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疫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自疫苗誕生起,它就是用來預防疾病的,而不是用來牟取暴利甚至謀財害命的。

從世界疫苗之父——愛德華·琴納在18世紀末發現接種牛痘能治療天花的起,之後又出現了巴斯德(法國)、科赫(德國,諾獎得主)等世界著名的細菌學和傳染病學泰斗級人物,200年間,天花、狂犬病、炭疽病、霍亂、鼠疫、麻疹、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傷寒、流腦、乙肝……數十種疫苗被發現,這些疫苗為人類疾病預防和消滅傳染性疾病做出過巨大貢獻。特別是巴斯德和科赫生活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

同一時期,在中國,也誕生了一位世界級微生學家,他曾經因發現沙眼衣原體而震驚世界,還研製出國產青黴素、牛痘疫苗、狂犬疫苗、白喉疫苗、卡介苗、丙種球蛋白和世界首支班疹傷寒疫苗……他的科學研究為我國幾十年來疫苗發展和重大疾病治療奠定了基礎。

他就是中國疫苗之王——湯飛凡。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身高只有1.6米的湯飛凡

湯飛凡的名字並不被大眾所熟悉,但在醫療領域,他卻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我們的國寶級人物。他是第一個投身病毒學研究的中國人,也是最早接近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的中國人。

1897年,清朝末年,湯飛凡出生於湖南醴陵湯家坪,祖上是名門望族,但湯飛凡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湯飛凡自幼聰明好學,12歲時入長沙城南中學學習,15歲考入甲種工業學校,雖然學的是工科,但他一直有懸壺濟世的理想,因當時還沒有專門的醫學院,湯飛凡只能在工業學校期間自學醫學方面書籍。

1914年,由美國教會創辦的湘雅醫學院(現為中南大學)成立,17歲的湯飛凡毅然決定退學,加入湘雅醫學院學習,師從顏福慶(此時任湘雅醫學院第一任校長,畢業於耶魯大學,後來任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衛生署署長、中華醫學會第一任會長、協和醫院副院長),後來湯飛凡成為湘雅醫學院首屆畢業生。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湯飛凡的恩師顏福慶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民國時期的湘雅醫學院照片

1921年,24歲的湯飛凡從湘雅醫學院畢業,他在湘雅醫學院學習了7年,醫學院要求極高、淘汰率也極高,最後畢業的學生只有10人,湯飛凡就是其中之一,這10人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醫學畢業生,他們很多人成了後來中國醫學界的泰斗級人物。

隨後,湯飛凡於1921-1924年期間,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細菌學系進修。湖南有個著名的人物,叫何健,湯家與何家是世交,何健與湯飛凡的父親湯麓泉相交甚密,後來何健擔任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35軍軍長、湖南省主席,鎮壓農民運動,殺害毛主席妻子楊開慧的人就是他。在協和醫院進修期間,何健把女兒何璉許配給湯飛凡,所以湯飛凡是何健的女婿。後來也是因為這層關係,為湯飛凡在建國後的命運埋下伏筆。

1925年-1929年,湯飛凡被推薦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菌學系深造,師從美國著名細菌學家和免疫學家秦瑟教授,秦瑟非常看重湯飛凡的學識和才華,在湯飛凡從哈佛畢業後,極力挽留湯飛凡留在美國與他一起從事病毒學研究。

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又處於軍閥混戰時期,湯飛凡恩師、湘雅醫院校長及協和醫院副院長

顏福慶寫信邀請他回國,信中顏福慶談到中國醫學困境,特別是人才匱乏和技術落後,因此希望他能回國支持祖國的醫學事業。

1929年春,32歲的湯飛凡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攜妻子兒子回到中國,在上海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細菌學副教授(後改為國立上海醫學院)。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湯飛凡一家三口

繼巴斯德和科赫之後,日本也出現了兩位國寶級人物,一位是日本細菌學家、科赫的學生北里柴三郎,他發現了鼠疫和破傷風的病原菌,開創了血清這一新領域,被稱為“東方的科赫”。 另外一位,是日本細菌學家、生物學家野口英世,在血清學、小兒麻痺、狂犬病、梅毒、沙眼、脊髓灰質炎、狂犬病等方面均有重大研究,他被寫進日本教科書,頭像被印在1000日元上。

我們知道,世界曾經出現過很多種傳染病,比如天花、狂犬病、霍亂、鼠疫等,在當時,還有一種全世界流行的病,那就是沙眼。

今天的人們對沙眼很陌生,但在當時,全球1/6的人都患沙眼(一種傳染性結膜角膜炎),中國沙眼發病率達55%,偏遠農村更是超過80%。當時,日本細菌學和生物學家野口英世宣佈發現沙眼病原體,這是引起了世界轟動的一件大事。

在上海的湯飛凡,一邊從事教學,一邊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沙眼這一世界難題上。他對野口英世的研究成果表示懷疑,於是他嚴格按照野口英世論文裡介紹的細菌分離法進行試驗,7個月時間,他把分離出來的桿菌接種到家兔和猴子身上,結果發現它們並沒有產生沙眼症狀。

這一下激怒了大部分日本人,因為在他們心中,野口英世是寫進教科書裡的日本國寶、日本人民的英雄。湯飛凡瞬間置身風口浪尖,但他並沒有參與口舌之爭,而是繼續潛心研究3年,通過無數次試驗,甚至把各種桿菌接種到自己眼中,最終證明野口英世發現的沙眼病原體是“假的”。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日本細菌學和生物學家野口英世

1935年,湯飛凡發表論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獲得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認同,在當時引起了世界轟動,面對研究理論和各項實驗數據,日本人也無話可說,從此野口英世從日本教科書裡悄悄消失。

隨後,湯飛凡到英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做了短暫進修,於一年多後的1937年年初回國,湯飛凡本想繼續研究沙眼病原體,結果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隨後北平、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湯飛凡本來可以選擇遠走高飛躲避戰亂,到美國或英國去從事他的研究,但他卻為了祖國選擇了留在了抗戰最前線,距離前線陣地只有幾百米遠,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淞滬會戰時,湯飛凡加入上海前線救援醫療隊,還動員妻子何璉加入紅十字會後勤保障工作。他曾自打趣的說:“我目標小,炮火打不中我,所以我幹這個最合適。”

後來,湯飛凡應老師顏福慶要求,加入了中央防疫處,在這裡一干就是十年(1938-1948)。在一窮二白條件簡陋的中央防疫處,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了國產的青黴素、牛痘疫苗、狂犬疫苗、世界首支班疹傷寒疫苗……特別是青黴素,在抗戰時期挽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第一排右三湯飛凡

1949年10月,北方鼠疫流行,需要大規模接種鼠疫減毒活性疫苗,此時國內還沒有這種疫苗,只好從蘇聯進口,但仍然沒法滿足接種需要。湯飛凡帶領團隊突擊研製,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就研製出了900多萬毫升疫苗,有效防止了鼠疫的擴散。

1954年,湯飛凡終於可以再次從事沙眼病原體的研究工作,此時距離他第一次研究沙眼病原體(1929-1935)已經時隔20年之久。

在經歷一年多時間的反覆分離試驗,均沒能取得成功,到了1955年,湯飛凡意識到,不能再重複別人的老路,必須採用新的病毒分離技術,於是湯飛凡帶領團隊發明了“雞卵黃囊分離法”,隨後進行多次試驗,在第8次時,終於獲得成功,1957年年底他們成功分離出了沙眼病原體。

為了驗證分離出來的這種病毒就是沙眼病原體,1958年元旦,湯飛凡命助手私下將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

結果很快他的眼睛變得紅腫,出現沙眼一樣的症狀,湯飛凡和所有同事們都非常激動,他們預感到他們已經成功了!為了進一步證實,湯飛凡冒著失明的危險,在其後40天內堅持不做治療,收集到了大量可靠的臨床資料,最終證明這種病毒就是沙眼病原體。

人類關於沙眼病原體的爭論終於落下帷幕。中國人湯飛凡和他的團隊解決了70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世界難題。

緊接著,全國開始治療沙眼,以上海為例,1959年沙眼發病率為84%,兩年以後降到5.4%。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解放後湯飛凡與科研人員在一起

1970年,國際上將沙眼病毒和其他幾種介於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對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為衣原體,湯飛凡是名符其實的衣原體之父。

湯飛凡成為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箇中國人,而這株沙眼病毒就是著名的TE8,許多國家的實驗室也把它稱為“湯氏病毒”。

1958年9月,拔白旗運動興起,萬念俱灰的他在1958年9月30日凌晨自殺身亡,享年61歲。

1980年6月,中國眼科學會收到國際眼科防治組織(IOAT)的一封短函:因為湯博士在關於沙眼病原研究和鑑定中的傑出貢獻,國際眼科防治組織決定向他頒發沙眼金質獎章。希望能夠得到湯博士的通信地址,以便向他發出正式邀請,參加1982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第25屆國際眼科學大會。

可是IOAT不知道,他們預備推薦申報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的學者,被以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湯飛凡,早在20多年前就已不在人世了。

1992年,國家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裡面終於出現了湯飛凡。

他才是中國“疫苗之王”,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第一人

▲1992年湯飛凡紀念郵票

2003年非典肆虐時,一位多年在衛生部門工作的老幹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禁不住感嘆道:湯飛凡若在,何至於此!

英國著名李約瑟博士曾評論湯飛凡說:在中國,他將永遠不會被忘記!

湯飛凡在預防醫學上的成就可以稱得上中國的疫苗之王雙,雖然大多數人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他為國家為世界做出的貢獻卻永遠也無法被抹去。

最近的疫苗事件,寒了中國人的心,要是疫苗之父湯老還在,他也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治得好世人的眼睛,卻治不好他們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