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政治學,盤點古代「第一夫人」政治修養

皇帝后妃,官員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賢內助,也可以是干政亂國的“女禍”。身處權力圈中的女人,怎樣影響了皇帝和官員的命運?

在漫長的帝制社會中,因身處權力圈中,很多后妃和官員之妻,都與政治產生了關係。在她們中,既有賢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國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員,則會對“夫人”的干政嚴加防範。中國古代政治範疇下的“夫人”問題,並不是一個小問題。

后妃政治學,盤點古代“第一夫人”政治修養

儒家理論強調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不能幹政。《尚書·牧誓》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歷史上的一些賢德婦女,對這一原則自覺認同並遵守,被稱為“賢后”的唐太宗長孫皇后就如此。史載,唐太宗時常向長孫後談及賞罰的事情,對此,長孫皇后回答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在太宗堅持與她談論時,她竟以沉默來表示自己的態度。

而一些干政亂國的后妃,則被冠以了“女禍”之名,唐中宗的韋皇后,就是臭名昭著的“女禍”之一。韋后在唐中宗李顯坎坷的政治命運中,與他結下了深厚感情。李顯在父皇高宗病逝後,按遺詔即了皇帝位,韋氏也被冊為皇后,但那時的朝政,實際掌握在中宗的母親、太后武則天手中。中宗在位僅一年,就因頂撞母后,而被廢為廬陵王,韋后也隨之結束了短暫的皇后生涯,他們雙雙被髮配到了房州,在此渡過了漫長的十四年。

在這十四年中,韋氏成為了丈夫的精神支柱。在房州時,李顯時刻處於驚懼之中,每當聽到有皇帝的使臣到來,就惶恐地要自殺,這時,韋氏總是耐心地予以勸解。如此相依為命、艱難備嘗地走過了十四年,這也使得李顯和韋氏的感情十分深厚。李顯在房州時,就常對韋氏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因為有了這份生死感情,並且中宗的性格又十分軟弱——唐人稱中宗為“和事天子”,所以,長安四年,張柬之等人策動政變,中宗再次登上皇位後,他確實兌現了自己當年許下的諾言——“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在中宗的縱容下,韋后堂而皇之地垂簾聽政了。在她把持朝政期間,先是因為與她有曖昧關係的武三思,而處死了擁立中宗上臺的張柬之等“五王”;繼而又因與太子重俊的矛盾,引發了重俊與李多祚等人的政變;最後,韋后不滿足於做皇后了,她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夫皇中宗,準備效法武則天,實現女皇夢。但這一美夢被李隆基粉碎,韋后最終被殺,並被追貶為庶人,最終都未能入葬中宗的定陵。

鑑於歷史上的“女禍”教訓,一些明智的皇帝和官員,則會嚴防內人的干政或私慾膨脹。如馬皇后曾問明太祖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明太祖回答說:“此非爾所宜問也。”明太祖具有強烈的“女禍”危機意識,除了這次對話,他還採取多種措施,嚴防后妃干政。他曾說:“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他還曾專門製作一個鐵牌,鐫刻戒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以警示后妃行事的分寸和範圍。明太祖的這些舉措也頗有成效,明代既未出現漢唐那樣的后妃亂政現象,也未有宋代太后垂簾聽政頻出的現象,絕大多數的明代后妃,都對政治保持疏遠的態度。

除了皇帝,歷史上的一些官員,也對妻子的干政十分警覺。如唐太宗時做到宰相的宇文士及,他的妻子經常問他,皇帝使臣召他有何事,對此,宇文士及從不回答。而唐玄宗時的宰相李日知,不但嚴防妻子對自己政治生涯的干預,還教育她要控制私慾。史載,李日知向皇帝奏請辭去宰相之職,而事前並未與妻子商量,辭職回家後,才告知她將搬到鄉間去。李妻非常吃驚,對他說:“家裡的生活費經常不夠用,兒孫們也都還沒有進入仕途,為什麼就辭職呢?”李日知回答說:“書生能至此,已超過自己的能力,人心都是貪得無厭的,如果任由其心,則永無滿足。”

雖然皇帝、士大夫強調婦人不幹政,但實際上,古代的后妃及各級官員之妻,是不可能完全被隔絕於丈夫政治生涯之外的,而她們對夫君執政的規勸輔正,實際也是不被禁止的,並且還經常受到表揚。

明帝的馬皇后,曾屢次規諫明帝。當時,冤獄連年不斷,囚犯們相互牽連,受到法律懲罰的人非常多。馬皇后擔心用刑過多過濫,便找機會嚮明帝朱元璋提起這件事,言辭懇切,思考周到,朱元璋也感到此事嚴重,並對那些遭受冤獄的人動了惻隱之心。他採納了馬皇后的建議,最終有許多被冤枉或犯罪較輕的人得到了赦免。

明太祖馬皇后不但多次勸阻了朱元璋的任意決殺,還為明太祖的統治增添了若干人性化色彩。明太祖朱元璋的統治以“猛”著稱,而在朱元璋未定天下時,馬氏就“嘗語太祖,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朱元璋即位後,“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後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雖帝性嚴,然為緩刑戮者數矣”。宋濂是明朝開國元勳,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曾禮聘他為五經老師,後來宋濂因受孫子的株連,按當時的法律應被處死。對此,馬皇后對朱元璋說:“老百姓家為兒孫延請老師,還知道一生禮待老師,何況天子呢?況且宋濂已因老返鄉了,肯定不知道他孫子的事情。”明太祖不聽,堅持處死宋濂。馬皇后與明太祖共膳時,既不飲酒,也不吃肉,明太祖很奇怪,問她原因。馬皇后回答說:“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明太祖聽後,惻隱之心油然而起,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的死刑。

朱元璋建明之初,統治人才匱乏,馬皇后就以自己的貼心關懷,來對當時的士人進行籠絡。一次,奏事官員散朝後,在朝廷共餐,馬皇后命宦官取來他們的餐飲,親自品嚐,嘗後,認為味道欠佳,於是啟奏皇帝:“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明太祖因而誡飭相關部門予以改正。再有,明太祖曾視察中央所屬的最高學府太學,馬皇后在得知太學生員有數千人之多後,想到了生員的妻子如何生活,明太祖因此設立了紅板倉,以所積存的糧米賜給太學生家屬。

除了賢后,一些官員的賢妻,也會對夫君進行正面的勸導。如周朝時,答子在陶地做官三年,政績不突出,但家庭財產卻增加了三倍,他的妻子多次勸說無果。做官五年後,答子車馬光鮮地退休返鄉了,鄉人都為之慶祝,而答子妻卻抱兒痛哭,她說:“能力小而官位高,必然遭遇禍害;無功績而小家富,必然積累災殃……丈夫治理陶地,家富而國窮,君主不敬重,人民不擁戴,敗亡的徵兆已經出現。”她的這些話令答子的母親大怒,將她趕出家門。一年後,果然答子因為貪汙財物而致全家抄斬,只有答子的母親因為年老而被赦免。

春秋時期,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曹僖氏也是有名的賢妻。晉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經過曹國,曹恭公不加禮遇,而曹僖氏則對丈夫說:“我發現晉公子的三個隨從都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從他們看,晉公子一定會得到晉國的君位,如此,他必然在諸侯中稱霸,並討伐對他無禮的國家,那時曹國肯定首當其衝,而你也難逃其咎。你何不早一點向他致意呢?而且我聽說,不瞭解兒子可以觀察他父親,不瞭解君主可以觀察他的手下。”聽到此話後,僖負羈馬上給重耳送飯、贈玉璧。而公子重耳在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後,確實馬上攻打曹國,但在里巷門口刻石表彰僖負羈,並不準兵士入內騷擾,曹國官民扶老攜幼,紛紛到那裡避亂。對於羈負羈妻的政治遠見,古人也多予以稱讚。

約束外戚,教育子女,倡導勤儉是“賢后”必備品質:

嚴格要求外戚,是中國歷史上賢后的重要品質。長孫皇后之兄長孫無忌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幫助唐太宗奪得帝位。唐太宗對這位國舅非常信任,“委以腹心,出入臥內”,並想任命他為宰相,對此,長孫皇后堅決反對。長孫皇后認為西漢高祖呂后、宣帝霍皇后外戚的專權和覆亡,都是應該汲取的切骨教訓。臨終前,長孫皇后對這件事依然惦念於心,對太宗請求說:“我的本宗之所以騰達,原因是有幸成了皇帝的姻親,他們既然並不是因為德性被推舉出來的,所以就容易出現危機,為了使他們的子孫永保平安,一定不要讓他們擔當權要之職,只以外戚的身份得到奉養就足夠了。”或許受到長孫皇后對外戚當政戒懼思想的影響,她的家人也都能夠謹慎行事。

后妃政治學,盤點古代“第一夫人”政治修養

相比之下,楊貴妃則缺乏約束外家的智慧,這不但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而且她自己也死於非命。從史書上看,楊貴妃對政治並不感興趣,參政也少之又少,但她的堂兄楊國忠不但官至宰相,且兼領四十餘使。不僅如此,她的兄姊們還都奢靡無度,如《明皇雜錄》記載:“上將幸華清宮,貴妃姊妹競車服,為一犢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所以唐宋時人認為,楊貴妃及其兄楊國忠、姊虢國夫人,都是導致大唐衰敗的罪魁禍首。

母教是古代重要的婦德之一,而嚴格要求子女又是母教的重要內容。司馬光《溫公家範》就強調“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賢后”長孫氏和明太祖馬皇后,都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太子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經常向長孫皇后訴苦,說太子東宮缺少用器,希望奏請一些。長孫皇后不同意她的請求,並教育她說:“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於器物也。”馬皇后則以元世祖忽必烈的察必皇后事蹟,來教育王妃、公主。據史書記載,察必皇后曾到國庫支取絲綢的衣裡、衣面各一件,元世祖知道後,對察必皇后說:“這是國家的東西,不是自己家的,皇后你怎麼可以隨便支取呢?”此後,察必皇后便親自率領後宮紡線織布,並煮舊弓弦為布,取官府不用的羊皮縫為地毯。馬皇后聽了察必皇后的事蹟,也命人取來生絲帛織成臥具,賜給孤寡老人,剩下的材料則做成衣裳,賜給王妃、公主,讓她們知道女工的艱難。

另外,歷史上的“賢后”多崇尚節儉。漢明帝馬皇后生性節儉,她經常穿的是沒有花色的白練之衣。再有,唐太宗長孫皇后在生前,衣裝、用具僅夠用即可。臨終前,則非常誠懇地辭去了度人入道、以求福報的鋪張作法,並請太宗在她死後一定薄葬。明太祖馬皇后來自下層,平時穿的是粗絲織成、洗過多次的衣服,雖然已經有些破損,但仍然捨不得換掉。在她臨終前,群臣請以祈禱祭祀、尋找良醫的辦法來挽救她的生命,都被她拒絕了。而楊貴妃雖然並未過多幹政,但她的驕奢生活,也是使她被稱為“女禍”的重要原因。據記載,宮中侍奉楊貴妃的繡工多達七百人。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就動用大量人力,為她從南方運送荔枝。對於楊貴妃這樣的生活,一些宋朝學者將它歸於唐玄宗對家人、國政的管理不力。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政治範疇下的“內人”問題,給予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看到,作為皇帝或官員的“夫人”,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當好丈夫的賢內助,雖然並不要求自己不涉政,但絕不能幹政;而作為皇帝和官員,則應對“夫人”有所約束,明白“干政”與“涉政”的界限,時刻警覺因裙帶關係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或作用。不僅如此,后妃、臣妻還應對自己和子女嚴格要求,這樣,大者可使國家規避衰亡的危險,小者也可使夫君免於背上治家無方的惡名,還可使子女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