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上中下三士真如網上所說的上士沒脾氣嗎?

上中下三士在道家概念中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加之網上一些段子橫行,更讓人理解錯誤,此處先勘誤,再介紹道教說的上中下三士。

一、雞湯錯在哪裡?

《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此後悠悠二千五百餘年上中下三士之說深入人心,到今天行程了諸多上中下三種人的雞湯,其中有傳為杜月笙所言的,也有無名氏所說的,其中意思大概如下: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此處不論證是不是黑幫老大說的這句名言,但可以斷言九成不是杜月笙說的。畢竟網上名人語錄十有八九都是假的,這個相信不少人都有體會。這裡只看這話是不是有道理。

道教的上中下三士真如網上所說的上士沒脾氣嗎?

的確所有人都不喜歡沒本事但是脾氣大的人,同時對有本事有脾氣的人是又敬又怕,對於有本事沒脾氣的人是固然愛戴,但這是不是上等人的標誌了?這點最為值得推敲,這種事情不是個人心中自有評說的價值判斷,是關乎有本事者的切身利益。因為還有一種上中下三士的網絡名言,此名言可見說這種話的人到底是在想什麼,為:

“弟子問:師父您有時候打人罵人,有時又對人又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他。”

這個段子和傳為杜月笙的是遙相呼應,沒脾氣你可以打,有脾氣要有分寸,沒本事沒脾氣要講禮貌。此言目的是想讓有本事的人沒脾氣,而非是想誇他們是頭等人。

道教的上中下三士真如網上所說的上士沒脾氣嗎?

這種話在道教最近似的說法叫虛榮關,或者說名聲關,此關本意是默認凡是認為自己能成仙做祖的人大多內心高傲,其實不僅是這種人,凡是讀書多的人大多有此毛病。破此關的沒覺得不是不讓人不在意名聲,而是希望人能不為名聲所困。因為道家提倡的是人應該像鳥獸愛惜羽毛一樣愛惜名聲,不然就會有災禍。《三體》中“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當人完全沒脾氣,因其名聲壞人絕對會盯上你,給你吃幹抹淨,然後還會指著你的屍體說沒骨氣就是這個下場。

雞湯為何在今天為人詬病,就是因為雞湯脫離現實,乃至於顛倒因果,讓人迷失方向,非是雞湯鼓舞人心的錯。

道教的上中下三士真如網上所說的上士沒脾氣嗎?

二、道家想區別上中下三等人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如上文所言,文字語言的目的往往需要人思考才能找到,如一個人非常努力的誇讚你,他的目的是因為佩服你誇讚嗎?不是,多是有所求而已。道教對上中下三士的區分,也不是想諷刺下士聞道大笑之。

在中國古代無論儒道,知識分子們都有一種情懷,這種情懷我們可稱之為教化,既希望別人能感受到自己所感受的思想!這種情懷影響深遠,清末中國的文盲率並不算很高,按按《清代教育及大眾識字能》上的統計數據:男性為30%到45%,女性為2%到10%。其標準為:能計算數目,寫簡單的信函,不受人欺矇。在同樣是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日本,明治維新前民眾的識字率也沒我們想的那麼低。這是植入華夏文明基因中的東西,我們祖先區分華夏和蠻夷,其目的不是消滅蠻夷,是為了教化蠻夷。

這種教化對中國影響深遠!憑什麼這世上除了歐洲文明,能成為大國的只有東亞文化圈中的國家?憑什麼中國崛起的速度這麼快?

教化這一刻入中國文明骨髓中的習慣影響深遠,為國家崛起,人民幸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在我們道教也有隨方設教的思想,此思想是為了教化不同的人,在古代說的更清楚點就是為了讓其他民族融入華夏文化。道家區分上中下三等人的目的也是如此,和孔子說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是一樣的。並非是要嘲笑下等人不懂事,讓有本事的人沒脾氣好吃虧。

道教的上中下三士真如網上所說的上士沒脾氣嗎?

三、到底應該怎麼區分上中下三等人?

大家有自信認為自己是上士嗎?自己想的一定對嗎?別人反對自己的想法一定是下士嗎?如果有這個自信,那麼恭喜你,你就是下士。

下士聞道,大笑之!為何下士有這個底氣,就是因為他相信自己想的一定對,別人反對自己的想法一定蠢。

如果不覺得自己一定對,會思考自己到底懂沒懂,思考別人說的到底對不對,這不就是若存若亡嗎?

如果可以跳出自己的認知圈,綜合自身和他人想法,並且做自己經過思考之後認為是對的事情,那麼這個人會不斷變強,這不就是上士聞道,勤而習之嗎?

想了解更多道教相關的玄學、文化、神秘故事,請關注全真道士梁興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