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留下的千古疑問,卻在《紅樓夢》里找到了答案

蒲松齡的名篇《狼》講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位屠夫賣肉回來,天色已晚,有兩隻狼跟上了他。屠夫把剩下的肉扔給它們,也沒能阻止它們繼續跟蹤。在一個草垛前,屠夫和兩隻狼對峙。過了一會兒,一隻狼離開,另一隻狼蹲坐在屠夫前面“假寐”。趁著這個工夫,屠夫暴起殺了這隻“假寐”的狼;隨後又轉到草垛後面,殺了那隻想從後面實施偷襲的狼。很多註釋都把“假寐”解釋成“假裝睡覺”,這是錯誤的。

《聊齋志異》留下的千古疑問,卻在《紅樓夢》裡找到了答案

《詩經·小弁》:“假寐永嘆,維憂用老。”鄭玄箋:“不脫冠衣而寐曰假寐。”高亨注:“假寐,不脫衣帽打盹。”朱熹注:“不脫衣冠而寐曰假寐,精神憒耗,至於假寐之中而不忘永嘆,憂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可見,“假寐”是不脫衣服打盹兒。《左傳·宣公二年》載:“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上朝的時候穿上朝服,時間還早,於是坐著“假寐”了一小會兒。如果“假寐”是假裝睡覺,那麼這位上朝的大臣幹嗎要裝睡呢?難道是讓國君看到這一幕,表揚自己很辛苦嗎?

《狼》的故事也是一樣。第二隻狼想趁第一隻狼偷襲的工夫打個盹兒,小睡一會兒,才會被屠夫抓住這個機會暴起殺了它。如果這隻狼僅僅是在假裝睡覺,可想而知注意力一定還在屠夫身上,屠夫不可能暴起殺了它。這隻狼沒有衣帽可脫,因此“假寐”一詞不僅可以用於人,也可以用於動物,泛指打盹兒。

《聊齋志異》留下的千古疑問,卻在《紅樓夢》裡找到了答案

《紅樓夢》裡的兩個例子說得更明白:

其一:“一日,供畢早飯,因此時天氣尚長,賈珍等連日勞倦,不免在靈旁假寐。”

其二:“襲人果然伏侍他睡下,便預備下了茶水,關好了門,進裡間去照應一回,各自假寐,寶玉若有動靜,再為出來。”

《聊齋志異》留下的千古疑問,卻在《紅樓夢》裡找到了答案

這兩處都不可能是“假裝睡覺”,而是和衣打盹兒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