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與黃芪的故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別》詩,詩中的“王孫”也是一味古老中藥的別名。黃芪稱為“王孫”,見於與王維同朝的甄權的《藥性論》,轉載於明朝藥物學家所著的《本草綱目》,黃芪,舊作“耆”,長也,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黃芪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黃芪有廣泛的應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柳太后與黃芪

《舊唐書·方技傳》記載:唐朝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眾醫束手無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醫藥的許胤宗不但不著急,反而提出用熱湯氣燻蒸法為太后治病。於是用黃芪、防風兩味藥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藥汁瀰漫,煙霧繚繞,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太后便康復同以前一樣了。

柳太后猝患中風,是因年老體弱、氣血失調的結果。而黃芪性溫,善補氣昇陽、固錶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溼止痛。李杲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而健體,又能散風行滯而調氣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熱蒸氣既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

袁枚與黃芪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進士,才華出眾,詩文冠江南。他與紀曉嵐有南袁北紀之稱。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飪專家,曾著有《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飲撰食事中一部重要著作,為我國的飲食史保存了不少寶貴的史料。正因為好吃便與黃芪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一年夏天,已過古稀的袁枚因貪口腹患了痢疾,腹痛腹瀉大便為黏液血水樣。經醫生治療,病情仍無明顯好轉。這時一位醫生以袁枚年高體弱為由,用黃芪、人參等補益藥治療結果導致閉門留寇,邪無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劇。中醫學認為,下痢是由於溼、熱等毒邪停留於腸中,導致腸道的功能失調而造成的。治療時應審時度勢,當邪氣盛時,需要先給邪氣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應該用參芪溫補,造成氣機壅塞,邪不能出。只有在邪氣瀉出之後,才能考慮用溫補法來調補腸胃。因此不恰當地用補氣藥,阻邪外出,這就是常說的“閉門留寇”。後來他的一位老友名叫張止厚勸他服用自制的大黃,醫生們認為大黃藥性太猛,病人不能服用。後來,袁枚服了大黃,疾病痊癒了,作詩以謝老友:

藥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竟救白雲夫。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

袁枚系實證,吃補藥黃芪無異於火上澆油、雪上加霜,故而病情加劇而成危象。此後當機立斷,改弦易轍,改用清熱解毒、瀉下通腑的大黃,終使病情轉危為安。可見用藥須對症方有效。

蘇軾與黃芪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髮欹簪羞綵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東方烹狗陽初動,南陌爭牛臥作團。

老子從來興不淺,向隅誰有滿堂歡。

齋居臥病禁菸前,辜負名花已一年。

此日使君不強喜,新春風物為誰妍。

青衫公子家千里,白首先生杖百錢。

曷不相將來問病,已教呼取散花天。

(蘇東坡《立春日病中邀安國仍請率禹功同來僕雖不能飲》)

黃芪不僅是一味名藥,還被廣泛用於食療。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藥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上述的“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曾用加味黃芪粥治療慢性腎炎,即在煮粥時加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雞內金9克,金橘餅2枚,糯米30克,先以600毫升水煮黃芪30克,再加入上述幾味取汁,入米煮熟,日服2次,為“複方黃芪粥”,收效頗著。民間盛傳黃芪煨大棗、黃芪燉田雞、黃芪燉蛇肉、黃芪蟲草燉山甲為久病體虛大補良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