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富樂,古韻新事!

富樂地處雲南羅平縣、富源縣、麒麟區“兩縣一區”交界的金三角地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物產豐富。富樂轄區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綠雄奇的山峰如屏風一般,鎮上要道曾是商業街,沿街兩側是明清留下的建築,雕欄、門楣色彩雖顯暗淡,卻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富樂是文人墨客反覆吟詠的地方,天南海北的客人對富樂情有獨鍾,置身其中,傾倒迷醉在深厚的古韻中。富樂原名卑逝廠,開礦後叫窩銀廠。羅平縣誌記載,富樂原本不是聚居村落,明朝中期只有散居遊商,有民居生活記載是外地遊商到此發現有銀礦、鉛鋅礦而云集於此形成小鎮,明未清初開礦為鼎盛時期,這時人氣遂增,形成有名的商埠,這個商埠便有了至今不衰的名字—富樂。富樂歷史已超400年,民國初年定名為富樂,新中國成立後區劃為羅平北區第五轄區,1952年為羅平第七轄區,1953年為羅平縣第六轄區,1958年改稱富樂公社,1963年更名為富樂區,1970年為富樂公社,1984年改名富樂區,1988年定名為富樂鎮至今。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富樂民間流傳著“三山六塘九道溝、兩橋五廟一斗閣”俗話,“三山六塘九道溝”描述富樂自然景觀,“兩橋五廟一斗閣”描述富樂人文景觀,富樂地勢西高東低,群山環抱,傳說是萬馬歸槽,在群山之中,金雞山、石寶山、蓮花山“三山”最美;溝壑縱橫,鐵廠溝、洗菜溝、段家溝、劉長溝、幹家溝、鬱家溝、三岔口、董家溝、眉子溝“九溝”交錯。群山環抱中,犀牛塘、洗瀑塘、尾六塘、大水塘、釣魚塘、劉皮塘“六塘”組成富樂美景,造就“六塘生輝,九溝峻秀,依靠龍脈,前景蓮花,左悅金鐘銀寶,右伴塊澤之勢”;正因這裡佛光寶地,地靈造就人傑,山雖險,有橋自通,坡雖大,有路自平,富樂境內有古橋近六十餘座,唯“天生”“地就”兩橋最美,“天生”即天生橋,純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地龍”是指塊澤河橋。誠然,寶地帶給人們豐厚的財富,於是,天南海北的人們來到這裡玩樂興商,賦詩吟對,修廟建館立碑牌,留予紀念;修街建宅,安居樂業。房屋之中,“五廟”最為氣派,“五廟”即1700年建蓋的貴州會館,也稱黑神廟;1706年建蓋的雲南會館,也稱壽福寺;1720年建蓋的四川會館,也稱川祖廟;1700年建蓋的湖廣會館,也稱財神廟。“一斗閣”即富樂中天鬥閣,也稱玉皇閣。富樂的兩橋五廟一斗閣是人們休閒娛樂,節日遊玩的好去處,遊兩橋、逛五廟,漫步陡街,杯暢香茶;逍遙無限,其樂融融。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富樂鎮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獨特,商業文化、手工業文化、飲食文化和民族文繁榮。財神廟、中天鬥閣、浙溪書院、樂峰天主教堂、富樂清真寺、塊澤大橋等古建築,昭示著富樂深厚的人文底蘊。富樂境內有古街、老宅打破自然建築雄姿,有連綿疊翠的土城林場,有傳奇色彩的天生橋,富樂洞經音樂獨樹一幟。富樂古街、老宅引人入勝,營造了富樂老民房、青石板,四角天井襯街坊;四大閘門保民安,鬥閣下的五廟場、古街老宅四百餘年,風韻依存。富樂古街老宅別土石木結構依山勢走向而建,民居以包廂式而不設落院為主,門面據自己需要,經商的設有鋪面、手藝的設有作坊、務農的留有園子、發跡的蓋大房(四合院、五天井),頭人建五廟、過往的租客房,留足街道,排水有序,主街清一色的石板路,整個建築群排列有序,通風采光協調,通途來去無阻。富樂座居集中於上平街、陡街,設有四個閘門,閘門位置以聖諭樓為中心向北約60米至包包上一道;向東約80米,至陡街口一道,向南約80米,至原供銷社三商店一道,向西約150米一道;閘門接有序排列的民宅,自然圍圓,形成群落,人們經四門而出,四門而進,晚上四門關閉防賊拒盜。袁家老宅四角五天井;龔家大院,室內天井和為方便通途而設計的樓中路、路中樓;陡街、上平街的包廂式民居、鋪臺;財神廟大殿、鬥閣玉皇閣、浙溪書院,富樂清真寺大殿,樂豐基督教聖堂,上平街、陡街、團結街歷盡滄桑而風韻猶存。置身富樂老街,因古樸而智、因淡雅而奇、因作坊而趣、因石板而興、因俏然的古鎮而流連忘返,感受到遠離塵囂的寧靜,詩意的富樂是那雕琢一新的花窗,是那氤氳生香的吹煙,是那柔順細膩的文字……無論是那波光灩瀲的塊澤河水,還是那風姿綽越的玲瓏古鎮,似乎早就撒上一抹淡淡的墨香,彷彿素來便是文人墨客的棲身之處,凝著富樂古鎮,似深閨秀女,那嬌嫩似水的身驅和那無比深邃的雙眸,絕不與世俗有染,走進古鎮富樂,­心便有所依,情有所寄。富樂鎮雜居著回、彝、白、傣、壯、布依等少數民族,各民族信仰各異,道、佛、伊斯蘭、天主教四教和諧團結、求同存異。漫步富樂古街,鞋跟與青石板的叩響,如同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住在富樂,被古鎮獨特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早晨起床可以聽到鳥叫,推開窗戶可聞花香,空氣瀰漫著泥土芬芳,這裡民風淳樸,人們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它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正式形成於東漢的中後期。與世界其它大型宗教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是以長生不老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恆。

羅平道教組織洞經會,崇拜的最高神靈是元始天王。1737年在富樂建立玉皇閣時,是融道、儒、釋三家說教為一體的“聖諭壇”組織。“聖諭”意為代天傳授聖旨以教化民眾。自清代乾隆時期一位姓蔣的先生到富樂傳授洞經音樂後,富樂玉皇閣便成立了談演洞經音樂的“萬仙壇”。

“萬仙壇”首任壇長王十(富樂下菜園人,弟兄排行第十),二屆壇長潘覺益(大真人)三屆壇長唐真人(名待考),四屆壇長張金華,五屆壇長方正坤。此後,“萬仙壇”發展為四個壇:

“群仙壇”,首屆壇長劉啟文,後傳其長子劉約三;

“宏化壇”,首屆壇長張治高,後傳給黃承朱;

“普化壇”,首屆壇長張金華,後傳其子張保珖。副壇長為顏渭川;唐興婁為監經、教經長;

“聚化壇”,壇長王大先生(名待考)

抗戰勝利後,為追悼陣亡將士,當時縣長請富樂“群仙壇”到縣城關帝廟談演洞經,併到十字街為百姓談演,其後送“慈旌宣化”匾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富樂洞經曾幾度衰落,八十年代又得以復生。現有三個壇日漸興盛。“普化壇”,壇長徐春周,助持尹勇文;“宏化壇”,壇長肖順國,後為李金學;“聚化壇”,壇長趙永吉,副壇長明國強。

洞經壇成員,早先必須有功名,或文人雅士,再是行善積德頗有威望之人。如“萬仙壇”首任壇長王十即是貢爺,文筆極好,富樂“玉皇閣”中,“西獄廟”匾額就是他所題寫。二屆壇長潘覺益為大真人,三屆壇長唐真人系唐老貢爺,四屆壇長張金華乃書香世家,五屆壇長方正坤為教書先生。“萬仙壇”分流為四個壇後,“群仙壇”壇長劉啟文,是一位樂善好施,眾人敬仰之人,後稱劉大真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只要有點文化,品行端正,又喜好洞經,自願加入,並能遵守壇規之人,便可加入洞經壇。現在連品行好、皈心向善的婦女也可入壇。主要經典是《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簡稱《大洞仙經》),此外還有《玉皇尊經》《普度尊經》《觀音真經》《太乙妙經》《松沙經》《三官真經》《五斗真經》《二度真經》《解冤真經》《地藏真經》等。

洞經談演分眾會(為公眾談演)和居家(私人家因某種緣由做好事)談演。談演內容主要是:

朝鬥:朝拜斗母(即“摩利支天大聖園明道母天尊”)和本命星(“生日本命星君”“儲福定命天尊”)。分南鬥、北斗。據說南鬥主生、延壽,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六月初六朝拜南鬥,朝拜時間為每日白天,以洞經祈禱;北斗主死,以洞經解厄,朝拜時間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每日夜晚。朝鬥談演經籍主要是《太上靜鬥垂憲寶科》《大洞仙經》等。“朝鬥”是富樂洞經壇最隆重盛大的談演活動。此為眾會談演。

超度先靈:時間由齋醮、謹齋吉時定談演天數;談演經籍主要是《觀音真經》《太乙妙經》《報恩經》《地藏真經》等。以此超薦先靈(九玄七祖)。

祈祿求嗣、消災:據齋醮大小定時,一般談演3—7天,主談演《大洞仙經》,穿插做法事:向地府十大冥王進貢,加持“先天公據”,朝天禮斗,迎亡度幽。諷誦經典還有:《五斗真經》《觀音真經》《太乙妙經》《玉皇尊經》《三官真經》《普度尊經》等。

洞經壇有著嚴格的壇規,所有成員必須“三皈九戒”,即皈依、皈命、皈福;戒賣國求榮、不孝父母、賭、奸、盜、邪、淫、酗酒、茹葷。談演前必須沐浴齋戒,會期吃素。入壇時著禮服(青衫、馬褂、小帽、潔淨鞋襪,禁穿皮鞋)。談演中必須端莊正坐,不得歪斜,遵循“四勿”壇規(即“勿許瞌睡抽菸、勿許擅動音樂、勿許隨地吐痰、勿許高聲喧譁”);有事離壇必須跪拜三叩首方可出入;舊時女子不得入壇,要聽洞經只能在門窗外,現女子可以入壇,但孕婦和例假者嚴禁進入壇內。

洞經談演禮儀,以談演《大洞仙經》舉例。

談演一次,均有上座、下座儀式。入壇後,由司儀(壇左、右各一人)呼“談經士出班,天垓序列。”談經人分左右列隊後,司儀呼“班齊、對揖、起鼓奏樂”(奏敬香鼓)眾談經人按司儀指揮對揖後蒞列聖位前跪拜,三呼九叩後又分左右兩班對揖、讀“三皈九戒”,請經上經座。坐定後,司儀呼:“壇場肅靜,各秉虔誠,談演仙經,抑音跟和,奏鑼鼓。”之後,正式談演。每上座一次都如此儀式。

談演《大洞仙經》正文前先要啟請,談演“啟請寶科”,穿插敬獻十供養即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後才談演正文,按經文順序談演。上卷是仰啟神聖,中卷是敬獻供養:花、香、果、茶、食、符、燈、衣、財、水,下卷是讚歎寶經及迴向。

鬥科敬獻六

供養:香、燈、花、水、果、藥。“眾會”由承頭人或掛功德者獻供,私人家談演由齋主上供。

談演完下座禮儀:由司儀指揮談經士下經坐,蒞列聖位前跪,三呼九叩,分班對揖,然後方可出壇。

“朝鬥”須點“斗燈”,按孔明“七星燈”燃星拜斗方式,手持火幹畫符章,足要踏罡步鬥,燈式為左7北斗,右6南鬥,中上3星(福祿壽),中下11光夭,按程序逐一點燃斗燈(最後一盞為本命燈)。

每次正式談演前,均有“啟請寶科”儀式。每開洞經必須早參召晚稱謝,且有經必拜懺。 所有儀式均由司儀(亦稱“贊禮”)主持。 至2008年底,全縣信奉道教群眾有1238人。

主要人物簡介

徐春周:藝名徐興化,別名徐德勝,漢族,羅平縣富樂鎮平街人,生於1938年10月24日,小學文化。1949年入洞經學習壇洞經,1978年至1998年任普化壇壇長。他從小因父輩德澤鄉里而有教化,十分珍惜富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曾在極左年代頂著社會壓力保護富樂中天鬥閣和佛像;並帶頭出資集資,率領熱愛文化的志同道合者歷盡艱辛恢復富樂中天鬥閣原貌和追回散於民間佛像20尊(自己保存4尊捐獻),現為富樂中天鬥閣道院法人代表。

劉紹東:漢族,男,生於1931年8月,1948年入富樂洞經堂學洞經,首任塊澤河大橋觀音寺道佛合一院主持。劉的弟子有45人,當地和周圍村落有信教群眾約2000人。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明末清初,永曆皇帝朱由榔為佐國需,派大臣劉志遠率萬餘官兵到羅平窩銀廠(富樂)開採鉛鋅礦。劉志遠撤離窩銀廠時,召集在窩銀廠開礦的8省頭人在一起議事,把官辦的礦窯交由8省頭人輪流坐莊代管代收捐。南明政權滅亡後,8省頭人代收的捐款由8省頭人自行處理。當時,窩銀廠的礦業已到了鼎盛時期,到這裡開礦,經商、搞運輸、搞服務的各地人員達五、六萬人,很大一部份人全家都聚集在一起。

有錢不能忘子孫,不忘子孫的頭等大事就是辦學,讓子孫通過讀書進入科舉後當官發財。不時,一些省外人員在窩銀廠開礦發財後,為了不耽誤兒女的前程,就聘請私塾先生在家教子女讀書。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經8省頭人商議,由各省從代收並可自支的官款中,拿出一部份銀兩建蓋書院。

書院選址在窩銀廠西南面的龍門山下,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為250平方米。3間講堂單簷、硬山頂,通進深6米,高8米,靠內一側設高臺,供奉孔子先師塑像。通面闊11.7米,外設2.4米寬的走廊,走廊用石砌成,高2.1米。走廊正中鋪12級石坎下通院落。院落兩側各設3間耳房,正對講堂的是3間對廳,對廳設一樓,樓下為通道,對廳前面又是一院落,院落外設19級石坎通書院外大路。

書院建成後,聘本境舉人為山長,聘部分私塾先生進書院授課,外加夫馬供給,其費用最初均為8省頭人用官款支付。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富樂清真寺,清朝咸豐同治年間,雲南人民為反對滿清王朝的民族壓迫,在回族首領杜文秀的領導下,舉行反清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回民慘遭殺害。羅平富樂是全省回民唯一沒有受害的地方,避難的回民很多,老禮拜寺不能滿足更多的人朝真禮拜。經過幾年的籌集資金,從古典建築工藝比較先進的大理、劍川請來能工巧匠,終於在1797年建成了一座清真寺。

清真寺規模較大,總佔地面積1526.5平方米,為四合院古典式建築。地基高聳,房屋挺拔。正殿5間,為抬梁式木架結構。4角翹起,屋脊寶鼎,畫棟雕樑,琉璃閃爍金碧。大殿前半部為通長閱臺,後半部為全木地板,後牆中央有拱門形凹進“窯窩”。下9級臺階,南北各有一樓一底廂房3間,南為學校,北為阿訇住房;大殿左右建有廚房和沐浴房。殿前庭院寬廣,有花園、植有樹木花草,寺後杉木成林,蔥籠郁馥,環境優美,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掃“四舊”當中慘遭破壞。1982年,通過回民集資,政府撥款,富樂鉛鋅廠也給予資金和物資支援,才將清真寺重新修復。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清朝中晚期,西方列強在叩中國開國門後,也把西方的宗教信仰帶到了中國。同治十年(1871年),法國傳教士馮約翰神父到羅平傳教,初到南鄉八達、大水井一帶,村民信之甚少,後又到窩銀廠(今富樂)一帶,收一窩峰(今富樂樂峰)彝民為教徒。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法國傳教士司鐸在樂峰建天主教教學一座,入教彝民150餘人。隨後,法國傳教士鍾管明、王長安、魯汝洪、莫仁義以及荷蘭傳教士安中聖紛紛到羅平傳教,發展信徒600餘人。

樂峰天主教堂……村西北邊建天主教堂。該教堂坐西北向東南,整棟建築群穿鬥中西式,門面建築形成1個“山”字,用五面石磚砌置。“山”字門面中間頂處著1十字架。教堂內分前堂、中堂、祭臺、女殿、男殿5個部分,佔地面積337平方米。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塊澤河大橋完工後,橋側有一天然巨石,石壁險立於深谷之中,石面平坦,有人建議修一寺廟,來往人員可到此一歇。該建議被眾人採納,在富樂湯鳳池等人的領頭下,修建了觀音寺。觀音寺定於每年農曆的九月十九日做廟會。廟會期間,熱鬧非凡。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天生橋位於鎮政府所在地正北約3.5公里的塊澤河上游的“天生橋”,民間有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天地分家,山水各半,唯水不服,上天入地,自由自在,水怕天而佔地,水上天時溫順成雨,有時暴成冰雹和暴雨,下地翻江倒海,習慣自然,沒有可降之物,地被水磨得傷痕累累,就形成了河谷,河谷越磨越深,給勞作生活的人們帶來不便,人們盼望有橋多好……眼視上蒼。適逢黃道吉日,藍天白雲,春意盎然,玉皇大帝出遊,文武百官一路興致,七個仙女隨玉皇下凡,行至塊澤上空,仙女們看見人們提鋤背籃,握鐮趕畜,老幼艱難地在河兩岸辛勤勞作,卻對這高山險水無可奈何,便發出驚歎聲,驚動了玉帝,嘆者無心、聽者有意。玉帝看到百姓滄桑如此,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對仙女們說:“這裡的人們辛苦勞作,炎炎烈日下臉朝黃土背朝天不算,高山險水折磨他們,明天天亮前,在河上造一座橋,方便百姓出行”。仙女們按時造就大橋一座。次日清晨,人們到此,發現此橋,目瞪口呆,只見長者對天而揖,感謝蒼天,人們方悟,齊跪而拜,後當地的人們便在此建小廟一間,以祭天神,流傳至今,這橋是神仙所造,自然也就賜名之曰“天生橋”。天生橋河谷深邃,懸崖陡峭,水流湍急,鷹旋獸跡,一橋橫臥東西,三尺古道順懸崖山勢追橋而過,靜觀其景。斧劈懸崖,險峻之中點綴著蒼翠,古道蜿蜒上下走勢平坦,一橋飛架,是橋非橋,趨於自然;身臨其境,山水映人,人居山水,自在而清幽,神秘而坦然。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鴛鴦池離富樂鎮政府所在地約7公里,是塊澤河上游自然形成的溫泉,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塊澤河兩岸人民童年的記憶、成年的紅粉、老來的獨衷。塊澤河兩岸人民在鴛鴦池中“老少同遊拉家常、男女共浴不設防”,來此就是享受和諧,享受自然,何計俗禮姓氏,各人自驅勞作乏,那管他人身上垢,來了就洗、洗完即走。數風流人物於此而無風流人物之傳,過去落後的年代裡,享景坐浴,真乃美事一樁;自然溫泉冷熱適中,還可以治皮膚病,傳說消災免疫,何不免費清修靜養一番;閒暇之餘,可謂兜風自趣,何樂而不為。男女共浴各理其中,人們稱“鴛鴦池”,當地至今延用,風情貫至古今。與其說,這裡景色誘人,風情迷人,還不如說,這裡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油畫,是富樂一景,又是人們德化的場所,人類發展的今天,風景這裡獨好,如能進一步開發,無不是貢獻給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那麼一天,鴛鴦池更具神韻,更具魅力。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山澗溪流不溼路,人喝吃水不彎腰,馬飲低頭很順當,巨石背上有樓梯,犀牛塘前可乘涼。”這是對富樂五尺古道的描述。富樂因開礦出名,特殊的自然環境聚起了商市,號稱旱碼頭。三尺古道五尺喊,坡坡坎坎有奇觀。隨著商品交換頻繁,商人往來急促,但道路崎嶇,山險溝縱,交通運輸非常不便,是利益可圖的原由,人們在富樂發展的鼎盛時期修了三尺道,便於馬幫通行。三尺道就地取材,用石頭墊平,解決富樂上到曲靖府,下到貴州、廣西通商之便。在富樂境內的三尺道有兩條,主道由富源塊澤進入,經大橋上菜園到富樂經大小雞場出長衝、唐房至桃源達東山上曲靖,支道由富源大淼天水進入天生橋經天水到富樂接主道,兩條全長約33公里,三尺道以原來的小路為基礎,隨地勢忽高忽低,以溝邃南灣北曲,因地勢險陡按原來三尺均寬修鋪,馬幫不便,轉彎降坡自然加寬,修者和行者對道路平說中講出:“這個三尺道分明是五尺”,富樂人就喊五尺道至今。

說起富樂五尺道,道不遠,是坡急水彎而顯奇,要說是通途的需求,不如說是修路工匠藝人才華的展現,更可以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它彎彎曲曲之多,坎坎連接之妙,緊扣著崇山峻嶺,過去馬蹄聲碎,鳥語花香,商人煙火,輾轉在蜿蜒盤旋,時隱時現清靜的五尺道上,無不追憶著小休遺夢,談食而足,凝成一幅特有的自然風景。這石道,就地取材,逢溝搭橋,遇坡降彎,備讓洪流,峰迴絕徑,從安全、省力、小休、人畜飲水等方面在修鋪之中考慮得周到別緻,也就形成獨樹一幟的石道景觀。石道進入富樂境內,首經塊澤大橋,憑欄而觀,塊澤喧哮,藤架絕壁,廟宇登柱,微風拂熙,凡進入富樂途經此地,路途的疲勞一掃而盡,過橋踏上石路,雖然坎坎交替,但有石欄擋險,石拱擋雨遮陽,山澗溪流不溼路(有橋),人喝吃水不彎腰,(人工水槽)馬飲低頭很順當(方便),巨石背上有樓梯(石頭上鑽坎),犀牛塘前可乘涼。三十六級坎,上去就是窩銀廠(富樂),不到富樂者,上三十六級坎往南經“馱花路”(原野桃花成片開放的地方),上逐漸坡經長衝出桃源上曲靖府,逐漸坡是五尺道坡最長、道最險的地方,也是西南面富樂安全防範的要塞。彎道上面,石坎有千,馬幫上下此坡要三個時辰以上,石道兩旁山險林密,景色迷人而無道通行,水無溪流而有叮咚之聲,山頂有閘門和可供馬幫小休的地方,到此地可人飲山泉,馬賞食槽,鍋莊消火,是商人最為欣慰的歇地。站在此地放眼望去,群山連綿,閉目沉思,空氣清爽,盤坐其中,煙抽吐霧,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商人因景因地而醉,山景有商人而仙,不襟因相遇者而為知者,止不住東南西北理論一番,除相互禮節招呼,有時也巧言相對,似曾有“一對”源於此地。相傳雲、貴、川馬幫在此偶遇,誰不說咱家鄉好,以山名而論,其樂無窮,因此地是雲南的山,四川老闆不服而狂言出“四川峨眉山,離天三尺三”;貴州老闆也不服氣地道出“貴州有個耙,離天二尺八”;雲南老闆生性倔強地道出“雲南有個鐘鼓樓,半截塞在天裡頭”。由此可見五尺道在逐漸坡閘子門的熱鬧,當然,其支道經天生橋也是別有一番風味,也要垮塊澤,上富樂進主道。五尺古道現在富樂還有遺存部分,大部因有公路修繕而消失,但脈在、景在、人還在,看現代商街的繁華,也能想起過去商家的風彩。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阿洪處於富樂鎮南槽坎,河外、半坡前呼後應,右廂紅巖連峰鎖陽,織成阿洪十六景,牽掛著騷人墨客流連忘返,清末戴紫瓊先生觸景生情留下阿洪十六景詩篇。

嘎玉潮聲。破陣千夜走,含穩萬馬宵行。雷霆洶湧起潮聲,處處山鳴谷應。鷗鷺眠來不穩,魚龍睡去皆驚。農家耳內卜陰晴,旦暮犁鋤整頓。嘎玉河喧恨不窮,波濤吼遍四山風。世間多少難平事,都付潮聲一怒中。

河灣玉帶。白浪盤旋婉轉,玉帶生來恰象。嫋嫋流成曲水,圓圓繞過團山。之玄萬丈似龍蟠,誰個腰圍可上。一帶如天已盡頭,從無將相與公侯。錦袍紗帽俱零落,何是河灣玉帶流?

白巖高屏。一座當門晃晃,千秋隔水亭亭。端然擺列象牙屏,白石巖高萬仞。旦暮雲煙變態,神靈斧無形。家家出戶在當庭,不必懷私忌恨。枕上看山四十年,幾番滄海變桑田。莫雄滾滾歸何處,白石高屏在眼前。

轎子穿山。勢異東兒大小,形如轎子圓方。青苔翠為綠衣裳,恰似鸚哥一樣。若匪肩輿去裡,除非錦蓋還鄉。南來北往費平量,冉冉穿山是望。崎嶇鳥島極千盤,黔道如同蜀道難。欲往穿山乘轎去,威清東望路漫漫。

馬摘金鞍。嶺勢高成白馬,山形曲似金鞍。風吹雨打不凋殘,向是何年摘放。午夜星橫隱隱,三冬雪壓漫漫。神呵鬼護萬靈看,水火無由敢犯。金鞍摘下幾何年,脾肉復生兩胯邊。天馬行空騎不得,而今欲借撼山鞭。

洞裡登樓。千尋峻嶺,崔巍萬仞山雄。樓高難上接蒼穹,洞口星辰可弄。照耀雲霄氣紫,蒸騰日月光紅。丹巖赤壁虛空,下視心驚魄動。聽說仙居每好樓,燒丹火焰徹山頭。我來仙去無丹灶,一片紅雲滿洞流。

菁中擊鼓。地有金鐘撲地,巖生石鼓懸巖。星羅棋佈半空排,遠望累累欲墜。下湧奇峰對聳,高同絕壁相儕。兒童上擊走成街,驚起猿猴不睡。當今四海每含冤,欲擊登聞上奏箋,今日登山鳴石鼓,不知聲可聞於天。

石盆水。久雨添流不溢,多人渴飲難幹。珍為聚寶一盆觀,位置真然得當。勝似華池玉液,強如吸露金盤。山木宕細心看,莫今塵埃偶濺。一盆水不如缸,牧豎樵夫莫亂闖,點滴渴時甘露似,枯魚能待決西江。

登高遠眺。在昔臺名避暑,而今架號登高。何須重九興方豪,日日臨江晚眺。白石巖高萬仞,清溪水漲三篙。平沙終古浪爭濤,付以斜陽一笑。萬峰倒影入波濤,人沒西山爽氣豪。負疚不知幾,游來尚覺是登高。

臘山禱雨。萬畝秧苗欲槁,千村高懸。飛傳禱雨大山前,主夷黃家祝奠。入洞神靈出洞,今年變化明年。椎牛涖酒眾心虔,頃刻甘霖濡面。旱為炭雨不淋,人心狡詐冤天庭。能收漏網諸奸,始信神山最有靈。

仙人等伴。十里成途朗朗,千秋歲月漫漫。相離咫尺路何難,等待星移物換。雨過如淚灑,風來不怯衣單。隻身萬仞獨盤桓,一水盈盈隔斷。西山風雨自連年,咫尺天涯誤後仙。日久不知身化石,隔河慾望舊隨肩。

橫山日影。黑夜燃燈普照,黃昏列炬高懸。撥開雲霧睹晴天,日影人間出現。北去紅光獨豔,東來紫氣常新。無拘午後與晨前,閃閃橫山一片。我家萬里在南滇,陰雨連旬不見天,獨有橫山一片日,朝朝欲下彩雲邊。

紅巖晚照。黑石猩猩似染,紅巖焰焰如燒。斜陽射影對山搖,彩煥橫江晚照。樹色矄矄帶醉,村容豔豔含嬌。佳人在赤城標,掩護霞光萬道。蓬窗蓽戶盡朱門,影映紅霞處處春,留得斜陽無限好,萬家哪怕見黃昏。

法嶺佔雲。久旱連旬不雨,長空四面佔雲。東山墨墨氣,早起天陰一定。昨夜星河皎皎,今朝魯靄冥冥。佔來不爽半毫分,更比龜有信。綺彩雲橫一片陰,釀為甘雨慰民心,傅巖有老仍操築,大旱如何不化霖。

野老彈冠。脫帽空中露冷,斜頭野外風寒。為何把玩紫金冠,像是從無見慣。九品三徵枉待,千年萬載空彈。王陽貢禹去漫漫,古誼而今不尚。塵帽脫下手中彈,點點塵埃墮渺茫。只有白雲彈不去,飛飛飛上帽簷端。

愛清春耕。暖暖孤村雨過,紆紆隔裡煙生。蒸藜飲黍晌春耕,一代香聞遠近。樹下蓑衣露溼,山前竹笠風清。綠嶺遍楚一犁輕,叱犢聲聲響應。我悔讀書誤一生,不能竭力事躬耕。硯田惡稅偏多甚,愧對春風百鳥鳴。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十里不同天,一里不同水。富樂有水於塊澤河,但生於峽谷,取之不變,坐落於玄武岩地表,處於山巒之腰,吃水困難,泉水叮咚更享受不成,造就了這裡的人們挖井取水。富樂有十里不同天的氣候,還具一里不同水的奇聞真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以大小姓氏、新老雅稱命名的水井二十餘口,水井多而奇,有醃鹹菜的、沏茶的、煮飯的、洗菜的、做鹹菜的、點豆腐和做涼粉的,還有可直接喝的以及擺放長短時間不變質的,真可謂應有盡有,這不是富樂胃口刁,的確是這水太奇,人們在享受這裡聖水的時候都會因勢利導,裝水的水缸或罈子都有大小兩個,一裝好水,二裝常用水。在用水中,沏茶或冷飲及煮肉點豆腐涼粉用好水,好水冷飲清涼,沏茶清香,煮肉味爽,做涼粉、點豆腐醇溢。好水用錯了適得其反,洗海帶及海生藻類食物的水,吃也吃不成,用也不順心,這水洗海藻類植物能還其原,軟脆不濃,但不能吃,洗鞋子將就,洗衣服都不行,任你最好洗滌用料配置亦是無濟於事。專用醃製鹹菜、泡粑粑的水保鮮存放長,但沏茶冷飲不行,口感差,如用其他水醃或泡食物擺放時間極短;可專用煮淡菜(各種蔬菜的水)不黃,可保持蔬菜原貌,常用也可,但飲用為差,煮肉類、醃製鹹菜等都不行。這些水相生相剋,各佔一地,好水有代表性的為淼天水之水、坡上水、花子井之水、竹根龍潭水、舒尤龍之水;洗藻類植物的主要用劉家邊之水,煮蔬菜的主要用新水井、大水井之水,醃製鹹菜的主要用洗瀑塘之水,可看不可飲用的水為鏽水,洗衣服能使其顏色鮮明的為松樹腳之水,用此水洗滌,只需少許洗滌用料,即可達到清洗目的,這水是富樂特有的。坡上水專門用來沏茶,這水沏出的茶水透亮、清香、甘甜,即使是吃生水,也很甘甜,且不鬧肚子。挑回家裝入陶壇,幾個月不會變質。用此水做出的血辣子、滷腐、豆腐等,味香、不會變質,是贈送親朋好友的最好禮品。牛場溝的水專門用於做豆腐、涼粉,這水做出的豆花香甜、滑嫩,出豆腐率高,製出的豆腐所做出的毛豆腐,毛色金黃、硬實,臭味不濃,口感特好。做出的涼粉,色如白玉、細嫩、潤滑,是招待客人的上好佳品,吃過富樂涼粉的外地人在吃完後都要帶上份回家讓親人品嚐。大水井的水專門用來煮青菜,這水煮出的淡菜既嫩綠、不發黃,又軟熟、不硬。但煮肉就不行,煮出的肉湯變白、不含油,沒有香味。花子井的水煮出的肉特香,肉湯濃而不稠、油而不膩、清香。劉家水井的水專門用於洗醃菜、海帶等。用這水洗出的醃菜色澤好、味純、不易變質;洗出的海帶色澤嫩綠,不帶異味、清脆,最適合涼拌。洗布塘的水用來泡粑粑,這水泡粑粑幾個月都不會發臭。松樹腳的水洗衣服最好,尤其是白色衣物、運動鞋洗過後不顯汙漬、乾淨如新。說怪也不怪,是這裡地表結構多變和豐富的礦藏資源覆蓋產生的,雨水滲透所經之處,無不帶出其所含的礦物和各類酸、鹼、鹽,這就形成了富樂的“怪水”,物質文化生活發展的今天,富樂的水稀有,稀有則珍貴,珍貴則增值,於是乎,這水變成了人們物質財富積累的聚寶盆。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神秘富樂,古韻新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