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媽鐵筆「烙出」25.6米長卷

王然創作的《乾隆南巡圖》(局部)。

巧手妈铁笔“烙出”25.6米长卷

王然在葫蘆上雕刻。

“媽媽,你應該把自己的技藝流傳下來,創作一幅有意義的大型作品。”因為女兒的這一句話,王然拿起了烙鐵,陸續用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一幅25.6米長、無接縫的《乾隆南巡圖卷六——駐蹕姑蘇》布藝烙畫。

祖傳烙畫技法

挑戰25.6米長卷

今年40歲的哈爾濱市民王然,祖輩從山東遷來黑龍江,除了中醫世家的傳承外,在木製品上烙畫也是家族傳下來的手藝。受父母的薰陶,王然從小就愛上了繪畫、烙畫和葫蘆雕刻,幾年前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在葫蘆上通過雕刻、烙制等技法展現精美的圖案,高50-80釐米的葫蘆定製作品,售價五六百元一個。

3年前,上初中的女兒提出想讓王然創作一幅大型作品的要求,王然決定用祖傳的烙畫技藝結合自己的創新手法,創作一幅大型的烙畫作品。考慮到市面上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各種作品較多,王然左挑右選確定了《乾隆南巡圖》。

《乾隆南巡圖》共十二卷,流傳至今的第六卷《駐蹕姑蘇》比較完整,描繪了乾隆皇帝在蘇州胥門外舍舟登岸、經胥門進入蘇州城時的兩岸風光,重點展現當時蘇州閶門到蘇門一帶的繁華景象。圖中的各式建築、山水、林木、人物、路橋等林林總總、內容豐富、線條多樣,極具挑戰性。王然希望自己能夠完成作品,送給女兒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

持續創作近3年

8小時最多烙30釐米長

確定主題後,王然經過試驗,選用無接縫、可以無限延長的“白華奇”布料做載體。這是一種白色、結實的棉布,柔軟、有韌性,便於日常保存,且布料顏色柔和,利於呈現烙畫深淺不一的黃色效果。

王然的作品從右向左展開,是她依照網上可查到的原作按相應比例進行放大烙制的。畫卷中亭、臺、樓、閣、山、水、路、橋一應俱全,人、轎、車、船、馬等栩栩如生,臨街商鋪招牌各異、人物姿態萬千……

“畫卷中人物最高2釐米,可以清晰看到面部的眉眼、表情;最大的單個物品是50多釐米長的大船,船上有威武的龍旗,河岸上是跪拜的官員,反映的是乾隆棄舟上岸的場景,是畫卷中很重要的部分。僅這一條船,就花了四天四夜的時間才烙成……”王然說,烙畫期間要藉助放大鏡邊看邊烙,圖中有大面積的閣樓、房屋,瓦片的形狀都各不相同,看似筆直的屋簷是用一個個點連成的,一次最多能完成30釐米長的部分,需要七八個小時。

手套口罩全副武裝

精工細作終成佳品

每次在工作臺前坐下來,王然都是先用A4紙打印出圖樣,再細心手繪到畫布上,然後用烙鐵通電、精心烙制。

“我要創作的是一個無縫連接的布藝烙畫作品,特別考驗烙畫技法,稍有不慎就可能因溫度過高導致布料焦糊、破漏,出現一個破洞,那整幅作品就都廢了。所以每次只要坐下來創作,就得心無旁騖,絲毫不敢分心。”王然總結,烙鐵溫度需在80℃到120℃之間,每隔半個小時就停下來讓烙鐵降溫。不戴手套容易燙傷,戴厚了又不便操作;高溫作用在布料上會冒出焦糊的氣味,每次創作都要手套、口罩全副武裝,一天下來,腰痠背痛、眼目通紅,可以說畫布上的一點一線都是心血之作。

母愛大製作

長卷送給女兒終身收藏

今年年初,王然終於完成了這幅布藝烙畫,作品全長25.6米、寬0.75米,重約3公斤。幾天前,她把長卷拿到小區樓下,整幅作品展開來擋住了樓下8個車庫門,居民們紛紛圍觀,讚歎不已。

“作品完成八九個月了,這次我才和親人第一次將完整的作品展開來觀看。我自己也很震驚,我真的完成了!”王然感慨說,3年來,她曾因為身體不適等各種原因,多次產生放棄的念頭。可是每每想到女兒對自己的期盼,想到自己對女兒的承諾,她就硬著頭皮堅持下來。“我把這幅作品送給女兒,身為家長以身作則,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做事要持之以恆、信守承諾,同時我也希望自己掌握的傳統烙畫技術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給孩子留一筆精神財富,讓後代引以為榮。”

(“新聞110”線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