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度觀察(二):淘寶的自殘之路,犧牲賣家生存空間取悅資本

先從16年夏天的黑車巔峰說起。當時創意車輪大面積的流出普及,導致了很高比例的賣家,都獲得了超高的計劃權重和賬戶權重。這也直接導致了新建計劃的首位價格,從一兩塊漲到了十幾甚至幾十,大家正常測圖測詞的成本也隨之變得前所未有的高。雖然淘寶8月開始大規模整治,到10月基本封掉了大部分黑車賬戶,並且後續又做了很多預防黑車的調整,但同時,也留下了兩個令賣家非常痛苦的東西。

一個是讓新店和車賬戶權重不高的店鋪痛苦萬分的初始點擊單價。

那波瘋狂的黑車,也讓淘寶看到了初始點擊單價的高企,能給淘寶帶來的好處。

正規車的前期點擊單價大幅增加,導致了前期測試和養權重的費用大幅增加,直接帶動了淘寶廣告收入的大幅增漲。

以前直通車測圖的點擊單價,少的只要幾毛,多的1元出頭就差不多了的類目,一下子變成了2.5元,3.5元一個點擊才能拿到測圖所需的小量點擊量。

基本上各個類目前期測圖測款需要的點擊單價都隨之比原來漲了2-4倍。

而像男裝,電熱毯之類,本身點擊單價較高的類目,5-10元出頭的初始測圖點擊單價,更是厲害。

這些初始車價超高的類目,短週期的幾輪測圖測款,想要拿到理想的數據,往往在優化圖片的同時還要花費掉上萬,甚至幾萬的直通車成本。這還沒開始正式推廣。。。

上面這個情況的原因,有一部分人想的可能跟淘寶客服解釋得一樣,因為開車的人變多了,競爭變大的緣故導致的。

但是回想一下,10月大封殺以後,留下的不死心還一直堅持黑車的人,還有幾個? 6月以前,新建寶貝前期PPC沒大幅上漲的時候,大家黑車白車競爭得就少了?10月封殺以後,剩下還在嘗試長期黑車的人,遠不及6月前的數量,直通車的整體價格,按理不是隻會比6月前的要低嗎,怎麼反而還漲了呢?

唯一解釋得通的是淘寶趁勢改了一波直通車初始權重機制,人為調高了賬戶和單品前期拿展現需要的出價。

甚至黑車的大面積流出和爆發,都可能是淘寶規劃裡的事件。

實際上直通車初始測圖測款PPC的大幅提升,對中小賣家的遠期影響是極大的。

剛開始的時候,和朋友們對新品測款測圖的點擊單價提升,並不是很重視。

初始點擊單價五六元,十幾元的那種類目我們可以避開,換到點擊單價相對低一點的類目。那會還覺得會找款會優化款,推款的效果也比較好。只要好款優化出來後,前期推廣預算能承受的情況下,都不是什麼大事。

結果淘寶後續的各種變化接踵而來,要想在淘寶活好,對爆款的基礎數據要求,對全店基礎數據的要求,呈跳級式的提升,難度成幾何倍數增長。

圖片拍攝成本,測款測圖成本,出圖成功率等的變化,導致了中小賣家要想出一個扭轉局面的爆款,需要的前期成本跟精力飛速增加。而一旦失敗或最終數據不是很理想,前期測試優化出圖的投入,就會在整個年度運營投入裡,佔據大頭。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

朋友一個純靠爆款的店鋪,從去年8月到今年8月,一整年拍照加測款的費用要十幾萬,而且竟然沒出一個數據能讓他滿意的款。也因此整一年都沒發力推新款,最後等到8月熬不住了,還是推回了去年8月的爆款。。。

對他來說,過去一年的淘寶支出,除去工資租金,剩下部分,全花在了圖片的拍攝和測試上了,並且是零收穫。

不要看有些做上去的款和店鋪,一天車費支出上萬幾萬的燒得多厲害,就覺得他們才是平臺營收的大頭,中小賣家是小頭。

其實他們高權重下點擊單價是很低的,只有權重上來前測試的PPC的1/10-1/5。

比如行業均價是1.8元的童裝,前期測圖點擊單價至少要3.5-5元,要想測試的時候點擊量夠測,基本要出到5+的點擊單價。而數據測試下來優秀的款,最終權重操作上去以後,點擊單價在1-1.5元都是非常正常的,旺季大盤巔峰期甚至能做到6-8毛一個點擊引到大流量。

現在的中小賣家,要想靠爆款在淘寶繼續活下去,一年需要在攝影美工測款測圖上的投入佔比之大,真的是過去沒有的。

又因為中小賣家在淘寶的體量佔比這麼大,每個點擊單價這麼高,中小賣家們每天累計的測試費用對平臺營收的貢獻,早已佔了很高的比例,非過去能比。

中小賣家,有幸成了平臺廣告收入的大頭。

而這一系列改動對淘寶整個營收的影響,大家看平臺持續大幅增長的利潤報表就知道了。

扯得太遠了。

再來說防黑車做的另一個大改變:強化過頭的直通車個性化展現。

直通車的個性化,官方的介紹是能讓店鋪跟被展現的人群匹配得更精準,這樣賣家會因為人群的精準,獲得更精準的展現,得到更好的進店反饋效果。而買家的購物體驗也會因此更好。

可實際上直通車的個性化展現,根本沒有讓店鋪的數據因為人群精準就變得比原來更好。而是讓那些人群不夠精準的店鋪,獲得非常不精準的人群展現,讓他們獲得的訪客進店反饋,比原來差得多得多。

同時這些展現和點擊進來的不精準的買家,他們進店獲得的體驗,也只會更差。

淘寶說要讓A變得多好的時候,結果往往是A不變,B變得更差了,亦或是AB都變差了,不過B變得明顯更差而已。

實際做店的過程中,老店新開,新店新開,還有已經做起來的店鋪新加子類目推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個性化的設置是多麼讓人鬱悶了。

在這個個性化下,老店新開,新店新開時,前期的店鋪人群標籤很少,就拿不到正常的人群展現。這個時候,前期測試,推廣的數據反饋,都會比過去能輕鬆獲得正常數據的時候要差得多。

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費用,才能讓店鋪數據正常。

而如果遇到的店鋪歷史人群比較混亂,或新加一個子類目時,又經常會遇到更嚴重的展現人群異常。此時的直通車,根本拿不到3%以上的收藏加購率。哪怕點擊率很高權重很高,一天上千個點擊,一樣收藏加購率達不到3%。

並且直通車系統自帶的可設置的人群,在上面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優化作用。

店鋪的基礎人群標籤,在個性化展現裡的優先級,遠高於車自帶的人群標籤工具。

遇到這種情況,一旦沒有經驗,錢持續花,款不停優化,最後依然很難解決由店鋪人群帶來的嚴重的數據異常,直通車收藏加購率始終達不到3%,無法車推,白白浪費了精力時間跟大量的前期成本。

其中時間是最寶貴的,真的浪費不起,在每一季前期操作單品權重的時候。

上面的內容講得比較得繞,大家看得可能也會比較累,總結就是一句話:

直通車的初始高點擊單價和不斷強化的個性化,都是為了大幅提高賣家前期測款測圖成本和難度的,並且全網賣家的這部分投入,在淘寶的廣告收入裡佔比是非常大的,淘寶也因為這些調整利潤大幅增長。

聊完黑車給淘寶引出的變化,再來聊16年年底黑搜爆發的情況。

黑搜的爆發,從個人的角度看,更像是淘寶有意露出的漏洞,意在測試高客單價高坑產提權後,帶給平臺的數據模型變化。而且那個時候平臺也有足夠多的流量支撐黑搜。

高客單價,只需刷兩天,只需低單量,即可迅猛打爆單品權重。而刷的單子,跟實際賣價出入那麼大,想抓應該一抓一個準的,為什麼從16年年底,到17年五月附近,都沒抓多少呢?是動靜不夠大,還是平臺故意的,大家推敲一下,就知道了。

不過那段時間對賣家來說確實是福利。推廣成本大降,推廣週期超短,前期成本非常低,整個運營風險能較好控制,感覺那是中小賣家淘寶生涯的最後狂歡了。

在黑搜爆發的半年裡,淘寶測得了給高客單價產品大面積加權後,整個平臺各個類目可能出現的數據模型變化,為平臺資源向高客單價商品傾斜的戰略,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張勇在如何幫平臺賺錢上的造詣,可能真的無人能及。

在過去,低客單價,尤其是超低客單價的產品,因為價格的優勢,佔據了平臺很高比例的優質資源位,也同時佔有著超高比例的顧客資源。

而這些產品,雖然佔著這麼多的平臺資源,卻只能給平臺創造很少的廣告收入,甚至很多是一毛都不拔的。

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張勇,能一直忍下去?

但是,平臺向高客單價寶貝進行權重傾斜,雖然從利潤層面上看,對淘寶絕對有利,而且是大利。但是物極必反,又有誰能在大利麵前絕對把持得好度呢。

後續淘寶的一系列沒節制的改動,也就註定了中小賣家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中小賣家對淘寶的依賴不斷弱化,同時給了拼多多足夠多的切入點和好的分流機遇。

到了17年3月附近,淘寶對開始對低價產品逐步下重手了,低價女鞋成了第一個試點。

在第一部分的觀察內容以已經提過,因為低動態分對全店搜索的降權,低價女鞋市場最有效的玩法就是利用上架前30天的新品未降權期,用超低價極致衝量,後面靠銷量排名維繫搜索流量。

而淘寶的下手方式非常簡單粗暴。直接大幅降低低價女鞋,尤其是超低價新品的前30天權重上升速度,並且強化了店鋪的個性化展現。

這樣一來,新品上架前30天靠低價在點擊率和轉化率上的數據優勢,快速爆權重沖銷量的玩法,一下子變成了雞肋。權重起得太慢,也就無法在這30天內衝到類目銷量的前面,無法獲得高的銷量排名訪客。30天一滿,後續動態分的負面作用一出現,寶貝的整個自然搜索就崩掉了。

在溫嶺低價鞋沒有被打壓的時候,女鞋類目銷量排名前10,基本多是溫嶺鞋為主。

而這一打壓生效後,16年時關住的很多溫嶺低價女鞋大店,銷量直接掉了2/3以上。線下整個溫嶺鞋的產銷量,也掉了2/3以上,一片蕭條。

可以誇張地形容,淘寶一個反手,就把整個溫嶺女鞋產業帶幹趴了。

那段時間,對黑搜反應快的賣家,還能靠黑搜續命,車輪爆款。

而對黑搜反應慢的,純白車的,在低價薄利跟首頁搜索短生命週期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就等死狀態了。(女鞋很早就開始了首頁短生命週期,上架30天左右首頁就差不多膝斬了,現在的女裝首頁短週期其實就是女鞋那邊搬過來的)

16年有個女鞋的競爭對手,他的主推款正常都能輕鬆做到1000-2000雙的平均日銷,到了17年下半年再看,店內主推款的日銷竟然掉得只剩一天幾十雙了。(打壓鬆了以後18年他又重新做到了全店日銷1500-2000雙,雖然不如打壓前了,也算是挺過來了)

大家想象一下當時這一打壓對全網低價女鞋賣家的影響程度吧。

這個時候,以低價市場破局的拼多多,有微信作為裂變平臺,快速找準淘寶在低價女鞋市場暴露的弱點,準確切入,把淘寶驅趕的賣家跟對應的買家人群照單全收,還有過去那麼難嗎?

而且那段時間拼多多在女鞋市場上的買家賣家承接能力,真的給力。

很快,做拼多多的爽死,做淘寶的坑死,變成了溫嶺低價女鞋廠家賣家的共識。爆得猛的賣家,扛著幾十萬現金很爽快地跑去拼多多總部罰款,成為了當地盛傳的話茬。

可以這樣說,17年淘寶對低價女鞋下重手的時候,沒有拼多多冒出來接盤,溫嶺低價鞋的作坊,不用政府出手關停,當時就已經餓死一大片了。

誇張的是,對低價女鞋的這種打壓驅趕,會對平臺的未來造成多大的風險,淘寶的高層竟然久久沒有反應過來。

整個17年,淘寶都在對更多類目的低價產品進行陸續的打壓補刀,懷疑他們看到對應的利潤增長時,真的昏了頭。

如果只是捨棄了價值很低的部分賣家,捨棄了對應的小部分顧客,那確實無所謂。

但是整個17年,淘寶實際在割讓逼趕的,是自身這麼多年快速成長壯大成如今規模的根本,是國內人口體量最龐大,活躍度最高,裂變傳導能力最強的人群和市場,是淘寶這個龐然大物能長期維持絕對體量優勢的根基。

如果不是淘寶17年年底反應過來了,不要說現在只起來一個拼多多,就是三個,四個拼多多成長起來了,也不奇怪。

如果沒有17年的這些臭棋,回過頭來,真的很難想象短短一年內,能出現拼多多這樣的對手,能有機會遇上如此機遇,並抓住機遇有效切入,將淘寶成長的根基人群變為自身未來快速發展和存活下去的根基。

這裡再提一下孫彤宇,雖然沒有看到任何關於孫彤宇對拼多多貢獻的信息,但是要說他的經歷,他對這部分市場人群的熟悉瞭解,他對平臺從無到有到壯大的經驗心得,沒有在拼多多過去一年的爆發裡發揮任何作用,真的不太相信。

又扯得遠了。後面儘量簡述。

到了17年9月附近,明顯感覺淘寶又對直通車動刀了。

直通車拉新品權重的效果的大輻削弱,推款效果只有原來的1/3左右,推款時款到權重的峰值需要的週期也被延長了。

這就導致了前期純車推款的成本大幅增加,並且旺季可供操作的時間變少,推款越來越需要提前佈局了。因為一旦推款虧本期的時間後置了,後續平銷回本盈利的時間就變得更短了,對應的是風險的增加跟可能白忙活整個季度的可能。

而且下半年有雙十一,雙十二兩個長區間干預,基本在10月底前沒有操作起爆款權重的C店,求穩的就可以提前放棄後面的發力,平平淡淡熬過年了。

另外淘寶在9月以後還強化了直通車的個性化,店鋪人群對直通車基礎數據的影響進一步加強。

同一個爆款,同一張圖片,在精準的店鋪裡,跟在新店和店鋪人群標籤積累得少的老店裡,點擊率能差到整整一倍。

這些細節的變化,也使得賣家對款的操作時機,對款和店鋪的基礎數據,都變得更嚴苛了。

在黑搜砍掉以後,如果車帶權重的效果一直非常好的話,很多嫌刷單麻煩的人都只開車了,包括我自己。

刷單的賣家也因此大幅減少,伴隨著的是銷售額,單量,購買人數等數據的下跌。

此時淘寶砍車的權重,很多賣家會發現雖然刷單效果沒有黑搜那會好了,卻依然性價比超高。於是又快速轉向了刷單,由白轉黑,為淘寶的成交額數據做貢獻。

繼續白車的那部分賣家,相同效果下推款需要的週期跟成本都大幅增加了,變成了淘寶廣告營收的主力。

這樣一來,雖然砍的只是直通車的權重,卻獲得了平臺交易額和廣告營收的共同拉昇的效果。

再到雙十一前,淘寶又對更多類目,以3C,品控等原因,大批量下架了低價產品。

其中沙河市場,影響最大。

沙河在低價女裝市場的地位,不亞於溫嶺在低價女鞋的。

其結果,是大市場的低價客戶人群跟賣家,進一步大搬家。

對淘寶和拼多多的影響,如同低價女鞋。

也讓更多的賣家意識到,已經不能再把蛋都放一個籃子裡了。一旦淘寶突然打壓,往日量做得越大,越容易被庫存一波壓垮,多年的心血和積蓄化為泡影。

而去年的雙十一,是這幾年裡唯一一次對搜索沒有大幅打壓的一次雙十一,這裡面的緣由,沒有仔細推敲,可能性實在太多了。

到了18年年初,很多人過年不休,好不容易彎道超車重新幹了上來,結果因為3C跟品控,又是大量爆款直接被下架。

繼續堅持下去的,好不容易盼來了6月的猜你喜歡福利,只爽了一月不到,又被撤掉。

進入7月,大盤的噩夢就開始了,大部分類目的流量腰斬,膝斬。

而淘寶在大盤大幅下跌之後,突出了車對起來了的款的權重維持效果。要想讓款在7月以後保持起來的權重,就需要大量持續開車來維持。

這也能讓平臺的廣告營收不出現崩盤式下跌。

那些已經發現了直通車在這個時候的作用的店鋪,那些老早就備了大量秋冬款或者長週期庫存的店鋪,都需要大幅加大車的投入,來維持權重,保證店先不死,庫存不死。

很多量起得大的賣家,看著流水很多,其實不過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倖存者,真正能把貨出空讓賬面盈利能踏實落到口袋裡的,依然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而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因為備貨,是長期通過銀行貸款才能給自己發工資的。一倉庫的貨,還有超高的測款測圖推廣成本,超高的市場風險惡意評價風險品控下架風險,讓他們每一個銷售季度都心懸半空。很多表面看起來不錯的賣家,隨時都可能因為淘寶的一個動作,一個反手,就被活活壓垮。

淘寶對賣家來說,變得實在太快太不透明瞭,而這些改變對賣家的影響又往往很大,反應不及時經常會對應著高風險。

這導致了大部分中小賣家,需要在推廣技術上投入的精力心思太大,而無法將主要的精力用在產品和顧客身上。

這樣的生存狀況,也導致了大部分賣家對產品和市場的認識比較侷限,難以自我突破。

平臺的大局觀,一定程度上,已經左右了大部分賣家的認知瓶頸。

就如大部分中小賣家,最想掌握的是如何把車開得超牛,如何刷單不被抓又能起權重,如何複製別人速起權重的方法,而看待一個產品的好壞,就成了點擊率,轉化率,收藏加購率。。。也正因此,大部分人,不存在做出超牛風格店的可能,對產品,對客戶,對市場的認知,實在太少了。

說了這麼多,真心佩服負責挖掘平臺營收潛質的部門。

也難怪更懂如何賺錢的張勇做到了現在的位置,能接馬雲的班。

當一個平臺為了財報的增長,能夠忽視賣家的需求和生存空間,忽視平臺生態平衡的維持,

也就註定了它的賣家粘性將一點點消失。最後平臺這麼多年積聚的根基動搖,給了對手們針對和分食市場的機會。

個人覺得淘寶的戰略變化,淘寶的這些舉措,也離不開資本對阿里的捆綁施壓。

資本市場,已經成了阿里逆境下最大的負擔和束縛。

這邊的處境已經水深火熱,那邊還要想著給市場,給投資人,給大股東漂亮的財報,稍微緩慢的增幅,可能就是一波股價暴跌和整個市場的打壓唱衰。

而淘寶的一系列舉措,則透露了淘寶內部更怕得罪資本,而不怕因此得罪賣家的文化。

這也是淘寶正逐漸喪失絕對的體量優勢的根源。

資本吸血,平臺一旦被資本牽著鼻子趕著走,等體量優勢帶來的利益被一步步榨乾以後,一個反手做空,又是誰笑到最後?

阿里想要長久,想要相對自由可持續的未來,找時機退市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題外話:

現在的淘寶,已經深陷大公司病。

不要指望小二,淘寶小二自身也是危機四伏,壓力山大,內耗嚴重。

認識伽什是去年他弄智囊團的時候,那會他好像是阿里媽媽的地域主管,直通車鑽展負責人。

伽什人非常好溝通相處,有什麼關於車鑽不確定的細節問題提出來,基本都會抓對應的小二來幫忙解答。

去年也給伽什提了非常多的意見跟問題,也多次反應吐槽了淘寶這樣對待低價市場,以及放任拼多多的借勢發展,對當時的淘寶賣家造成的直接影響。

但也很明顯能感覺到伽什的各種忙碌,各種密集的會議活動,哪裡有精力重視賣家關於市場的聲音。

直到去年年底,淘寶才真正重視起拼多多,伽什才主動來詢問關於拼多多的狀況。

這也間接反應了整個淘寶內部的狀況,小二們手上要做的事情已經應接不暇了,小二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無力在其他事情上分心。在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不要期望小二們能迅速反應,更不要期望高層能快速拍板調整原先的策略。

那個時候也曾鬱悶直通車這個一天燒這麼多億的產品,怎麼會被這幫小二做得這麼爛呢。

直到伽什突然被下掉,才清醒。

伽什就那樣突然被下掉了,調到了釘釘做小二,他所推進的項目大多被停掉,尤其是動靜整了好久的直鑽合併。小二們在這些項目上的投入,也一樣白費了。

幾個月後,伽什從阿里離職了。從阿里媽媽的地域主管,直鑽負責人,一下子到釘釘小二,再到離職,中間只隔了幾個月的過度。

這才明白了阿里小二的處境,他們所要面對的業績壓力跟內耗。

而且淘寶人員達到個人淘寶生涯的巔峰時,再往後,搞不好就是萬丈深淵職場底谷。

前有孫彤宇,伽什,這樣的例子,而後面的彭蕾,最終會怎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大家不妨大膽地猜想下,下一個被輪崗下掉的大佬,會是誰?

順便補充一下七八月爆款壽命大幅縮減的圖文。

下面這張圖是和朋友7月一起操作的一個秋款,它後續的走勢。

持度觀察(二):淘寶的自殘之路,犧牲賣家生存空間取悅資本

這個款屬於女裝下一個較大的子類目,7月的時候已經操作到了類目搜索,首頁,流量三個排名同時全網第一,日銷量也是全網前三的,具體類目就不說了怕暴露朋友店鋪。

結果上架30天不到,不但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跟大盤一起快速拉昇,反而從5W多開始持續下跌,到現在只剩2000多訪客了。

7月中旬的時候一天銷量有300多單,預計到8月能漲到1000-2000單每天,找了好多廠家以應付旺季單量,結果到了8月,一天只剩幾十單。。。

這個是另一個款的,一樣熬不過30天,也是3周左右就開始大幅下跌。

持度觀察(二):淘寶的自殘之路,犧牲賣家生存空間取悅資本

下一個款

持度觀察(二):淘寶的自殘之路,犧牲賣家生存空間取悅資本

最後一個是最晚操作的爆款,反而效果最好。

也就是說按現在的淘寶爆款壽命週期,差不多卡著大盤拉昇了才開始操作的款,還能達到過去旺季的流量規模,而提前操作的款,哪怕做到了類目流量第一,一樣老早就因爆款生命週期的大幅縮短,而跌得沒法看了。

持度觀察(二):淘寶的自殘之路,犧牲賣家生存空間取悅資本

如果朋友那邊不是因為本身供應鏈優勢,生產足夠快,可以等爆了之後再根據流量走勢下單,可能現在已經被前面幾個做起來的款的庫存壓死掉了。

7月做到全網流量第一,日均300+單量的秋款女裝,按以往的經驗,怎麼也想不到會在8月不升反降,直接掉到幾十單一天。

如果供應鏈的生產速度慢,旺季速度提不起來,按往年的爆款成長走勢備貨,一個款備幾萬件的庫存,幾個款下來,就是幾百萬的死貨,怎麼不死?

現在還好是秋款,大家備貨量和廠家供貨能力,都不會像冬款那樣嚴峻。

不然,在爆款生命週期突然被大幅縮減且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單品提前備貨量超多的賣家,會是什麼結局,大家想象一下。。。。。。

還有一個要吐槽的是新版生意參謀。拿這個做平臺收入突破點能接受,但是加了錢怎麼還能做得這麼爛呢。

本來直接選取最高峰前後的30天數據,更直觀,不該是上面這樣的圖片。結果根本無法選取,怎麼選,都是顯示的近30天,和30天前數據。。。。。。

上面的內容是個人淘寶做下來的體驗感受和想法,未必都合實際狀況,大家有共鳴也好,不認同也好,權當是在看賣家的牢騷笑話好了,不必太過認真。

有言語不當的地方也敬請指正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