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賣文藝品一樣賣糧食水果,台灣農業怎麼做到的?

像賣文藝品一樣賣糧食水果,臺灣農業怎麼做到的?

各位農創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有一位新農人說臺灣的農業品牌都做得非常好,有很強的文化氣息,他們很多的農業品牌都做成了文創農業品牌。他問為什麼臺灣農業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不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

這是我非常樂意回答的問題,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十多年前就開始關注臺灣的農產品品牌。臺灣農產品品牌的確做得非常好,精緻、漂亮、附加值高。那為什麼臺灣的農產品品牌能做到這個程度?

如果從設計這個維度講,韓國人的設計是非常好的,韓國的平面設計做的非常好。但在農產品這個領域,臺灣整個品牌化經營的水準是遠遠超過韓國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下臺灣這個地方的文化,它是有它的背景的。首先,我們知道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之前臺灣被荷蘭人統治過一段時間,之後被鄭成功收復了;再後來臺灣被日本人統治了一段時間,殖民了幾十年;然後蔣介石去了臺灣,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到了臺灣,國民黨退守臺灣的時候把大陸核心的知識分子、文化學者基本上都帶過去了。所以臺灣這個地方的文化有中國傳統的含蓄,有日本的精細,有荷蘭的商業思想。

臺灣整個農業的發展受日本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日本的精細化種植以及農業文明思想。同時臺灣也受到了西方人這種標準化作業以及西方商業思想的影響。所以我們會發現臺灣農產品品牌的崛起是由於同時具備了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他們的種植都開始高度標準化,雖然它們種植面積很小,但是他們實現了高度標準化。標準化讓他們的品質很穩定、很如一。

第二個條件,臺灣農產品種植不光標準化,而且他們整個商品都能做到品牌化。也就是說他們的平面設計、整個包裝生產的工藝、儲存、運輸的水平都是很高的。所以它才能有一個品牌產生的土壤。

第三個條件,臺灣的消費者也接受這樣一種品牌化的包裝和消費,相對高附加值的消費,能夠帶來比較好的消費體驗和感受。

這是臺灣農產品的三個特點,這三個特點是和它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的。

實際上,現在有很多臺灣人在大陸種植水果,因為臺灣沒有那麼大面積的土地讓他進行規模化種植。我認識很多在海南種火龍果、種楊桃的臺灣人。

實際上臺灣人到了大陸之後,我們就明顯發現他和在臺灣作業的時候有一個很大差異。他們在大陸反而做得不那麼高度閉環和精細化了。他們也開始做大包裝,雖然他們還是很注重標準化、技術、口感、包裝,但是明顯沒有在臺灣那麼苛刻。

我曾經問一個在大陸種水果的臺灣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他回答:“我在臺灣一共只有那麼點地,我要讓它的附加值更高,所以我必須要種到最好,我要包裝到最好,賣到最好,然後讓大家在我的莊園裡面的消費和體驗最好。”

“但是當我到大陸來,我把種植面積擴大了一百倍,我就再也沒精力做好整個閉環的一些事情。我能夠把種植這一件事情做好,我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從來沒想過我能夠管兩千畝的楊桃種植基地。”這是一個臺灣人講的原話。

由此我們也能夠發現,臺灣這個土壤能夠誕生高附加值的品牌和它本地特徵有關係。臺灣匯聚了日本精細化的理念、荷蘭標準化作業的技術和理念、以及中國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臺灣形成了農產品品牌文創化的潮流。大陸農業品牌的經營者確實應該像臺灣多多學習,真的有很多可取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