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更名背後,「去資產化」的B2B2C模式能否突圍?

京东金融更名背后,“去资产化”的B2B2C模式能否突围?

“京東金融的更名本身更像一種戰略確認,之前還有摸索的性質,現在則堅定地認可這條路的價值。”談及京東金融更名一事,一位不具名的業內專家這樣向藍鯨TMT表述。

9月18日,京東金融在新浪微博等多個網絡平臺的官方賬號更名為“京東數科”。對於更名,京東金融有關人士回應稱“數字科技更能體現集團整體定位。”

回顧京東CEO陳生強今年以來在多個場合的喊話:“未來京東金融的收入,將來源於服務金融機構產生的服務性收入,而不是擁有資產所獲得的收益。”

更名的背後,更像是京東金融在進行一場“去資產化”運動。

只是這場“去資產”運動在眾說紛紜的“去金融”與“迴歸技術驅動”兩端,京東金融更靠向了後者。

牌照“魔咒”與“去資產化”

陳生強是在關於京東金融的業務天花板的焦慮中,逐漸勾畫出了“去資產化”的企業邏輯。

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陳生強表示“資本決定了你的規模”,他說,如果按照過去的模式走,我們的發展規模上限是考量淨資本,跟團隊、技術能力實際上沒有太大的關係。

對於資金能力較差的企業,如果走上依靠資本規模拼競爭的路徑,只能藉助加槓桿的方式做大規模,但槓桿有限,面對大環境“去槓桿”的監管和政策壓力,企業在揹負槓桿的條件下很容易死掉。

在他看來,中國並不缺一個有著優質技術能力的金融機構,“從整個思考邏輯來說,我不覺得京東應該(繼續)去做金融。”

但在外界看來,牌照的缺失更多是掣肘京東金融進行“去資產化”的一個關鍵。

以螞蟻金服以及騰訊FIT為例,幾乎擁有全牌照,二者在金融科技領域幾乎佈局整個鏈條,使得二者足以各自構築起完整閉環的金融生態。

相比之下,京東金融雖有第三方支付、小貸、基金銷售、保險經紀、保理等牌照,但在銀行和證券方面兩個重要領域缺失,甚至於消費金融牌照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成了京東金融的扼喉阻礙。

這位不具名的業內專家向藍鯨TMT表示,對於巨頭而言,核心牌照的缺失意味著牌照間協同效應的喪失,核心客群的資金流、信息流難以在體系內形成閉環,對於數據沉澱的數量和質量均會產生影響,不利於長期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反過來影響其開放和賦能的能力。

易觀金融中心資深分析師王蓬博也向藍鯨TMT表示,由於外部仍延續著強監管態勢,監管已經越來越細緻,對牌照的要求條件越發嚴苛。缺乏相應牌照,也就意味著無法開展相應業務。加之大環境的壓力,這是京東金融進行業務方向調整以及更名的重要因素。

以消費金融牌照為例,相比那些擁有消費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同業拆借中心籌資,非持牌機構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資金上的難度和壓力顯然更大。

此外,由於消費金融牌照的缺失,根據銀監會的相關監管規定,對於如今京東所推行的消費金融證券化產品ABS上,ABS融資額度也要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京東白條在ABS上的融資額也具有一定的槓桿率的限制。

但即使執行“去資產化”,京東金融也並未放棄獲取金融牌照的努力。此前陳生強表示,京東金融持有的牌照幾乎都是小牌照,如果沒有這些,無論是基金、支付還是小貸,出於合規考慮所有的事情都做不了。

劉強東之前在達沃斯論壇也表示," 未來如果有需要還是會申請金融牌照,拿牌照是為了業務能夠合規開展。"

壓力下轉型B2B2C

“就當前的行業環境而言,無論是否擁有核心牌照,開放和轉型都是巨頭們的必選之路,在必要性上沒有差別,只是緊迫性略有不同。”不具名的金融研究院資深專家認為。

“去資產”的目標,陳生強落腳在了B2B2C。

年初的2月4日,陳生強在內部員工大會宣佈了京東金融現今的定位和發展戰略。陳生強說“京東金融現在是一家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業模式是B2B2C。”

“B2B2C”,按照陳生強的解釋是——“回到京東的核心能力上來,運用科技手段為金融服務層面,用這個核心能力去做企業服務,為金融機構作服務。”而最終通過金融機構來服務於C端。

“我們從B端收費,而不是我從C端賺錢。”以白條為例,過去的京東金融是通過擁有的金融資產獲得收益,未來的京東金融是通過技術和運營服務獲取服務費。

在這位不具名的業內專家看來,開放平臺和B2B2C的模式是行業大趨勢,主要的流量型、場景型巨頭都在沿著這個方向探索。

但這也意味著京東金融未來的和基本業務盤子都將全部轉為ToB,而所有的ToC服務,都將轉移到專業金融機構上。

如陳生強此前所說“當一家公司有客戶,又有做金融的能力,卻放棄賺全產業鏈的錢,為金融機構做服務,這本身是一個很難的決定。”

“不是因為別人做科技我們也這麼做,我們是經過深刻思考,拷問自己公司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才決定走這樣一條路。”陳強生向記者透露,他花了好久的時間才說服同事們認可他的想法。

此前,自媒體新流財經曾曝光京東金融核心數據:京東金融2017年收入達16.52億元,淨虧20.87億元,京東白條餘額485億元。

雖然京東金融方面隨後回應藍鯨TMT稱,所引用數據不是京東金融集團整體財務數據,不能代表京東金融集團整體經營情況。但透過這份數據也可以管窺部分情狀。

即使根據日前上海清算所披露的《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資產支持票據(債券通)信用評級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京東金融共實現營收入3.10億元,淨利潤0.21億元,環比2017年末虧損20.87億元,京東金融直到今年今年才實現扭虧為盈。

易觀金融中心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更名背後涉及的業務調整,顯示的是京東金融現有的業務盈利能力不足。

王蓬勃認為,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如今覆蓋的場景,對金融科技領域渠道的控制的已經十分強勢,二者依託第一電商和第一社交平臺所能控制的場景強大,從15年開始,以支付領域為例,只要國家推出相應政策,二者就會迅速反應並做出相應佈局,並且以其雄厚實力投入資金搶佔場景與渠道,但對於京東而言,其不僅控制的場景有限,而且支付業務也沒有大的拓展。

但可以窺見,京東金融正在尋求變化。

今年5月份,有媒體報道,京東金融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明確將2C和2B業務分成個人服務、企業服務兩大事業群。並在人事方面做出了重要調整。

7月,京東金融獲得130億B輪融資。自此,京東金融的估值達到1330億元,兩年半時間內翻漲近2倍。並且,此輪融資投資人包括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等大型國有金融機構,有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稱,這體現了京東金融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傾向。

名稱的變化將京東金融的轉型放置在了大眾視野之下。無論是相比AT的先天弱勢,還是在場景突圍站中卡位遲緩,不可否認的是,京東金融的核心資源依然具有優勢。內部組織架構梳理以及外部資金的注入也都為京東金融帶來新的期待。

但對於未來的京東金融,中小企業供應商(B 端)和數億消費者(C 端)作為其基本盤,是否能夠支撐京東數科的全新突圍有待考驗。“去資產化”的B2B2C模式能爆發多大能量同樣需要時間的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