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書記」駐村記

“只要能讓貧困戶脫貧,讓老百姓增收,我再苦再累也值得,因為這就是駐村幹部的責任。”9月14日,在科右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第一書記張驊對記者說。張驊是北京林業大學土壤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現任北京林業大學科技處教學科研實踐管理辦公室副主任。2017年12月26日剛到遠新村時,張驊就暗暗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為這裡的老百姓做些實事。在擔任遠新村第一書記後,僅用5天時間,張驊就將遠新村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走訪了一遍。按照張驊的話說,他現在就算閉著眼睛也能找到貧困戶的家。

張驊來到遠新村以後,瞭解到遠新村人均種植面積為7.5畝,村民都以種植玉米為主要收入,年頭好的情況下每畝地的純收入為500元左右。如果遇到雹災、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普通農戶就會有致貧的風險,而貧困戶很可能連飯都吃不上。所以張驊就考慮如何提高單位畝產的效益,來幫助貧困戶脫貧。

如何提高單位畝產的效益?張驊腦中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剛開始,他結合專業,請教科研人員,探索在遠新村發展中草藥、花卉、林果等種植模式。但是結合遠新村的實際情況之後,這些發展模式卻又被自己一一否定了。經過3個多月的反覆鑽研,張驊最終選擇以種植黑糯玉米為切入點,以種植黑小米、黑豆、黑皮花生、黑龍葵等為增收點,以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打造遠新村顏色農業產業鏈的致富新模式。

張驊介紹說:“之所以會選擇種植黑糯玉米,是考慮到當地老百姓一直以種植玉米為主,還有種植經驗,接受起來比較容易,而且黑糯玉米的市場前景比較好。”

說幹就幹,為了儘快成立合作社,張驊開始走訪村裡的種植大戶,給他們講解國家對於合作社的支持政策以及發展前景。剛開始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張驊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說服動員種植大戶,讓大家瞭解農業連片經營集約化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勢所在。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2018年4月成立了科爾沁右翼前旗遠新種植專業合作社。

為了找到全國最好的種質資源,張驊整合了大量資源,找關係、找消息。最終從全國蒐集了7種適合當地種植的黑糯玉米,2種富硒黑小米,1種黑豆和1種黑芸豆的種質資源,並在合作社利用50畝地進行了試驗種植。

經過張驊的努力,試驗種植大獲成功以後,張驊開始積極探索銷售渠道,按照“互聯網+農業”的思路發展電商平臺,推進打造遠新品牌戰略。伴隨著作物茁壯成長的是全國的訂單紛紛而至,這讓合作社的成員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希望。尤其是他主導前旗遠新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黑糯玉米,由於產品品質優秀,合作社種植的黑糯玉米成為“2018年興安盟那達慕大會”的指定食用玉米。

“以前也想過成立合作社,種植一些效益更好的作物。可我們對這些專業的知識不懂,一直不敢去嘗試。瞭解情況後,張書記不僅幫助我們成立了合作社,還教我們怎麼樣種植黑糯玉米,甚至連銷路都聯繫好了,可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了。這可真多虧了張書記了!”前旗遠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鬍文喜激動地說。

來到遠新村村民邱鳳芹家時,今年81歲的邱鳳芹正在收拾園子,她對記者說:“我現在地也種不了,也就能在園子裡種點玉米了,往年園子也就能賣個3000多元。今年開春時聽了小張書記的話,在園子裡種了2畝的黑糯玉米,今年光園子就能賺7000元,幹啥能賺這麼多錢啊。”說完,邱鳳芹笑得合不攏嘴。

張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以往大田種植普通玉米,豐收的情況下每畝地純利潤在500元左右。種植黑糯玉米每棒的純利潤在1.5元,每畝地可以收穫2000棒的一級品黑糯玉米,純利潤在3000元,剩下來的黑糯玉米還可以做黑玉米碴進一步增加收入。

談到遠新村下一步如何發展,張驊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後說:“我下一步準備在遠新村打造秸稈高值化利用扶貧車間,把秸稈進行深加工處理利用,我已經從前旗農牧業局申請了50萬元的項目資金,把秸稈製作成生物化肥和生物農藥。我還申報了80萬元的顏色農業深加工項目。通過項目建設還可以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的同時增加家庭收入,儘快帶動遠新村49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