%。

8月15日,騰訊公佈截至2018年6月30日未經審核的第二季度及中期綜合業績。數據顯示,騰訊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營業收入736.75億元,同比增長30.15%,淨利潤178.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環比下降23%。二季度騰訊網絡遊戲收入252.02億元,較上一季度下降12%。其中智能手機遊戲業務營收176億人民幣,環比下降19%,在端遊方面,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5%,環比下降8%,為129億元。這被視為“業績暴雷”,以往鑄造的強增長“神話”不再。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據新浪科技報道,8月份在議題為“如何打破遊戲瓶頸”的內部會議上,有員工直指問題所在,三派說法佔據主流:遊戲過度依賴平臺流量;常年受KPI捆綁難以深耕細作;在人才篩選機制上存在管理問題等。

“瓶頸”成為了騰訊遊戲下半年的主題詞,而在這其中包含了眾多不利的因素:財報環比下降、版號審批凍結、遊戲總量調控、“王者”月活衰減、“吃雞”無法盈利、出海不敵網易、WeGame平臺遇挫……

就在9月份,騰訊遊戲下架了一款上線4年的棋牌類遊戲《天天德州》,將於9 月15 日至9 月25 日期間,停止遊戲運營並清空數據。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實際上,如果分析歷年財報就知道,遊戲在騰訊的收入中的比重早已經處於多年下降的通道。2015年騰訊遊戲業務的收入佔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達到55%;其後2016年及2017年,則分別為46.63%及41.2%。今年首兩個季度的情況來看,遊戲收入佔比下滑的趨勢似更為明顯,一季度為39.14%,二季度又降至34.2%。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遊戲業務收入佔比下降,網絡廣告收入和其他收入(雲計算+支付)總量在不斷上升,可以看到支付+雲+電商等輸入的增長曲線一直向上,這已經使得騰訊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對遊戲收入的依賴,有利於騰訊的長期發展,但遊戲業務仍然是騰訊的命門。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如果遊戲業務無法保持一定增長,將對騰訊的業績帶來較大的影響。

事實上,騰訊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力爭保證遊戲業務的持續發展。在政策監管愈加嚴格之下,騰訊不得不調整遊戲研發的方向,加強在功能性遊戲和強文化屬性遊戲的研發,以求符合監管要求,也獲得社會輿論的認同。

4月份和8月份,騰訊分別上線了4款覆蓋醫學、文學、航天、歷史文化,及傳統文化與科學普及方面領域的功能遊戲。如《腫瘤醫生》、《紙境奇緣》、《坎巴拉太空計劃》、《尼山薩滿》、《納木》《電是怎麼形成的》《子曰詩云》等。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9月19日,騰訊與樂高集團聯合宣佈,將共同推出首款面向中國玩家的數字遊戲 《樂高無限》。這是一款融合樂高積木玩具創造體驗的平臺型3D沙盒遊戲,預計2018年年底上線。

沙盒類遊戲是騰訊今年開拓的重點,在2018年4月的UP+大會上,騰訊發佈了《艾蘭島》《羅博造造》《手工星球》三款沙盒類遊戲。

但是,功能性遊戲和強文化屬性遊戲在商業化方面還處於早期探索階段,盈利性很弱,難以對騰訊遊戲業績帶來快速的提升。

從泛娛樂到新文創,IP能成為核心武器嗎?


從提出泛娛樂,到今年4月份轉向“新文創”,騰訊試圖將IP塑造成為在文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從而聯動整個內容產業和線下商業。

4月22日,在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表示,2018年,騰訊將把泛娛樂升級為新文創,開始更系統地關注IP的文化價值的構建,升級塑造IP的方法。

騰訊在內容產業的佈局可謂深厚,無人能出其右。旗下包括騰訊遊戲、騰訊文學、騰訊影業、騰訊動漫、騰訊電競、閱文集團、騰訊音樂等業務板塊。

在談到未來的藍圖時,程武經常會提起迪士尼。這個將IP孵化和文娛生態做到極致的娛樂帝國是騰訊互娛努力的目標。在如今的騰訊互娛內部,除了遊戲之外,電競、動漫、文學、影業,都在圍繞IP進行深度運營。

閱文集團由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整合而成,旗下網站內容庫中的文學小說是騰訊“新文創”業務的內容源頭。閱文集團目標是做“中國漫威”的閱文更看重如何做好IP版權運營,將IP改編成影視作品以及進行後向開發。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閱文集團於2017年11月初在港上市,11月30股價達到110.00港元,市值一度邁向千億港元,今日股價則為49.850港元,市值大幅縮水為451.85億港元。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股價大跌,源自於市場對其月度付費用戶人數降低而導致的在線閱讀的收入增長率下降的擔憂。閱文集團在財報中稱,截至今年6月底,其平臺上共有730萬作家,作品總數達1070萬部;公司月活躍人數為2.13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200萬人。但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平均月付費用戶數為1070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80萬人,付費率則由去年6月底的6%下降到今年6月的5%。

從賣IP模式轉向綜合開發IP模式是閱文集團不得不走的路。

億歐網曾發文章指出,閱文集團來說,雖然手握著眾多的IP,但同質化情況嚴重,故事普遍缺乏新意,男頻就是升級打怪搶寶藏,女頻便是後宮宅鬥談戀愛,除去描寫不同,其內核和人物,都像是披著同一張臉的孿生兒。

騰訊動漫也有著巨大的IP池,也依靠著著手機QQ、騰訊新聞、QQ閱讀、瀏覽器等眾多分發渠道積攢了1.2億月活,與騰訊影業在漫畫動畫化方面進行著IP開發,再進一步通過衍生品等方式變現,旗下《狐妖小紅娘》、《一人之下》等IP改編成的動畫都成為了國漫中較佳的代表作。

9月17日,騰訊影業集中發佈了東方故事、次元破壁、青春能量、國際探索、時代旋律、古龍武俠六大文化系列,多達近50部影視作品的計劃。騰訊影業是騰訊面向影視產業的IP管理機構,通過IP連接眾多的影視產業合作伙伴。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從目前來看,騰訊以IP構建為核心的全新文化生產方式整合影視、文學、動漫、遊戲等業務,打造新的超級IP化文創內容體系,尚在初期階段。

如同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對外發言表示的“騰訊影業不會追求短期的票房和回報,我們最大的投資是耐心。”

騰訊互娛的大IP戰略目前尚在執行落地的半程,尚不足以對整個文娛產業帶來足夠的影響,也沒有產生足夠的市場價值。

騰訊互娛的“超級IP管理者”的身份,可能要在多年之後才能確立,收益也一樣。

流量池越來越小,核心模式風光不再?


通過擁有巨大的流量不斷變現,是騰訊的核心商業邏輯。而騰訊的最重要的危機之一,是其流量池不斷下滑。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移動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在今日頭條APP和抖音兩大超級流量入口的帶動下,頭條系APP的總使用時長佔移動互聯網時長比例從2017年上半年的3.9%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10.1%。而騰訊系產品則總時長降幅巨大,從54.3%降至47.7%。

騰訊2018年半年報顯示,微信及 WeChat 的月活用戶數達到 10.57 億,同比 9.9%, 環比 1.7%,用戶紅利期基本上已經觸頂。微信對公眾號的多次調整,卻引發自媒體創業者的眾多不滿顯示出微信內容生態已經固化,難以產生重大的創新機會。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面對今日頭條系的步步緊逼,騰訊的防守性對抗日愈激烈。

短視頻領域的誤判和戰略機會錯失是騰訊流量池大幅度下降主因之一。

移動互聯網產品分析平臺艾媒北極星數據顯示,2018年7月,快手和抖音分別以約2.28億和1.92億的月活躍用戶數引領短視頻行業。排行2至4位的短視頻產品均隸屬於今日頭條。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騰訊為了保住自己的流量池,一下子推出了6款短視頻產品。

今年4月,微視攜30億補貼捲土重來,對抖音開啟反擊。

5月,騰訊上線了橫屏產品“下飯視頻”,包括影視、音樂、萌寵等頻道,對標今日頭條旗下的西瓜視頻、一下科技的波波視頻以及百度旗下的好看視頻。

8月底,騰訊短視頻APP“有視頻”上線。

此外,騰訊旗下還擁有時光小視頻、速看視頻、DOV等對標不同受眾的細分短視頻產品。

這6款短視頻產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不同細分領域的內容,形成騰訊的短視頻矩陣。有媒體報道中引用了艾媒諮詢分析師劉傑豪的話,從目前短視頻行業發展現狀看,用戶增長已出現明顯乏力,同時業內產品打造上也趨向同質化。騰訊短視頻產品作為當前市場的追趕者,也未能顯現其在行業革新推動的創新性,所以在對當前行業頭部產品發起衝擊時,顯得有心無力。

流量流失,對騰訊帶來巨大的危機,也是其生態體系不再如之前強大。收割流量帶來的未來收入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除非騰訊能夠抓住更多新流量,否則騰訊的流量生存和發展模式必須要做出重大的調整,更多要在現有流量裡深耕和精益化運營。

幸運的是,小程序成為了微信最重要的流量武器,擔負起流量增長的重擔。據騰訊財報顯示,目前微信小程序已經擁有超過2億的日活躍賬戶。今年4月份時,小程序數量還不到60萬個。7月初微信官方宣佈,已上線小程序超過100萬個,小程序開發者超過150萬人,第三方平臺超過5000家,每位用戶日均打開小程序次數為4次,其中54%為主動訪問。

AI+雲計算,騰訊因何步步遲緩?


在AI和雲計算領域,騰訊的動作就像是阿里和百度的小跟班,阿里和百度走到哪裡,騰訊就跟隨到哪裡。

有媒體曾發文評價,從2013年開始,騰訊的戰略,很大程度上是跟著阿里走的——電商、支付、打車、外賣、共享單車、雲計算、新零售等等領域,騰訊始終在跟隨著阿里,顯示出騰訊與阿里的膠著對抗的意圖,但也顯示騰訊在戰略方向上想象力的不足和創新意識的缺失。

億歐網、科技十點見等自媒體曾報道騰訊雲2017年的營收情況,大約在45億元左右。

2018年1月,阿里巴巴公佈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雲計算是阿里增速最猛的業務,從2016年一季度開始,已經連續12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2017年阿里雲累計營收達到112億人民幣,同年8月,阿里財報顯示,雲計算付費用戶數量已超過100萬。

從市場規模來看阿里雲已成為僅次於AWS(亞馬遜旗下與計算服務平臺)和Azure(微軟旗下雲計算操作系統)的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也是亞洲第一大雲服務商。目前阿里雲正在通過ET系列大腦佈局人工智能;在海外佈局也取得長足進展,已在歐洲、亞洲、中東等地落地應用。

騰訊雲也加大了在國際市場的佈局。今年3月底,在中國香港、美國和印度接連設立四大新數據中心後,騰訊雲已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內開放了42個可用區,是目前海外佈局速度最快、分佈區域最廣的中國雲服務商。

德意志銀行曾預測,騰訊雲將繼續保持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勢頭,2020年收入預計會達到290億人民幣。而阿里雲收入在2019年將達到677億人民幣(106 億美元),接近AWS。阿里雲市場份額將從2016年為54%,騰訊雲市場規模2016年則為9%。

從阿里雲和騰訊雲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騰訊處於落後跟隨者的地位,兩者市場規模和收入規模相差甚大。

在人工智能領域,騰訊也處於跟隨阿里和百度的地步。

艾瑞網曾經對三家互聯網巨頭的AI戰略進行詳細分析,其分析顯示:

作為BAT系中最早最全面佈局AI的一家公司,百度全力投入AI產業,力圖扭轉其在BAT移動互聯網布局上的落後態勢。其服務涵蓋全行業,搭建開放平臺,要做行業終端的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和服務者。

阿里強調將AI應用於商業場景,人工智能技術服務電商/物流零售服務業務體系,為消費全流程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優化體驗。阿里的人工智能佈局以阿里云為基礎,從家居、零售、出行、金融和智能城市、智能工業 6 大方面展開產業佈局,以及從視覺、語音、算法到芯片構建立體合作伙伴生態。

BAT系中,騰訊在AI研究方面起步較晚,技術落後較多,通過大量投資有潛力的AI創業公司來補足短板。其在AI發展策略是業務驅動型,重視場景,圍繞內容、社交、遊戲、平臺工具四大特色業務場景來研究人工智能。騰訊擁有大量活躍用戶,這使其擁有收集消費者數據用以培訓人工智能算法的優勢。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2018年7月4-5日,為期兩天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的7000多位AI開發者和愛好者。大會發布了雲端全功能AI芯片“崑崙”、百度大腦3.0、百度智能小程序、DuerOS 3.0開放平臺、Apollo3.0開放頻臺、AR仿真等。大量人工智能概念產品的落地,和一個全產業鏈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的成型,使這次會議像是百度人工智能戰略的一份成績核驗單。

知名市場研究機構CBinsights 在2018年5月出品了一份全景解讀 BAT 人工智能的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百度人工智能佈局競爭已不滿足於國內市場。就意識的時間線,它先於谷歌、阿里和騰訊。報告還顯示,在BAT就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來看,百度的投資組合最多元化,投資了 11 個不同品類的公司,包括媒體、健康、人工智能芯片以及廣告。百度在這場爭奪戰中以其完整深入的AI生態佈局拔得頭籌。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在2017年四季度,中國科技部確定了一系列人工智能重點發展裡哦年關於,其中就有BAT三家:百度:自動駕駛,其產品是阿波羅平臺; 騰訊:智慧醫療,其產品是騰訊覓影;阿里巴巴:智慧城市,其產品是阿里雲的城市大腦。

百度希望打造了一個依託百度的人工智能生態,不同的企業、開發者能參與其中,最終形成所謂「汽車界的Android」,這樣也能進一步降低後續開發者的進入門檻。

阿里巴巴則希望將城市作為人工智能落地的試驗場。城市大腦是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的核心產品。其核心是數據,比如通過分析來自城市攝像頭的海量數據,能否帶來交通決策、城市規劃決策的新變化。

騰訊的發力點則是醫療。目前有超過 3 萬家醫院擁有微信公眾號,其中 60% 的醫院可以允許用戶通過微信來掛號,有超過 2000 家醫院支持用微信支付。騰訊內部也孵化了騰訊覓影 。這個項目在 2017 年正式問世,向醫療機構提供人工智能協助診斷各種類型的癌症,還使用 AI 來幫助醫院分析和管理健康記錄。

9月18日的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分論壇上,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開放平臺總經理侯曉楠發佈了騰訊AI開放平臺AI.QQ.COM,該平臺依託騰訊AI Lab、騰訊優圖、WeChat AI等實驗室,匯聚騰訊AI技術能力,開放100餘項AI能力接口。在AI的應用上,騰訊將聚焦內容、社交、醫療、零售、遊戲等領域,實現技術落地。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在8月1日,百度發佈了第二季度財報。在百度Q2財報中,搜索之外的信息流與AI業務收入佔比已近20%,同比增長超過150%,“夯實移動基礎,全力佈局AI”,這將是百度在2-3年之內最有力的增長點。

阿里今年宣佈未來繼續加大對AI、雲計算、量子計算、大數據技術、芯片等前沿科技研發的投入,曾宣佈3年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過1000億元。之前相繼成立了IDST和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同時發起了涵蓋人工智能領域研發的NASA計劃,並參與搭建了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清華北大一起搭建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一系列舉措。“中國芯”這一焦點領域,今年4月阿里宣佈全資收購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同時先後投資了Barefoot Networks、耐能、翱捷科技等芯片公司。據悉,達摩院芯片技術團隊正在研發神經網絡芯片Ali-NPU。

從目前來看,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處於追趕狀態,同時應用場景較為受侷限。

有媒體曾文章寫道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馬化騰和馬雲有過關於雲計算的一番爭論。李彥宏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說,“雲計算讓計算能力、處理能力甚至邏輯組建都能像水和電一樣使用,的確有想象空間的,但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後才可能實現,現在還是確實過早了”。只有馬雲說,“如果我們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投行化模式,究竟掩蓋了什麼問題?


騰訊的投行化早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也成為被專業人士和媒體詬病最多的。互聯網界和創投界日常談論的“佔隊”一說,清晰地顯示出騰訊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霸主地位。

中國互聯網公司TOP20的排名中,騰訊第二,它所參股或控股的TOP20名中,還有京東、拼多多、58同城、蔚來汽車、虎牙、攜程、美團、歡聚時代等7家公司——也就是說,騰訊牢牢控制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半壁江山。

中國海外上市互聯網企業市值排名表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麻辣娛投記者於2018年9月25日11:30整理)


接受騰訊系投資的企業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來自IT桔子的數據顯示,騰訊累計投資和併購事件數量達到驚人的628起,遠超過阿里巴巴的456起、百度的209起、京東的263起、360的221起和小米集團的172起。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下一張圖表則可以看出,騰訊在2014年開始至今,對外股權投資的數量不斷增大。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這一方面顯示出騰訊是一個異常活躍的產業培育者,通過投資拉動了產業的整體發展,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騰訊對外部發展的依賴越來越強。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仔細分析騰訊歷年來的投資和併購,文化娛樂、遊戲成為了最為主要的兩個領域,顯示出騰訊在內容產業的廣泛佈局和體系深度。

問題是,騰訊是否存在過度的投資與併購的路徑依賴?在大舉投資和併購背後,是否騰訊決策者們部分地看輕了內部創新的重要性?

投資和併購有的是戰略決策的考量,有的則基於資本收益和經營業績的考量。

“業務空心化”是一些專業人士和媒體對騰訊投行化的指責。

客觀分析,投資或併購一些對未來戰略轉型有重大價值的創業企業,會對騰訊的未來產生很重要的推動力。

比如谷歌2006年花費16.5億美元買來視頻網站YouTube,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視頻網站,在併購後YouTube業績增長一飛沖天,據傳每年廣告營收數百億美元。

谷歌另一筆成功併購是Android系統。2005年,谷歌以5000萬美元將Android收入麾下,如今,這一系統已成為全球最流行的移動平臺。最後一宗成功收購便是DoubleClick。谷歌於2007年收購這家廣告公司,耗資31億美元,增加了谷歌在線顯示廣告實力。

然而,從騰訊對外投資和收購來看,目前還缺乏對未來有著重大戰略性價值的案例。

騰訊的投行化,更像是以流量和資本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體系,就如同封建時期帝國對附屬國的賞賜和朝貢一般,其核心是利益,而不是同心。

投行化模式,暴露出騰訊對利益快速和最大化收割的急迫,但路徑依賴一旦形成並固化,則很有可能抓住了現在,失去了未來。

賽馬機制與組織變革滯後

內部資源整合的難與戰略格局的低?


“賽馬機制”是騰訊在內部鼓勵競爭的核心機制,以部門/產品組為單位,一個產品部門就能自主立項,快速試驗,當遇到大的技術難題時,再從公司層面抽調有經驗的同事增援。在一定的產品領域和試錯時間內,允許不同的產品團隊有不同取向的探索。在某一個產品驗證成功之後,再集中資源加大對產品的投入。

而在內部爭奪資源,成為各個產品團隊不得不做的事情,於是,在多個同類型產品同時存在時,每個部門極有可能選擇封閉,而不是對其它部門開發資源。

比如,據內部消息,有視頻與騰訊另一款短視頻產品微視同屬於騰訊OMG(網絡媒體事業群),不過不是同一個團隊做的項目。

而這將導致內部資源整合難度加大,無法集中力量對抗競爭對手的攻擊。

比如短視頻領域正是如此。目前已經有的6款短視頻產品各自為戰,哪一款都沒有成為真正對抖音、快手、西瓜小視頻的有力挑戰者。

同樣,閱文集團、騰訊影業、騰訊動漫、企鵝影業之間在IP項目開發的主導權上,也有著相互掣肘的問題。這也有可能導致“超級IP管理人”的戰略執行錯位。

組織變革滯後,是騰訊面對新的市場環境下戰略轉型的最大阻礙。

騰訊創始人、前CTO張志東曾做出相應反思,張志東直言不諱地說,騰訊的組織變革是滯後了,騰訊為社會創造的獨特的優秀產品和連接創新還不夠多。張志東認為,“產品和技術的影響力並不能簡單由營收和市值來衡量,產品人和技術人,對產品週期建議用平常心來看,用最樸素的用戶視角來看待”,騰訊應該關注產品的社會痛點,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同時,組織變革又和騰訊面對新市場需求下的戰略級新業務機會把握能力緊密相關。

阿里巴巴合夥人王帥曾回應騰訊組織的“反阿里聯盟”時表示,聯合合作伙伴阻擋阿里的腳步是一種戰略上的懶惰和不思進取以及戰術上的路徑依賴和焦灼衝動。

《誰在殺死騰訊?》一文寫道,騰訊正在醞釀的一場組織架構的調整,目前隸屬於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的騰訊雲或將獨立成為一個新的BG,也有可能與技術工程事業群(TEG)部分職能、騰訊“互聯網+”等有關業務合併,大概率是針對To B業務設立一個新的組織架構。

早在2017年12月,騰訊2017年度員工大會上,馬化騰說:“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地梳理。”

實際上,面向ToB的業務體系,必須是一個對內部組織架構梳理和重構的過程。

比如騰訊面向新零售推出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核心為1箇中心,2個目標,3個要素以及7個數字化工具。


騰訊還剩“半條命”了?



騰訊智慧零售的七個工具箱是: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支付、小程序、騰訊社交廣告、騰訊雲、企業微信、泛娛樂IP,其真正的效果體現在工具之間的互動,從而為零售企業實現三個價值:連接、轉化、體驗。

而這七個數字化工具分別對應著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微信事業群(WXG)等部門。

而這增加了戰略執行的難度,也很容易導致用戶合作的難度。

實際上,騰訊在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上的落後,一定程度上源自於現有組織架構下整合內部資源的能力不足。

分散性資源和部門性的模式面對中小企業一般沒什麼問題,可是面對大型企業在服務上就很可能難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誰在殺死騰訊?》一文寫道:在ABC(AI、Bigdata、Cloud)時代,這帶來很重的“數據牆”和“組織牆”的問題,突出表現是多頭銷售、各自為陣。

麻辣娛投(ID:malayutou001)記者也深以為然。

如何打破部門利益牆,是騰訊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從目前看來,也正是現有的組織架構限制了騰訊對於新市場的想象力,和戰略規劃能力,導致面向ToB的能力不足,未能搶佔市場良機。

作為一家互聯網巨頭企業,風險預警能力、戰略規劃能力、內部變革能力至關重要。

從遊戲行業遭遇到的嚴格政策監管,顯示出騰訊像一隻被溫水煮的青蛙一樣,毫無提前的準備,只能倉皇應對。從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市場表現上看,騰訊像一隻熊,對未來可能的變化轉身緩慢。從內部資源整合和贏得政府機構、大型企業客戶上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騰訊像一頭黔之驢,對老虎來襲時並沒有合適的武器。

騰訊現在擁有的是不斷下降的流量和巨大的現金流,而這僅僅是半條可以繼續生存的命,要想未來成為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騰訊還需要另外半條命,而這半條命的關鍵詞是:變革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