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牡丹鸚鵡又叫情侶鸚鵡、蠟嘴鸚鵡、愛情鳥。牡丹鸚鵡是最細小的鸚鵡品種,壽命約10—15年,身長約13—17釐米,重40—60克。孵化期23天,42天羽毛長成。

野生原始種計有9種,均產於非洲,除一種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島外,其餘8種分佈於非洲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蘇丹等地,分別是:

我國常見的為前三種,桃臉、面罩和費希氏愛情鳥。

1. 桃面愛情鳥(桃臉牡丹、小鸚、薔薇鸚鵡)

桃面愛情鳥是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最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重約50至60公克),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屬非常流行的玩賞鳥,羽色美麗,品種繁多,有不同色系的變種,叫聲吵雜但不太刺耳,雌雄難以辨別,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喜愛親近人,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桃臉牡丹鳥體為綠色,前額、眼睛後方的細窄條狀羽毛為紅色;頭頂、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粉紅色;身體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尾部為亮藍色,尾巴上方綠色,內側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綠色,並帶點淺藍;鳥喙黃白色,虹膜深棕色。幼鳥的鳥喙會帶有黑色,頭部為灰粉紅色,要4個月後才能長成和成鳥一般的體色。

選購時要注意的是桃臉牡丹一定不能有嘴紅,嘴紅是雜種的特點,買回來欣賞可以,但繁殖能力欠佳。 (俗稱騾子)


1.1 原種綠色桃面愛情鳥 綠桃臉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1.2 變種:黃化桃面愛情鳥(黃桃臉)現在最常見的桃臉鸚鵡品種。

桃臉牡丹多年在人工飼養的培育下,現在有許多變異不同羽色的品種,但不管臉是桃紅色或是白色、金色或其他顏色,都稱之為桃面。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1.3 藍桃臉愛情鳥 (額部有橘黃色有的叫藍金頂牡丹)

1963年首次培育成功,現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飼養。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墨銀頂牡丹(墨銀臉)和藍銀頂牡丹(藍銀臉)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深藍銀臉牡丹和天藍色銀臉牡丹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2. 面罩情侶鸚鵡(黑頭牡丹、偽裝情侶鸚鵡)

面罩情侶鸚鵡 顏色鮮豔,體長如棕頭牡丹,頭較大,顯得體態短小。野生的面罩情侶鸚鵡 頭部為黑色,猶如戴上黑頭罩,這也是它的英文名字(masked lovebird)的由來。它的頸部和胸部為黃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綠色。跗蹠很短,腳灰色較粗大。黑頭牡丹鸚鵡的顯著特徵是白眼圈和紅色的喙。人工培育的黑頭牡丹鸚鵡身體的顏色出現變化,頭、頸和胸變為橙紅色,還或有一種藍色型的品種在1927年出現,胸、頸為白色,背、翅、尾和腿為淺藍色,喙也變為粉紅色或黃色。黑頭牡丹鸚鵡雌雄外形無差異,性別鑑別很困難。雛鳥孵出時身上被覆淺紅色絨毛,幼鳥顏色較成鳥黯淡。它們的叫聲銳利、多變。

2.1 面罩情侶鸚鵡(黑頭牡丹、黃領牡丹鸚鵡、黃領黑(頭)牡丹鸚鵡、黑偽裝情侶鸚鵡、黃襟黑牡丹鸚哥)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2.2 藍面罩情侶鸚鵡 (藍黑頭牡丹、有天藍色 墨藍色之分)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墨黑頭牡丹和普通天藍色藍黑頭牡丹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深藍色(墨水藍色)有的叫紫羅蘭色牡丹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3. 費希氏情侶鸚鵡 (現在國內大多數人稱為棕頭牡丹)

體長14釐米左右,體形胖乎乎如桃面牡丹鸚鵡。尾短圓,眼的周圍有白圈,頭部顏色棕褐色,嘴部紅色呈蠟狀,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腰部藍色,尾綠色,腳灰色。體態活潑秀麗,為常見籠鳥,分佈於非洲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蘇丹等地。數量較多,價格便宜,是入門者不錯的選擇,但也有些稀少的變種價格依然不低。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黃棕頭,羽色較鮮豔的有的又有叫彩虹的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金絲頭牡丹。金絲頭牡丹與黃棕頭主要區別顯著是眼睛為紅色,頭部和嘴部紅色更深些,身體羽色純黃。另外還有烈日牡丹 日出牡丹的品種,羽色和金絲頭差不多,但是頭部紅色分別為深紅色和鮮紅色。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白紅眼牡丹,有的又叫白玉牡丹。這種牡丹和金絲頭牡丹等都是價值較高的人工培養品種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4.黑臉情侶鸚鵡(黑頰牡丹鸚鵡)

鳥體為綠色,額頭、前額為紅棕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臉頰、喉嚨為黑棕色;頭部後方和頸部為暗黃綠色;胸部上方為橘紅色,到了胸部下方漸漸變為黃綠色;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尾部為淺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現在野外數量很稀少,約只剩1萬隻左右,再加上一般籠養的牡丹鸚鵡大多互相雜交,所以人為飼養的純種黑頰牡丹鸚鵡已經相當少,但雜交種有許多顏色的變種。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5. 灰頭情侶鸚鵡(馬達加斯加牡丹、灰頭翁牡丹、加南情侶鸚鵡)

灰頭牡丹是非洲情侶鸚鵡中唯一源於非洲本土外的一種情侶鸚鵡,分佈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海岸地區,是靈活且非常害羞的小型鸚鵡,大部分時間會躲在巢內,外型明顯比其它愛情鳥特殊,公鳥的頭部為灰白色,母鳥則為綠色,它們不像一些愛情鳥整日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反而十分安靜,手養鳥很討人喜愛,適合居家飼養,不過目前飼養較少,共有2種亞種。

體羽以綠色為主,上體草綠色。頭部鉛灰色;後頸和頸側有一銅綠色領環;眼先及貫眼紋近藍黑色;頰下有一黑帶。鳥體為綠色,頭部、胸部和頸部為淺灰色;腹部、身體兩側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黑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棕色。母鳥的頭部和翅膀覆羽均為綠色。幼鳥和成鳥的體色很類似,年幼的公鳥頸部帶有綠色,偶爾會像母鳥那樣全部皆為綠色,鳥喙則為灰黑底。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6.紅額情侶鸚鵡(有的叫黑翅情侶鸚鵡、淺綠紅冠牡丹)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眼睛周圍紅色;胸部、腹部、翅膀內側覆羽為淺綠色;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為黑色;尾巴為綠色;鳥喙紅色;虹膜深棕色。母鳥頭頂沒有紅色,翅膀內側為綠色。幼鳥的顏色和母鳥很像,但是體色較暗淡,鳥喙為黑底黃棕色,要到3或4個月開始才會漸漸開始變成成鳥的顏色,完全長成成鳥般的體色需要8到18個月。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7.紅臉情侶鸚鵡(紅面牡丹)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和臉部前端為橘紅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尾部上方淺藍色,尾巴大部份綠色;翅膀內側覆羽和翅膀邊緣帶有點黑色;鳥喙橘紅色;虹膜深棕色。母鳥臉呈橘黃色,比雄鳥淺的多,臉部的橘紅色區域和翅膀內側皆為綠色;幼鳥和母鳥的外觀神似,但是身體的羽色不同,臉部局紅的羽毛區域偏黃色;鳥喙帶有黑色。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8.黑領情侶鸚鵡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頭部、胸部和腹部為淺綠;頸部帶有一條黑色的羽毛,連接頸部的區域為黃色和橄欖黃色;背部下方淺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綠色,飛行羽為黑色並帶有綠色滾邊;尾巴為綠色;鳥喙灰黑色,虹膜黃色。幼鳥頸部的黑色羽毛不明顯,鳥喙為黑底淺灰色,虹膜棕色。

黑領愛情鳥的食物相當特殊,主要以野生無花果,輔以幾種特殊的種子為食;此外有時候會以毛蟲、幼蟲或是前往農耕區覓食穀粒或是黍類。因主要食物一種無花果,可能沒有出口成功繁殖過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9.尼亞情侶鸚鵡(尼亞薩牡丹、莉蓮愛情鳥)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下體腹部與後尾羽部顏色較深,臉部為橘紅色;頭頂和胸部上方散佈些淺粉紅色的羽毛;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尾部上方淺綠色,尾巴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紅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

尼亞薩情侶鸚鵡是另一種對飼養者比較新鮮的情侶鸚鵡,最初由莉蓮小姐所描述(Miss Lilian Sclater)也由此而得名.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進口歐洲.在野外狀態下,群居生活,一般為20到100只左右結群.籠養也容易繁殖成群,屬於眼圈類珍貴品種.

牡丹鸚鵡的品種及部分圖片對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