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創兩建」和社會文明大行動,扮靚城市提升市民素質 「創城」兼「修心」塑造一個新儋州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林曉君 通訊員 李珂

9月20日下午,有著32年警齡的儋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一大隊民警馮軍,正在儋州市第二中學路口執勤。下班放學時間的巨大車流量,匯聚在這個不算寬的路口,曾讓馮軍每次執勤時如臨大敵。但現在,情況開始有了變化。

“司機在斑馬線前會禮讓行人,摩托車駕駛員戴上了頭盔,超載的、闖紅燈的也少了,這就是文明儋州的細節處。”馮軍笑著說,他見證著儋州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以來道路交通的每一個變化,“如今城市面貌有了改善,每個儋州人都能感受到。”

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是儋州市推動“一創兩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社會文明大行動的開展,古郡儋州如今逐漸形成文明有禮的新風尚。“從道路交通到城市環境,從市民素質到文明鄉風,儋州的變化體現在方方面面的細微處。”儋州市“一創兩建”工作指揮部創文組副組長遊憲軍說,文明始於心、踐於行,儋州以文明為核心“創城”,也用文明作目標“修心”。

城市治理,倡導文明新風尚

“以前來那大鎮新風路,小攤小販組成的美食一條街,十分髒亂差。”儋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羅海南說,沿街亂搭亂建、佔道經營現象嚴重,不僅影響城市面貌,衛生也是老大難問題。

市容環境好不好,是城市是否文明的“面子”。為此,儋州市借網格化管理,將全市劃分成124個網格,由綜合執法人員和各鄉鎮、社區居委會、居簽訂責任狀,層層壓實責任。此外,開展亂搭亂建、佔道經營等專項整治工作,扮靚城市容貌。

“執法中感觸最大的,是通過規範城市秩序,同步提高了老百姓的素質。”羅海南說,市民從起初的牴觸到後來的配合,比如在拆除鐵皮棚的工作中,就有市民主動拆除配合執法。“牴觸情緒減少,一方面得益於執法人員的文明執法,另一方面通過製作動畫、宣傳片,挨家挨戶發放《告全體市民書》,提高了百姓的認識。”羅海南告訴記者,生活環境實實在在變好了,百姓看得見,自然願意配合。

自開展社會文明大行動以來,如今,佔道經營的攤販少了、散發惡臭的垃圾堆不見了,幹群之間曾經的對立情緒,也變成了主動配合工作的和諧氛圍。

文明鄉風,農村也有新變化

今年秋季開學前夕,海頭鎮那歷村裡顯得很安靜,沒有了往年升學季時操辦酒席、鞭炮齊鳴的景象。

“黨員幹部帶頭不辦,也號召村民不辦。”那歷村監督委員會主任王慧雄說,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提倡升學、入宅等取消酒席,紅白事簡單辦,村民身上的人情包袱輕了。

據記者瞭解,儋州全市有8個鎮的11個貧困村自發成立了紅白理事會,52個村分別成立了文明勸導隊和志願服務隊。同時在16個鎮的47個村莊啟動創建文明鄉風示範點,通過移風易俗,讓文明之風吹拂鄉間。

“我們還把文明禮儀學校開到了村裡。”遊憲軍說,通過邀請禮儀老師進村輔導,希望村民將學到的文明禮儀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此外,儋州還引導村民制定了契合自身實際的村規民約,通過鄉賢、黨員幹部的督促,進一步提升鄉村的文明程度。“相較於此前教條式的村規民約,我們在重新制定時,要求更接地氣,更符合各村的實際情況。”遊憲軍說,從愛護村莊環境這樣的舉手之勞,到移風易俗這樣的長久工作,都寫進了村規民約裡。

上個月,東成鎮兩村村民因土地糾紛產生“對立”,在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一條條“友好協定”將矛盾化為無形。“城鄉統籌發展,不只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更見於文明觀念。”遊憲軍透露,文明禮儀學校將一直舉辦到年底,儋州市也會創新載體,繼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素質提升,共建文明新儋州

“垃圾不落地,儋州更美麗。儋州是我家,衛生靠大家……”近段時間來,這段由普通話和儋州方言雙語播放的語音,時常穿梭在那大城區的大街小巷裡。每到特定時間,帶有語音系統的垃圾回收車便走街串巷清運垃圾。

“為做到‘垃圾不落地’,我們將城區裡的大型垃圾桶全部取締,替代的是走街串巷的垃圾清運車。”儋州市環衛部門負責人說,要營造更加舒適、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避免露天垃圾二次汙染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為此儋州市共配置70餘輛四輪電動垃圾回收車和30餘輛垃圾壓縮車,每天固定四個時間段上門回收垃圾。

遊憲軍表示,前兩季度的全省社會文明大行動測評結果顯示,儋州排名全省第七,成績較以往取得了很大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構成城市的主體是人,創造美好生活的是人,通過社會文明大行動,儋州不僅要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更要塑造文明有禮的儋州人。”遊憲軍說。

隨著社會文明大行動的深入開展,儋州還將探索“一創兩建”夜校、數字化城管、以上率下拓展志願服務以及大數據管理平臺等新方式,以人為本,共建“文明新儋州。”(本報那大9月24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