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整改自己的坏脾气

曾国藩如何整改自己的坏脾气

最近,前亚洲足球先生范志毅因疑似掌掴助理裁判被推上舆论风口。虽然事后向裁判金逸飞当面道歉,但还是因为违反体育精神被暂停了上海申花预备队主教练职务。“范大将军”管不住自己暴脾气,惹出是非不止一次。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脾气不好是我这一生致命弱点,脾气害了我一生。我想改,我跟自己说过无数次要改,可就是改不了。”

说句实在话,真的非常理解和同情范志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基因受之于父母,受教育、环境、经历等制约,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秉性,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立德、立功、立言”著称的曾国藩,去世百年以后成为现代“网红”,恐怕他生前怎么都不会想到。鲜为人知的是,曾老夫子并非生来就有“千古完人”的潜质,年轻时候也是个暴脾气。他终生砥砺整改自己的个性,所作所为对今天的我们仍然还有启发。

日记、家书记载,道光二十二年(详细时间没有查到权威资料),曾国藩与同为京官的湖南老乡郑小珊干过一架。起因是一件小事,郑对曾“口出慢言”,也就是说话不太好听。年轻气盛的曾国藩不干了,与郑发生口角,继而破口大骂,用语极其肮脏。

这起偶发事件,对于立志“内圣外王”的曾国藩来说,冲击很大。科举及第,官居七品,在翰林院供职,却像常人一般撒泼辱骂,这哪里有读书人的样子,又怎么能成为“圣人”呢?他深刻反省,认为自己存在以下几方面缺点:心性浮躁、坐不下来,傲慢自大、没有修养,言不由衷、为人虚伪,志大才疏、贪图虚名等。三十岁那年,他下决心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他决定从“日课”做起,向先贤学习,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工楷书写日记,记录自己思想言行,随时深刻反省,每日读史读经十页并练习作文。与郑小珊发生冲突一事,他在日记中记述,“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侍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郑小珊比曾国藩年长近十岁,精通医术,曾经为曾国藩家人治过病,平素两人感情亲密。老大哥说话不太好听,哪怕批评小弟两句也是正常的,可曾国藩忍不了。口角辱骂之后,郑小珊很快情绪平复下来,倒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悍然不近人情”。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反省自己,算是很到位了。之后他书信告诉弟弟,自己不仅登门谢罪,而且请郑吃饭、两人和好如初。一是勇敢把自己的丑事告诉别人,二是告诫兄弟们不要像他那样做。

脾气哪有那么好改的,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事。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同乡金藻与几个京中友人一起来给曾国藩拜年。他平素不太喜欢金氏为人,这次又是因为一言不合,两人大吵了一架,弄得大家过年都没有了好心情。于是他又在日记中自省道,“本年立志重新换一个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虽痛哭而悔,岂有及乎?真所谓与禽兽奚择者矣。”看,不仅痛哭,还骂自己不是人,要改变自己坏脾气的态度是何等坚决!

曾国藩如何整改自己的坏脾气

除“日课”以外,为了磨炼自己的心性,曾国藩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戒烟。十几年烟龄的老烟民,他早就想戒,可两次都没有成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发誓永远不吃烟,说“如再食烟,明神殛之”。关于戒除烟瘾的痛苦,他在日记中写道,“乃以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急宜猛省。”戒烟像婴儿断奶一样难受,靠决心更靠毅力,他不能轻易宽恕自己复吸。“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曾国藩从此不碰烟筒,至死没有复食,中年以后常以此经验教育子弟。

不能宽恕自己犯错,却要努力宽恕别人。但是,“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要培养“恕德”,宽恕体谅别人更不是一件易事。他认定,“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祥。”从一开始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恕”的美德就能成为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人际关系也就慢慢和谐了。

就这样,曾老夫子每天拿着一把刀,对着镜子给自己手术,自我更新,这种痛苦刻骨铭心,凡人难以想见。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彻底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在以后的仕途中,不论是跟年轻的咸丰皇帝使性子,还是兴兵奉剿灭太平天国期间得罪湖南、江西官场,骨子中“倔”“蛮”“直”“傲”等性格特征还是会时常展露出来。

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父亲病逝。牢骚满腹、黯然神伤的曾国藩被解除了兵权、批准在家守制,年仅46岁。赋闲在家以后,曾老夫子“心殊忧郁”,举动异常,整日生气,动辄骂人。他骂湖南、江西一帮文武官员自私自利,骂曾国荃、曾国葆几个弟弟不学无术,骂自己几个弟媳妇粗俗无礼,根本没有了理学家的风度,之前积存的品德修养荡然无存。然而,正是在这不到两年时间内,他重新拾起了圣贤书本,猛然发现自己以前没有真正读懂那些道理。之所以在官场一再碰壁,鼻青脸肿,个性、脾气、修养、风格等诸多缺陷才是根本原因。回忆以前种种不顺,他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身上。

正是这番大彻大悟,曾国藩实现了脱胎换骨。咸丰八年七月,清廷命他驰赴浙江办理军务,后入江西重新掌兵。几乎所有人都对他的改变感到惊讶。好友郭嵩焘说他“曾司马再出,颇务委曲周全”,胡林翼说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总之,“再至江西,人人惬望”,曾国藩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他的改变。这种“隐忍平和”的心性,最终让他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曾国藩如何整改自己的坏脾气

最能证明这种质变的事实,当属他与左宗棠的矛盾处理。

同为“同治中兴”名臣,左宗棠性情孤傲、为人耿介、能力超群,避过“樊燮案”这场大难之后,朝廷命左宗棠“襄办曾国藩军务”,自此开启成为封疆大吏的辉煌人生。在左氏升迁过程中,曾国藩至少两次直接单独上奏举荐,说是左的恩人一点儿也不为过。然而,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曾国荃攻陷天京以后,在没有事先通报曾氏亲兄弟的情况下,左宗棠率先向朝廷奏报幼主洪福瑱从天京脱逃的事实,让曾国藩承受了欺蒙圣躬、谎骗全功的罪名。这样大的怨气,曾国藩自知理亏,他没有发作。后因收回江西厘金以及西北协饷问题,左宗棠在友人书信中不止一次流露出对曾氏怨愤,讥讽曾国藩不会打仗,其中多人乃是曾左二人共同好友。曾国藩耳朵里不可能听不到这些消息,但他终其一生没有与左宗棠直接交恶。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派人送去“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无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的挽联,也算是委婉表达了歉意和感激。曾左二人的恩怨虽然被历史带走,但曾国藩隐忍大度的背影却留在了世间。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享年61岁。其寿命之短,与父母遗传、三十岁左右开始患有多种疾病有关,与多年征战、内忧外困消耗太多心力有关,谁又能说与他立志成为圣人、三十多年自我折磨没有关联呢?

曾国藩刻意整改自己脾气的案例,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坏脾气的确会误事,不改变一定会吃亏;改掉坏脾气的确很难,只要立志改变能够收到效果;自我完善一定很痛苦,这取决于是否准备平庸度过一生;“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有些武断,但脾气好坏会影响命运的道理却很真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