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地質不再出野外,城市地質將大有可爲!

隨著現代城鎮化速度的加快,我國的城市空間需求膨脹和資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在城市的建設中,地下空間被越來越多的開發。

由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等單位編著的《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18)》公共版日前正式發佈。藍皮書通過對地下空間進行的 數據分析和整理,全景式的剖析了中國城市地下空間涉及到的各個領域以及影響深度。

在2017年9月出臺的《關於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城市地下空間的資源系統化、產業化、綠色化開發利用模式。到2025年,建立完備的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

搞地質不再出野外,城市地質將大有可為!

藍皮書認為,在“十三五”期間,是我國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地下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明顯,發展勢頭迅猛。主要是由軌道交通為主導的地下交通體系和以地下綜合管廊為主導的地下市政設施組成。與此同時,地下空間政策支持體系在不斷的完善中,技術設備不斷創新,智能化日益凸顯,信息共享和科研發展都促進了我國城市地下管廊的發展。

藍皮書稱,我國地下空間發展結構延續了“三心”、“三軸”的結構。“三心”指的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三軸”指的是:東部沿海發展軸、京廣線發展軸、沿長江發展軸。三條軸線串聯的區域有很好的地下空間發展政策環境,也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有利於促進地上地下一體化,綜合化發展。

搞地質不再出野外,城市地質將大有可為!

城市群可以推動城市的集約化發展,形成新的更合理的規模效應,發揮其中大小城市的多層次功能,這樣就能更多更好的吸納人口和就業,形成新的發展功能。

搞地質不再出野外,城市地質將大有可為!

藍皮書中還針對地下空間各類風險事故提出:要對城市地下空間安全進行識別、估測、評價,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管理機制,制訂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預防和減少風險事故的發生,從而達到地下空間安全利用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