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在物資奇缺的抗戰年代是否合理?

a398181531


分兩個部分回答這個問題:先說八路軍步槍和彈藥奇缺,再說下手榴彈對於八路軍的重要性。

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器奇缺,尤其是步槍和彈藥。

1937年,八路軍出師抗戰,四萬多戰士才一萬多條槍,每條槍平均30發子彈。而此時,日軍的裝備就很讓我軍羨慕,日軍一個步兵有三個彈藥盒:前面兩個彈藥盒各裝30發子彈,後面一個彈藥盒裝彈60發。到1940年,八路軍人數擴張到40萬人,步槍九萬條槍,子彈均數更少,每槍只有20發子彈。

而其實,每次士兵打仗的時候,只給五發子彈。戰士們打完三發,就不敢打了。也是因此,敵人稱呼八路軍為“三槍八路”。當然,也有打富裕戰的時候,那就是“平型關戰役”。這是八路軍出師以後的第一場戰鬥,總部給每個士兵批了100發子彈!可見,那場戰鬥是下了血本了。

步槍和子彈很難補充。

蔣介石是不會給那麼多武器的,到1940年,蔣介石基本停止供應彈藥了。八路軍只能靠繳獲和自己兵工廠製造。隨著和八路軍作戰經驗增加,日偽軍也變得很聰明,每次打完仗以後,都會破壞武器彈藥,不會給八路軍留下多少武器彈藥。也是因此,八路軍喜歡打小股伏擊戰,以最少彈藥消耗,在短時間內消滅敵人。只有這樣,才能繳獲最多的彈藥物資。(不過,八路軍與日軍作戰總體上,繳獲彈藥少於消耗彈藥。也就是說,虧本的。)


彈藥打完了,步槍就成了廢鐵。不能靠繳獲,就要自己製造。1938年,八路軍就要求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自制炸藥、步槍、手榴彈等武器。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成立軍工部時,我軍已經組建了兵工廠七座:4個步槍製造所和3個彈藥廠。

先說步槍生產規模:軍工部所直轄的兵工廠,在1940年共生產步槍3360支;1941年由於日軍掃蕩,共生產步槍1736支;到1943年,減少為400支。抗戰前五年,總共生產了1萬支步槍。

此時,雖然八路軍的很多兵工廠可以達到年產20萬發子彈的規模,80%是撿彈殼重裝。質量肯定不如新子彈。但是,這依然不能滿足戰鬥需要。要知道,抗戰八年,八路軍總共消耗子彈2000萬-5000萬發!

步槍和子彈數量,不能滿足士兵需要。所以,必須大量製造手榴彈。

簡單粗暴的說,當時的八路軍,在一個戰鬥班就三把槍的時候,其他士兵都是拿著大刀片子,紅纓槍。腰裡再別上兩顆手榴彈,就能上戰場了。

手榴彈有多重要,我們通過數據對比就能發現。

抗戰八年,八路軍和新四軍設立了數十個的兵工廠,彈總共生產子彈780萬發,手榴彈450萬個,其他武器裝備數量,遠低於這兩種!

以軍工部所直轄的兵工廠為例,1940年,生產子彈12萬餘顆的時候,手榴彈是7.4萬顆!
以晉察冀邊區為例,截止1942年2月,共生產步槍1056支,手槍186支,手榴彈308157顆,步槍彈594997顆。
以120師的所有兵工廠為例,1941年,只生產了10挺輕機槍,292支步槍。但是,這年生產手榴彈31483顆!

就衝著手榴彈位居第二的生產數量,就能明白,手榴彈對於八路軍的重要性。雖然,手榴彈在抗戰初期的質量確實不咋地,規格大小不統一,材質和裝藥也是五花八門。就如同李雲龍說的,一炸兩半。但是,步槍不夠,只能手榴彈湊數啊。不過,到1944年後,八路軍兵工廠都掌握了硝化甘油的製備技術,又研究出硝化棉,手榴彈威力提升好幾個檔次。

手榴彈方便使用,只要經過簡單培訓,士兵就能熟練掌握手榴彈使用技巧。而且,手榴彈又能自己製造,用起來不心疼。所以,八路軍戰士每人都會配備2-4枚手榴彈。

最後,八路軍用手榴彈重傷日軍,是有戰例的。

1942年,日軍發動五一大掃蕩。隸屬於冀中軍區7分區22團的戰士李三子,在守衛無極縣趙戶村南街口的戰鬥中,一人就扔出我軍自制的手榴彈180餘顆,炸死炸傷日偽軍數十人。

劇中,李雲龍死皮賴臉的找後勤部要了20箱手榴彈,答應用日本軍刀作為回禮。這也是符合當時兵工廠實際生產能力的。李雲龍集中全團手榴彈,湊齊3600顆,肯定是沒問題的。所以,這個劇情是合理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謝謝,《亮劍》這部小說,10年前看那叫一個揚眉吐氣,10年後再看,是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抗日神劇的鼻祖。總的來說,儘管李幼斌老師演繹的李團長形象深入人心,“亮劍”精神也成為了社會正能量,但是《亮劍》這部小說在價值觀內核與軍事細節描寫上問題是很多的。

單單從《亮劍》小說開篇獨立團全殲鬼子“山崎大隊”的戰鬥來說,其戰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彭德懷率領八路軍115師、129師的3旅又2團打的黃崖洞地區關家堖攻堅戰。該攻堅戰從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僅未能全殲日軍岡崎大隊約500人,反而給我軍造成了約2000人的重大傷亡,相比之下日軍傷亡僅僅300餘人(不同記載數據不同,一般認為日軍被打死約100人,受傷200多人)。此戰暴露出我軍戰術能力較低、協同意識較弱、武器裝備低劣、攻堅能力極差的問題,從那以後,我軍又組織過數次攻堅作戰,但是敗多勝少,一般日軍依託村莊或有利地形展開防禦後我軍立刻遭遇攻擊困難,只能撤出戰鬥。華北、山東八路軍通過持續不斷地的繳獲與整訓,具備強大的攻堅戰能力乃至運動戰能力,已經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於3600顆手榴彈全殲把鬼子打蒙這種細節,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構築水平了。關家堖戰後八路軍首長上去查看鬼子構築的野戰工事,對鬼子的多層塹壕防禦體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與火力點上使用頂蓋或就便器材加以偽裝遮蔽等野戰築城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亮劍》作者大約認為所謂防禦工事就是幾條光禿禿的壕溝,殊不知這種工事早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就被淘汰了。


軍武次位面


應該是合理的,首先我們從實際的戰史來看:

即1940年8月由八路軍發起的“百團大戰”,此役八路軍共投入了105個團,共消耗子彈70萬發、手榴彈12.6萬發。平均八路軍每個團消耗了約1200梅手榴彈,而大部分的戰鬥屬於交通破襲戰,其激烈程度遠不如《亮劍》中獨立團對堅固設防的日軍主力的攻堅戰。


由於八路軍的遊擊作戰,根據地經常遭到日軍的進攻和破壞,部隊的駐地經常轉換,而且並不能保證時刻與後方保持聯繫,所以不可能像正規部隊那樣固定的提供武器彈藥補給,所以一般八路軍的各團都會儲備一定的物資彈藥,以保持一定時間內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抗包圍能力。而獨立團的此次攻堅戰很明顯是把自己全部的家當都拿出來了,平均到作戰部隊人均不到4個,其實也不算多的。一般作戰每名士兵都配備1到2枚的手榴彈,特殊的攻堅戰給士兵多配發1至2枚手榴彈也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吧。


我覺得還是合理的,一個八路軍的主力團怎麼也能湊齊這三千多枚手榴彈的。


小小狼王


我想看過亮劍的人對這3600顆手榴彈都會記憶猶新,當時山崎大隊據險死守在一個山頭,並且構築了環形的坑道工事。在八路軍部隊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李雲龍所部臨危受命,兵出奇招,先通過土工作業的方式推進到了手榴彈有效投擲距離之內,然後集合了3600顆邊區造手榴彈將日軍炸了個人仰馬翻,最後一舉將山崎大隊團滅!可謂是大快人心!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情節有抗日神劇的嫌疑,認為在當時的抗日時期,八路軍物資奇缺,人手一隻步槍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在一個獨立團集合如此多的手榴彈進行狂轟濫炸。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家對當時敵後根據地的軍工生產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應該會打消這樣的疑問,因為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實現的可能性的。

木柄手榴彈構造簡單,生產加工難度低,小作坊即可生產

抗戰時八路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是根據德國24式手榴彈仿造而來,通過縮短長度和減少彈體重量來適應中國人的體型,這種手榴彈構造簡單,殺傷力也不錯,很適合沒有重武器的中國軍隊使用,因此在抗戰中被中國軍隊廣泛推廣。

正因為這種手榴彈的構造簡單,只需要採取土法鍊鐵和製造黑火藥就可以完全滿足製造要求,因此生產起來比槍支火炮也簡單的多(槍支火炮對鋼材強度要求高,敵後兵工廠一般使用的都是淪陷區的鐵軌鋼,所以產量有限),在邊區很多的手工作坊也能生產,

曾在抗戰時擔任八路軍手榴彈技師的石成玉回憶說,他曾經和妻子、弟弟三個人建立了一個土作坊就能做到日產邊區造手榴彈40多枚。當然這種手榴彈比原版肯定是要山寨很多,李雲龍也說很多時候爆炸只有兩半,這也是當時的簡陋的生產工藝所限制,但是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在當時武器急缺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武器。

邊區造手榴彈在敵後兵工廠產量巨大

大家都知道有名的黃崖洞兵工廠,但是很可惜這個兵工廠主要以生產槍支火炮為主,手榴彈並不是主要產品。根據《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記載,在敵後兵工廠當中,手榴彈產量最大的當屬山東根據地的兵工廠和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以及晉中大官亭修械所。其中的山東魯南根據地兵工廠在1943年手榴彈月產量已經可以達到7,000餘枚, 爆炸率達90%以上,但是這個兵工廠與李雲龍駐地山西河北一帶太遠,所以不能計算在內。

(邊區造手榴彈)

那我們看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和晉中大官亭修械所,根據史料記載: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兵工廠1940年平均月生產武器數量為捷克式馬步槍400枝,

手榴彈10萬枚,迫擊炮彈2,000枚。大官亭修械所主要以修理軍械為主,但是也兼造槍支彈藥,每月可以生產新槍50枝、手榴彈3至5萬顆、迫擊炮彈1500發及刺刀、 大刀各900把。

(八路軍小戰士攜帶9枚邊區造木柄手榴彈)

手工作坊加上兵工廠的產量要一次性供應3600枚並不是難事

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晉察冀和晉中兩個根據地的兵工廠在每個月手榴彈產量加起來就能達到13萬枚

,這兩個兵工廠離獨立團的晉中駐地都非常的近,因此供給3600枚手榴彈並不是太大的難事,在加上當時散佈在各個根據地的無數武器生產小作坊,在抗戰中上演這樣的手榴彈轟炸情節也並不都是虛構!我們從一個小小的手榴彈之中也能看出當時的革命先烈在如此簡陋的裝備下是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換取了抗戰的勝利,這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銘記!

我是扒一扒趣史,歡迎點贊評論,感謝大家的閱讀!


軍史吐槽君


要說李雲龍的獨立團士兵都是有3600支三八大蓋那是吹牛,但是3600顆手榴彈在有一定背景鋪墊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

中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要說起我軍的軍工,還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中國和日本在抗戰中軍事上的差距是極為明顯的,日本有飛機坦克大炮,而中國的軍人根本是在用血肉之軀對抗日本的飛機大炮。

尤其是在重火力方面,先別說防坦克炮,防空炮,大口徑的火炮,就是小口徑的火炮都沒有,縱橫最近又把二戰中的電影擼了一遍,比如《珍珠港》《血戰鋼鋸嶺》《兄弟連》《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外國的戰爭從來沒有引發缺乏彈藥而當成問題,在講述蘇聯二戰中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部片子裡,幾個老孃們就把德軍的飛機打下來了,依靠的當然是高射機槍了。在珍珠港中美國要反擊日本本土,結果讓日本的防空炮好頓打。

然而,同時間段的中國抗日戰爭,馬竟然能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作戰工具,這跟一戰有什麼區別,或者說還不如一戰來得激烈。在1935年的統計時,國軍可以用於野戰的火炮總計456門,而真正能夠使用的估計只有兩百門左右。為什麼我們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因為我們沒有炮。

火炮並非十分高端的技術,中國清朝時期就能製造,早在1905年江南製造局就已經生產出75毫米的山炮,而奉系的張作霖瀋陽兵工廠已經能夠生產10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但是為什麼在抗戰中我們的火炮卻是極度匱乏的?主要原因還是軍閥之間混戰,使大家都急功近利,沒有靜下心來生產軍工的心。

包括蔣介石,當時都是急於購買德式裝備,而不是建設軍工生產線,如果當時老蔣能夠事先在重慶等大後方地區建設幾條軍工生產線(當然後方是軍閥,未必會允許),想必抗戰也不會如此艱難。

八路軍對軍工生產尤為重視

在老蔣看來,可能國軍打不過會有外援,因此,完全不考慮生產的問題,但是八路軍沒有任何補給,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對軍工生產方面尤其重視,1938年時在晉東南就建立了5個流動修械所,到年底的時候每個月可以生產五六十支步槍,1938年八路軍決定建立更大規模的兵工廠,到1940年八路軍已經能夠自主生產八一式步槍,但是畢竟是自主生產的,工具和原料都不行,第一支八一式步槍打了幾槍就折了。

八路軍的軍工生產槍以製造簡單步槍為主,重火力方面就以手榴彈來代替,畢竟火炮那些東西不好造,成本又多,還是手榴彈來得實在。

八路軍建造了很多兵工廠,其中最大的應該就是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據說每個月能生產二十萬顆手榴彈,所以,別的沒有,但是手榴彈還是有的。

彭德懷為什麼要求一定要拿下山崎大隊?

實際上在亮劍中被包圍,後來被李雲龍攻下的這個日本大隊,正是端了黃崖洞兵工廠的那夥鬼子,彭德懷能不生氣嗎?

在歷史上,這場戰鬥就是關家堖戰鬥,是八路軍在抗戰中較為慘痛的戰役,主要原因還是這個日本大隊藉助有利地形和先進火力成功守住了八路軍的攻擊,八路軍要是有幾門重火炮,也不會損失這麼慘重了,所以還是軍工不行。

關於李雲龍獨立團手榴彈這個,在電視劇和原著中都有交代,那就是在李雲龍上戰場之前特意到後勤部那要了20箱手榴彈,並且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李雲龍給他搞一個日本指揮刀。

所以,以八路軍的生產能力是能夠達標的,以小說的劇情鋪墊也是合規的。

在亮劍中李雲龍憑藉挖土坑,到近距離後,用集中起來的手榴彈將日軍火力壓制住了,然後才衝上去,在實際歷史上的關家堖戰鬥中也想到了這一點,但是工兵能力不行,還沒等挖到,日軍援軍已經來了。


史論縱橫


在抗戰時期,由於八路軍的條件不好,只能生產“邊區造”手榴彈,有時候將一顆炮彈分解成十幾顆手榴彈,也有的時候利用其它的火藥製造手榴彈,這種邊區造的質量一般都不是很好,正如李雲龍所說,一炸就成了兩半,但是邊區造手榴彈因為製作更簡單,是當時八路軍的主要火力來源。

當時八路軍在太行山建立了根據地,除了黃崖洞兵工廠外,還有晉察冀、晉中根據地的兵工廠,直到1940年,八路軍的製造工藝有了顯著提高,晉察冀根據地每月生產10萬枚邊區造,晉中一個月生產3萬枚,一個團1000人,一個士兵3—4枚手榴彈,13萬枚能配備40個團,況且這僅僅是月生產量,所以李雲龍的獨立團擁有3000顆手榴彈是綽綽有餘的。

還少了600顆對不對?還有個細節,李雲龍提到了還有20箱手榴彈,李雲龍之前降了職,被調去了做服裝廠廠長,回來時跟後勤部長張萬和要了50箱手榴彈,張萬和不肯啊,讓他用一把佐官刀來換20箱手榴彈,李雲龍答應了,抬起20箱手榴彈就走了。



八路軍兵工廠生產的邊區造有兩種規格,一種是短柄的,50顆一箱;另一種是長柄的,30顆一箱,李雲龍用的都是長柄手榴彈,所以他帶走了600顆手榴彈。

所以李雲龍用3600顆手榴彈轟炸山崎大隊是有可能的。


逸聞軼事


李雲龍獨立團殲滅“山崎大隊”的戰史原型關家堖戰鬥發生在1940年,這個時候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已經在太行山區建立了七個兵工廠,其中四個步槍製造所和三個彈藥廠,所有工作從1938年即已開展,別的武器未必滿足需求,手榴彈還是基本能夠足量供給八路軍主力部隊的。

太行山物產豐富,生鐵和煤炭較為充足,八路軍又邀請了一批旅德和北平的高材生參與手榴彈的研製,使一二九師(晉冀魯豫軍區)的手榴彈生產進入半流水線的水平,在百團大戰發起前,創造了連續數月手榴彈產量接近20萬枚的奇蹟,所以作為主攻部隊,獨立團完全有可能分配到超額的手榴彈。



另外,李雲龍因為蒼雲嶺戰鬥抗命突圍,下放到軍區被服廠擔任廠長,也許大家忘記一個細節,當他接到調任獨立團團長的命令時,從軍區後勤部長張萬和手裡,又額外勒索了20箱“邊區造”手榴彈,這樣的戰術儲備正是關鍵時刻動用的。

張萬和是李雲龍的大別山老鄉,關係較鐵,之前主動多撥發了10箱手榴彈給獨立團,李雲龍仍然不滿意,罵罵咧咧擠兌張部長:“我早聽說後勤部長張萬和不是咱大別山人,是從山西逃荒過去的,以前不信,現在我信啦,真他娘地摳!你要不給,今天老子就不走了,你還得管飯!”



面對這個無賴的老鄉,張萬和是一臉的無奈,罵李雲龍是個黑心商人,但是最後,這200箱手榴彈李雲龍還是討了去。

所以算下來,獨立團作為“李家坡”戰鬥的壓軸主攻部隊,每個戰士補足四枚手榴彈是沒有問題的(注意看八路軍戰士的手榴彈袋),那麼,當李雲龍集中全團1000多號人的備彈全部交給張大彪的一營時,3600顆手榴彈是禁得住推敲的。


度度狼gg


可能性很大。“邊區造”手榴彈並不是精密的武器系統。僅僅由彈殼、木柄、裝藥、引信四個部分組成。而且對工藝要求並不高。

簡單的說說製作工藝:

“邊區造”手榴彈最難製作的部分是彈殼,彈殼可以由砂模進行澆鑄。按照當年邊區兵工廠的水準是可以每月製作上千枚手榴彈彈殼的。

其餘的部分都是當年邊區就地取材進行製作。硝石、木炭、硫磺等物資在邊區還是很豐富的,混合的黑色火藥配合鑄造手榴彈殼是可以產生一定的威力。


而手榴彈柄的部分就是就地取材靠木頭製作也不會因為手工作坊導致性能不足。

拉火引信的配方和製作工藝W君也知道,簡單的說就是靠“XX灰泡在XX條內”一個大鍋一晚上可以煮出上萬條拉火引信。

因此一個幾十人的小武器作坊供應給李團長幾千個手榴彈還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只不過,電視劇裡面的手榴彈不是邊區造啊,明顯就是24式手榴彈啊,國軍用的。


軍武數據庫


看了軍迷的回答忍不住想說幾句。

很多軍迷都把手榴彈的數量作為關鍵論據。一個團有幾千顆手榴彈不是什麼問題...。3600顆手榴彈李雲龍還是有這個家底的。不要以為有多少手榴彈就可以一股腦的鬥投出去。我們從戰術上討論一下。

李雲龍部用挖掘交通壕向前掘進,所有交通壕基本都是縱向的即使有少量的橫向聯通壕其寬度也不會恨寬,山崎大隊500多人,其防禦正面至少400——800米且不說防禦縱深。我們把日軍防禦正面最小話400米,請問李雲龍要挖掘幾條接敵壕溝,主攻方向挖五條交通壕局部挖些橫向壕溝,請問能有多大正面。我們再算下,3600顆手榴彈需要多少人在壕溝內展開,至少要一個連,100多人,一百多人的正面至少要300米,每人投彈30餘顆。問題來了,接敵壕溝有這麼大的正面嗎?人數前能把將近一頓的手榴彈投送出去嗎?所以,3600顆手榴彈有點多了,本人認為根本投不出去。

如果是真實戰鬥,李部兩個營一個主攻一個助攻,另有預備隊在其後側,助攻部隊主要是牽制某一點不掘進,而主攻部隊在助攻部隊的掩護下一部進行土工作業,另一部火力牽制掩護其掘進分隊。待挖掘到有效攻擊點後,手榴彈投擲手到位(估計人數不會超過50人),後續分隊隱蔽接敵,也屯於壕溝內。待下達口令後,投擲手投出幾百枚手榴彈投向敵防禦前沿,將前沿某段防禦陣地在幾百枚手榴彈的彈雨下覆蓋,此時距離也就30米左右,因為壕溝內原地投彈不能太遠,30多米的距離,趁敵未有反應的時機,衝擊分隊已到達敵前沿,助攻分隊也發起衝擊,奪取一點,整個前沿陣地土崩瓦解,隨後預備隊發起衝擊向敵縱深發展。

為什麼李雲龍部要土工作業向敵進攻呢?主要是我方炮火覆蓋能力差,甚至沒有炮火覆蓋能力。手榴彈近戰投送主要是起到(炮火)覆蓋的作用,並縮短攻擊距離。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手榴彈集團近距離投送不是主要的進攻手段,再多的手榴彈也不可能將敵防禦陣地摧毀,也不可能將整個山崎大隊消滅。試想,日軍進攻炮火猛烈,比手榴彈威力大多了,也不是炮火就把前沿或縱深陣地就給摧毀了,如果炮火和手榴彈把陣地摧毀,還用步兵衝擊嗎?

總結一下,1,手榴彈近距離投送目的是起衝擊前“炮火”覆蓋的作用。2..掘進後的交通壕不僅僅是投擲手,還有衝擊分隊,待手榴彈集團覆蓋殺傷後,衝擊分隊,幾十米的距離很快就到敵前沿。所以,土工作業的目的是接敵,手榴彈投擲分隊,只是戰術中的一個環節。幾百枚夠了,如果是幾千枚,時間久了,敵縱深炮兵陣地也調整好射擊諸元了,機會也就沒了。

再說個題外話,有的軍迷用關家腦進攻作戰舉例,其實是不正確的。任何戰鬥不可複製。我在軍校的時候去過關家堖戰場實地考察過,看似野戰防禦,但其地形不亞於堅固防禦,我軍在這次作戰中使用兵力近萬餘人,這裡要說的這萬餘人有打援的,有各個方向戰鬥警戒部隊,直接參加關家堖進攻的部隊,3000人左右,按照當時的攻防比例1:6以上,這是正常的攻防比例。有人說我們的戰鬥力不強,不是戰鬥力不強而是火力不強。再有進攻戰鬥有個環節就是衝擊前的炮火準備,我軍當時的炮火準備幾乎少的可憐,所以我們投送的攻擊部隊只能靠兵員數量來彌補。很多噴子不懂軍事,總是說我們那麼多人員還打不過區區幾百人,這樣的人絕對不懂軍事,如果你去關家堖戰場去考察一下,我敢說你能跑上去就不錯了,所以不要臆想戰場,更不要不懂戰術就隨意評價我們的前輩們的戰鬥意志。如果我們當時有強大的國力和武器裝備小日本能進來嗎???


ZHAOFEi1965


圖注:用3600顆手榴彈炸死鬼子,圖片來自網絡

電視劇《亮劍》可是非常好看的抗戰電視劇,電視劇裡刻畫了李雲龍等一系列抗戰軍人的形象,電視劇中許多細節也是經得起推敲的,至少甩出今天熒幕上的抗戰神劇不知道多少條街!

圖注:李幼斌飾演的李雲龍亮啦,圖片來自網絡

在電視劇中有許多戰術戰鬥看的大家津津樂道,其中就包括了大量使用手榴彈進行戰鬥的片段,很多人都質疑當時的八路軍不都是小米加步槍嗎?怎麼可能在戰鬥中裝備使用這麼多的手榴彈,這顯然不合理啊。其實這個事還真是合理,當時八路軍真的就裝備和使用了大量的手榴彈。

圖注:經典的德式M24木柄手榴彈,圖片來自網絡

發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塹壕戰時期的手榴彈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步兵武器,具有足夠的爆破和殺傷威力,同時又便於攜帶,非常適於在進攻戰鬥中使用。手榴彈基本上分為兩種大類:一種是卵形手榴彈,一種是木柄手榴彈,在《亮劍》中八路軍大量使用的就是木柄手榴彈,其基本結構就是彈體、木柄、內部的火藥和引信等。可以看到木柄手榴彈的結構非常簡單,各部分的加工門檻非常低,材料容易獲得,就算是農村的小作坊都能夠大量製造。手榴彈的生產對技術、原料、知識等遠低於其他武器,比如子彈、炮彈、火炮等等。容易生產的手榴彈威力又足夠大,因此其生產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不僅是八路軍,國民黨也非常重視手榴彈的生產。

圖注:八路軍正在澆築手榴彈彈體,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八路軍正在啊製造手榴彈,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八路軍制造的手榴彈,圖片來自網絡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兵工廠生產了大量的手榴彈,當然八路軍的手榴彈在生產標準上達不到國民黨兵工廠生產的水平,特別是彈頭鑄鐵部分,無法產生足夠用於殺傷的破片。儘管如此,八路軍都裝備有數量充足的手榴彈,不要說是像《亮劍》中獨立團這樣的主攻部隊,就連民兵都裝備有大量的手榴彈。能夠充足供應的手榴彈對於後來解放軍步兵戰術也有深遠的影響,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步兵戰鬥中也是非常注重手榴彈的靈活使用。

圖注:八路軍正在訓練手榴彈的投擲,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大量攜帶手榴彈的八路軍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上世紀70年代攜帶手榴彈的解放軍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解放軍正在投擲手榴彈,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要說明一點,儘管抗戰時期物資奇缺,但是八路軍還是保證了基本的軍需供應,要不怎麼能夠與敵人持久作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