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節收穫的是農民巨大「精神財富」

中國扶貧動態:★刊發扶貧政策信息 ★報道扶貧工作動態★反映扶貧工作問題

點擊右上方的紅色按鈕關注【中國扶貧動態】,獲取更多重要政策信息

豐收節收穫的是農民巨大“精神財富”

評論員:許貴元

今年9月23日,是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濃濃的節日氣氛籠罩整個神州大地,隆重無比、熱鬧非凡的喜慶場面,充分展示了中國農民的新時代風采。豐收節收穫的不僅僅是碩果累累的農業果實,而是中國億萬農民創造和鑄就的偉大“精神財富”。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勤勞樸實、艱苦奮鬥、不忘傳統、熱愛國家,是中國農民特有的本質和情懷。她們不僅是精神世界的創造者,也是物質世界的創造者。中國農民創造的偉大“精神財富”蘊含著扭轉乾坤的巨大威力和動力。中國農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脊樑,這是一條不可顛覆的歷史定論。如今,中國農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風貌和昂揚向上的戰鬥姿態,沿著全面建成小康的金光大道上奮勇飛奔。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國家要富強,農業挑大樑。辦好中國的事情,首先要辦好農民的事情。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的主體力量。把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送到農民的心坎上,讓他們吞下“定心丸”、常吃“寬心丹”,就會激發和釋放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強大生產力和正能量,調動他們改天換地、改寫歷史、鑄就輝煌、創造奇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將進一步彰顯“三農”的重要地位,有利於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喊、地位感和作用感,使他們從心眼裡體味到,農業是最光榮的職業;新型農民是最可敬可愛的人。農民創造的偉大“精神財富”,是整個中華民族需要世代傳承和弘揚的。

把“精神力量”轉化為巨大物質能量,脫貧攻堅就會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想的宏偉目標就不會遙遠。

豐收節吹響了全國“集結號”,整裝再出發!

注:筆者為新華社新華首批網特約評論員、專欄作者;全國“三農”問題觀察員。新聞通訊、理論評論及文學作品經常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環境報》、《半月談》、《新聞戰線》、《中國記者》等雜誌;國內部分省級黨報、晚報和國家行業報;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臺灣新報》等媒體發表;出版個人新聞通訊、理論評論及文學作品集三部、65萬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來稿來信,歡迎留言,反映扶貧工作問題,您的關注就是對扶貧工作最大的支持!

點擊右上方的紅色按鈕,關注【中國扶貧動態】,獲取更多重要政策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