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八屆年會在黑龍江亞布力舉行,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長,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東昇出席並致閉幕辭。

陳東昇: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

他表示,改革和開放真正改變了中國,改革開放孕育了企業家與企業家精神。


陳東昇: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

每次我站上來的時候就是會議結束的時候,我有一個提議,請大家全體起立,用掌聲致敬改革開放40年,致敬中國企業家群體和中國企業家精神,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

企業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是超級具體、有血有肉的。10年前,我們在這個地方紀念改革開放30年,那是非常熱鬧的場面,時間一晃而過,今天我們又迎來了改革開放40年。這10年有巨大的變化,但我們今天能夠更平靜,更理性、更平和地來看過去的40年。

歷史是一杆秤,我們的辛酸、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失敗,我們所有的歷練都是在積累,所有的積累都在增加它的分量。時間是一把尺子,只要我們堅持,只要我們不放棄,只要我們堅守心中對專業、對市場、對國際化敬畏與嚮往,只要我們堅定地用陽光、用開放去尋求我們的財富,這個尺子是無法來測量你的。我們會永遠的走下去,這就是中國企業家精神40年積累,走到了今天。

改革和開放真正改變了中國

開放是起因,改革是過程,改革和開放真正改變了中國。

我很少看到文章研究改革和開放的關係,我認為開放是起因,改革是過程。沒有開放就沒有改革,沒有開放認識到和世界距離的差距就沒有改革,沒有開放也就沒有目標和要求,我們不知道往哪裡走。開放和改革是這樣一個關係。

改革最開始從農村包產到戶,到城市的萬元戶,從價格改革再到產權和所有制的改革,走到今天改革仍然在繼續。開放我們很簡單地理解是技術、資本、設備,從最早的“三來一補”,到最後沿海的發展戰略,最後中國跟美國經濟深度契合,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所以改革和開放的過程,這40年就是這樣緩慢地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一個過程。從小崗村,從深圳撕開了這麼個小小的口子,才有了今天這樣一個宏大的社會變遷的巨流。

開放還有一個就是人力資源的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四個大的浪潮,第一個浪潮就是我們這批人都去高考,都覺得有了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第二就是出國留學;第三就是下海;第四考公務員,今天公務員又開始重新下海,這很好。當年從公派的留學生到自費的留學生,30年後成百萬級的人回到國內來參加的經濟建設和創業,這是我們講的海歸派。

所以“改革”和“開放”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是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們經濟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它是活生生的,它是波瀾壯闊的,它是史詩般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改革和開放的關係,改革和開放真正地改變了中國。

改革開放孕育了企業家與企業家精神

改革開放30年紀念的時候,我站在今天這個位置上講,我們過去30年取得的成就是以政府主導經濟,國企、外資和民營企業三股力量共同推動的,到今天依然如此。我有一個觀點叫“企業家精神泛社會化”,一個城市的書記就是這個城市總規劃的董事長,一個城市的市長就是這個城市的具體執行落實的總經理。張五常也講,縣域經濟的相互競爭造就了今天中國經濟的成功。

在政府主導經濟的基礎上,我們老講鄧小平最根本的兩個改革,就是宏觀層面的價格改革和微觀層面的所有制改革。沒有價格改革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1992年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和制度的這樣一個轉變。所以我在很多場合說一定要記住像田源當年作為價格改革的最重要的這樣一個智囊,為歷史做出的貢獻。改革是很艱難的,當時市場是一個禁區,不能夠提,就像前天晚上我們回顧的,只能提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不能提市場經濟。

10億中國人都想發財的時候,就是中國有希望的時候。

大家不要以為今天的成就是隨隨便便走過來的,是反覆的較量、反覆的博弈達成的共識,最後到鄧小平南巡結束所有爭論。為什麼我老愛講1992年是一箇中國曆史偉大的節點?鄧小平南巡推動了中國又一輪改革開放的新的浪潮,中共十四大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基本的經濟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國家體改委頒佈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規範意見》和《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從此一個大規模的下海浪潮就在中國發生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到1992年的時候認為下海是光榮的,是被人們伸大拇指稱讚的。我也經常回顧,以1992年的時間為限,說如果提前5年前下海,人家一定說東昇肯定犯錯被開除了;假如我提前3年下海,一定說東昇混得不好、沒本事;到1992年下海的時候就是英雄。所以沒有整個社會價值觀形成這個共識也沒有今天。

我記得1985年我參加廣州的一個學術研討會,參加的主要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這些學者,我們都在尋找中國為什麼貧窮的答案。當時有本很火的書,臺灣的作家柏楊寫的《醜陋的中國人》,他們說是由於中國的文化的劣根性,讓我們不能夠成為現代國家。還有的學者講毛澤東“批一個馬寅初多出了3億人”,哪想到多出的這3億人成為我們巨大的勞動力的紅利。我當時說了一句話,我一輩子記得,我說你們都沒說對,哪一天10億中國人都想發財的時候,就是中國有希望的時候。

只有當全民覺得下海是一個光榮的事,當人民認為企業家是這個時代元帥,是這個時代的將軍,是這個時代英雄的時候,這個民族、這個社會就有了希望,就有了今天。所以我覺得昨天八位企業家他們像一個要考試的小學生,畢恭畢敬,親自動手寫、朗誦,我覺得這就是中國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40年的心路歷程的一個濃縮。

改革開放就是一個時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都裹挾進來。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鄧小平84年南巡,誕生了像柳傳志、張瑞敏、王石、任正非這樣一批企業家;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又誕生了像郭廣昌、馮侖、田源、艾路明、武克剛、毛振華、陳琦偉等這樣一批以社會精英為主體下海的企業家。到了90年代中後期,剛才我也講了,海歸成為了一個時尚,互聯網成了一個新經濟,所以又誕生了像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雷軍等這些企業家。

所以改革開放就是一個時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所有的人都裹挾進來,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的。我說當年革命的潮流浩浩蕩蕩,有掉隊的,有叛變的,有被殺的,有坐牢的,但是革命的歷程洪流誰也不能阻擋。今天在中國發生的創業創新的這樣一個浪潮,跟當年的革命洪流一樣,有掉隊的、有坐牢的,但是創業者和企業家的這個主體越發壯大,創業創新的洪流浩浩蕩蕩,從來沒有人能夠阻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家,從我們50年代這些老一代,到現在80後的新生代,一代一代、一波一波,前赴後繼,這就是民族的希望,這就是國家經濟的希望。回頭看,比方說像臺灣、像香港,李嘉誠過後、王永慶過後,下一代是誰,再下一代是誰,不知道。當一個社會的企業家傳承沒有接上的時候,就是這個社會發展停止的時候。一定要記著只有一代一代、一波一波、前赴後繼創業和創業家和企業家,這個社會才會永葆它的活力和青春。

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國家和企業家精神走向成熟的過程

企業家精神就是心中有一盞對未來、對希望永不泯滅的明燈

我們亞布力十年的時候,馬雲講亞布力的思想,就像亞布力的雪花,自由飄灑。前天我們創始主席田源講,亞布力就是沒有劇本的一部連續劇,我們已經上演了18部了,我們這個連續劇還會繼續。所以今天回想,我們企業家精神真的是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從狂野到成熟,從躁動到平靜,從賺錢到做社會公益,從模糊灰色的商業交易,逐步走向新型的政商關係。中國經濟也從跑馬圈地資源性的驅動到今天的效率創新的驅動,一切在進步,一切也在進化。平常、平靜、儒雅、包容、豁達,一個逐步被社會慢慢認識的模範群體正在東方,正在中國冉冉升起。這就是亞布力代表的中國企業家群體和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我覺得張文中先生的獨白,我剛才講了是血與淚寫成的,為什麼他沒有怨恨?因為他心中有一盞對未來、對希望永不泯滅的明燈,這個明燈就是我們說的亞布力的精神,就是我們說的中國的企業家精神。不怨天怨人,心中擁有著一盞對希望憧憬的明燈。

我們正在演繹一個更深層次、更大範圍、更綜合、更深刻的這樣一個改革

當然,改革還在繼續,開放也在繼續,我們今天國家戰略仍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國家提出來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決定力量,深化改革、依法治國,正在演繹一個更深層次、更大範圍、更綜合、更深刻的這樣一個改革和革命。我們提出來要建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我們要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和治理結構,這已經是從當年的摸著石頭過河,到今天走向一個成熟社會,尋找一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和國家治理結構。這就是改革和開放的繼續。

我們80年代開啟的經濟改革,1992年確立的市場經濟,本世紀初加入WTO,到今天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國家現代治理結構,特別是去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的這樣一個文件。有恆產才有恆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對企業家、對市場經濟、對私人財產保護的這樣一個偉大的制度。所以未來40年還要靠我們在座的,還要靠我們年輕的一代把這部偉大的故事繼續的演繹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