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國人》發布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創業最前線”旗下 “科技最前線”原創出品

作者 | IAN

英國有本非常著名的雜誌叫《自然》

它是世界歷史最悠久,且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內容涵蓋全球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自然》及《科學美國人》雜誌封面)

而這本雜誌還有個更受讀者歡迎“姐妹出版物”:《科學美國人》,它跟《自然》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於科學這件事,後者更熱衷於“說人話”。

自創刊173年來《科學美國人》被讀者公認為是:最大眾化的高水平學術期刊。

北京時間9月19日上午,《科學美國人》雜誌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佈了一份榜單:2018年全球十大新興技術。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榜單中10項技術的官方示意圖)

該榜單是由《科學美國人》、《科學美國人》全球顧問委員會、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專家網絡、世界未來委員會的生物、無機化學、機器人和AI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共同選出。

除了這份榜單的權威性外,官方還用了3個“一定”去描述這次被選中的10個技術:

1.一定能在未來3-5內,為社會和經濟提供重大幫助;

2.一定具有潛在顛覆性,能夠改變行業或既定的行事方式;

3.一定處於相對早期的開發階段,還沒有被廣泛使用。

可以說是權威中帶著客觀,客觀裡還有一絲調皮,很符合雜誌的調性了,也難怪愛因斯坦最喜歡在這裡發文章。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下面就來詳細看下這份榜單中最前沿的技術,有多少是你聽說過的,又有多少超出了你的認知。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這項技術炒挺多年了,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

將計算機生成的信息,實時覆蓋在現實世界上。

我們都知道,人類和計算機信息的交互需要通過電腦來完成,和現實世界之間的交流則不需要介質,如果計算機生成的信息可以與現實世界融合,其帶來最大的改變是:

1.計算機信息的呈現,會更多元、直觀、有血有肉;

2.我們與計算機交流的方式也更豐富。

相比於目前的“偶爾用AR玩一玩”,未來將有大量面向消費者的應用軟件用到AR技術: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可視化學習)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建築設計領域)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交通輔助系統)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體育競技)

AR技術其實已經開始走向大眾市場,有分析公司認為:

目前估值15億美元的AR市場,在2020年將會達到1000億美元,蘋果、谷歌、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已經開始在AR及VR領域大量投入資金和人才。

而我們普通消費者,體驗

“真AR技術”的門檻暫時還比較高,但樂觀的是我們已經“有機會”去體驗。

隨著支持AR的硬件成本降低,其高效、高精準的屬性將對整個工業,製造業,設計行業,教育行業產生顛覆性地改變,甚至會直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以往的對於疾病的治療,大多是:一種確診病,對應一種治療方案,其技術瓶頸是對病源的診斷,還無法達到足夠高的精度。

但過去十年裡,隨著“組學”(omics)技術的巨大進步,現在已經能夠快速、可靠、廉價地對人的整個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等等進行測序。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這一系列“組”裡面包含著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然後結合AI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篩選,比對,就可以精準定位患者的疾病到底是由哪些分子引發。

醫生就可以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定製化治療。

同時,這些數據又會成為伴隨每個人一生的“醫療數據集”,像一本龐大的分子病例,它記錄著你身上發生過,正在發生,以及即將會發生的一切變化。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病毒基因組示意圖)

目前,這種高通量組學技術與AI技術相結合的診斷方法已經臨床應用於癌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自閉症、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在分子合成領域最大的難點在於:無法快速規避合成時的失敗反應以及副作用。在AI中,機器學習算法則通過分析所有已知的過去實驗,設計新分子的合成步驟,可極大地提高分子合成的成功率。

舉兩個例子: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AI工具,它可以反覆模擬已知的1240萬個單步化學反應,並以比人類快30倍的速度設計出多步合成路線。

在製藥領域,製藥公司將儲存的數以百萬計的化合物信息輸入AI工具,並對它們進行篩選,以確定其作為新藥的潛力,同時排除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傳統逆合成分析法示意圖)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AI算法探索不同的化學翻譯路徑)

與分子合成相同,在新材料和新化學品的研發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無法有效排除實驗結果對健康和安全的影響。而在AI的輔助下則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高效地排除這些風險。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在今年6月,IBM 開發的人工智能 Project Debater 在舊金山同 2 位人類頂尖辯手舉行了 2 場辯論比賽,人工智能成功取得了一場勝利。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IBM 人工智能與以色列國際辯論協會主席 Dan Zafrir)

而這次辯論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比賽之前 Project Debater 並不知道辯題是什麼。除了辯論開始的問候和笑話之外,論辯的陳述都是 Project Debater 自由發揮的,沒有固定陳述詞。

當它獲得一個新的話題時,它需要自行查找素材,理解辯題,組織語言,甚至根據人類對手的陳訴進行反駁。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IBM 人工智能與以色列全國辯論冠軍Noa Ovadia)

這項技術已經開發了5年,相比其他語言類AI技術而言,它的強大之處是:不僅可以自行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還能檢測到語言中所包含的情緒,最終給出一個“最人類”的反饋。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確定在人體植入某些可以釋放藥物的健康細胞,對於病症的治療會更高效,且成本更低。

但植入細胞與免疫系統的“爭鬥”又始終難以得到解決。

以糖尿病為例,在體內直接植入可以正常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會被人體免疫系統干擾而失效,而使用免疫抑制劑又會對人體產生巨大副作用。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胰島細胞被免疫系統攻擊)

過去幾十年,科學家曾研究出一種方法來封裝被攻擊的細胞,但用來封裝的保護膜,依然會被免疫系統作為外來物攻擊,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篩選了上百種材料之後,選擇了一種經過化學改造的藻酸鹽凝膠作為保護膜,這種材質可以保證免疫系統無法“識別”和“攻擊”,並保證了細胞營養的供給。

可以說這類“治病膠囊”從內部製藥細胞的提取,到膠囊殼的材質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在未來幾年,這項技術將對醫學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人造肉是由動物身上提取的肌肉樣本培育而成。全球第一塊人造漢堡肉餅發明公司 Mosa Meat 表示:

一份從牛身上採集的組織樣本,足夠生產 8 萬個牛肉漢堡。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Impossible Foods漢堡肉)

而人造肉也有兩個很難逾越障礙:成本及口味。

目前來看在成本上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

2013 年漢堡中肉餅的製作成本超過 30 萬美元,且肉質乾燥。從那以後成本逐年下降,今年,Memphis Meats 公司表示,1/4 磅的人造牛肉價格約為 600 美元。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Impossible Foods漢堡肉)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幾年內就將出現物美價廉的人造肉,成為傳統肉類的競品,並逐漸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對倫理和環境這兩個難以克服的問題來說,也更加友好。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這種療法,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

神經電刺激器是通過電流脈衝治療疾病的設備,在藥學界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目前常見的應用有:心臟起搏器、耳蝸植入物以及治療帕金森病的深腦電極刺激。

而目前這種技術又多了一些驗證有效的應用領域:

1.迷走神經刺激(VNS)療法,被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的凱文·特雷西(Kevin Tracey)發現還可以治療免疫性疾病。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2.通過耳後皮膚向顱神經和枕神經發送信號,用於緩解戒除類鴉片物質時,所產生的戒斷反應(該設備目前已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

相比VNS,後者的進步在於這種設備是非植入式的,其手術成本極低,對人體的損傷也更小。

隨著這項技術的進步,一些需要長期依賴藥物治療的慢性病患者,在幾年內將會有更好的選擇。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基因工程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對基因進行“改造”,而現在又有了一項新的技術:

可以人為控制含有某一遺傳因子的子代數量。

簡單講就是:已經找到並可以成功改造一種能控制後代繁衍的基因(我們稱之為“驅動基因”)。

它在很多方面對人類有益:比如使攜帶病毒的昆蟲逐漸減少,或修改害蟲基因降低繁衍數量,提升糧食產量等。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攜帶瘧疾的蚊子)

同時,為了防止改造過基因的物種擴散到野外,影響其他物種正常繁衍,或被用作生物武器破壞農業生產,有研究團隊還發明瞭一個驅動開關:只有傳遞某種特殊物質,才能使驅動基因起作用。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基因驅動機制示意圖)

但這項技術的未知風險很大,其帶來的副作用也許會比正面作用更難以預測。因為這種控制,相當於加速了改造基因對原有生態環境的改變。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早在200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哈里·阿特沃特 (Harry a . Atwater) 就曾撰文預測:“等離子體”(plasmonics)技術可能會被投入到非常廣泛的應用中。

而10年後的現在,等離子體技術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而更多的應用也正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等離子體極化濺射波)

這項技術依賴於電磁場和金屬中自由電子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決定了材料的導電和光學性能。

那麼,通過限制材料的大小,則可以控制其自由電子的振盪頻率,從而控制這種材料是否發光或導電。

目前這項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是檢測化學或生物中的成分,

將一種等離子體納米材料包裹在特定的分子上,可以通過光線反饋檢測到分子是否存在。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金納米球、片、棒上生長金銀合金納米島)

已有初創公司在開發基於這項技術的應用:

檢測電池活動,以提高功率密度和充電率;

用於磁盤上的磁存儲器,以提高內存容量;

注入血液使其附著於腫瘤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

在科學領域,材料常常是限制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而這種“超材料”的出現,在未來將讓更多領域的技術得以真正實現。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量子計算機特有的疊加、糾纏特性,使其在解決特定問題時比任何傳統計算機都更高效,但其副作用也非常明顯和致命:

一個被稱為退相干(decoherence)的過程可以破壞它的功能。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世界上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之一 IBM Q)

得益於 NISQ 量子計算機(指那些擁有 50-100 量子比特、以及高保真量子門的設備)已向全球開放,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已經在進行大量專門針對 NISQ 的算法研究,這對量子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在 NISQ 上的出現的兩種算法,被認為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1.模擬算法:可以提高從能源到健康科學等領域的新材料設計效率(上文有提到)。

2.機器學習:從大數據集或經驗中學習,以及根據現有的統計樣本生成新的樣本。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之間的區別)

測試結果表明:目前量子計算機在這兩個領域的計算效率,已經遠超最先進的傳統計算機,隨著量子計算的硬件和算法的繼續發展,其帶來的改變可能是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這份關於未來的榜單,《科學美國人》基本每年都會發布一次,。

除了對這一年的重大科技進展做個總結,其更重要意義在於:讓身處科學事業之外的大多數人,對即將發生的一切有所準備。

即使我們面對未來往往是被動的,但在另一個維度裡,這份準備必定能讓它來的更快。

當明年的此刻再回看這份榜單,也許我們已經在用這些技術,創造著另一個新的未來。

《科學美國人》發佈2018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參考資料:
1.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of 2018 - Scientific American
2.環球科學 - huanqiukexu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