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一代京劇大師程長庚先生?

魏青衣


同光十三絕之一,老生“三鼎甲”之首,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隨父親來到北京。他擅長《文昭關》《戰長沙》,很受觀眾的歡迎,嶄露頭角也比較快。後來,他接過了三慶班成為班主。



程長庚是文武昆亂不擋的全能型演員,雖然他的唱腔脫胎於徽調,並且接受了崑曲的演唱特點,但是對於北方梆子劇種的接納也比較深入,他的演唱雖音以徽音為主,但是聲卻尤其雄壯剛強。《梨園舊話》中記載他“亂彈唱乙字調,穿雲裂石,餘音繞樑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 儘管作為清代京劇形成之初的大人物,但是程長庚的做工招式都遵循老徽班的表演方法,一點不敢改其規矩。他是一個很遵守傳統的人,而且用現在的話說在藝術上也有點“直男”。

為什麼這麼說?之前京劇學者翁思再在講述譚鑫培的藝術歷程的時候曾經講過。程長庚雖然對譚鑫培也很有一些賞識和提點,但是卻一直不肯譚鑫培“冒尖兒”,原因就在於,他覺得譚鑫培的嗓音有些尖細,他擔心這種有“靡靡之音”之感的聲音如果佔主流的話會影響京劇老生的穩定和發展。

不管怎樣,程長庚在京劇的基礎奠定促進京劇老生的成熟上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止看戲


一代京劇大師程長庚先生(1811~1880)名椿,字玉山、號榮椿、乳名長庚。祖居安徽懷寧,其父程祥桂是清道光年間,徽班(三慶班)掌門人。

程長庚自幼坐科三慶班初學鬚生,後工文武老生。清道光初年隨父自皖北上進京,始以《一夜白鬚》、《戰長沙》的演出而嶄然成名。後為三慶戲班老生“頭牌”。清同、光年間繼任三慶班主,曾歷任三慶、春臺、四喜三戲班總管主。

程長庚作為皮黃戲(即京劇初期階段)形成與發展,確是一位開山鼻祖和奠基人,他為京劇事業歷盡艱難險阻,費盡心血,絞盡腦汁,他抵制並徹底戰勝了來自家庭、戲班、觀眾、宮廷、社會與論等各方面的阻力、刁難、起鬨、壓制、威逼與岐視,他都堅強地挺了過來,而且闖出了名堂。當時在北京竟形成“吃喝玩樂逛京城,聽戲要聽程長庚”的強大與論,連咸豐皇帝都欽佩地恩賜他五品頂戴花翎,整個京都梨園界推崇他為“精忠廟首”;且廣大觀眾尊稱這位皇帝誥封、梨園內外譽為“三鼎甲”之一的程長庚~為大老闆。

但程長庚為此沒有驕傲自滿,更未有得意忘形,而是注意向秦腔、漢調、崑曲、弋陽腔等兄弟劇種,戲班學習借鑑,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大膽改革,決不墨守陳規舊套,為皮黃戲(即京劇)的初步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石。

在那個舊時代程長庚深知戲曲藝人大都是窮人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他身心力行,主動與文人結合,與秀才盧勝奎合作,積極改編《三國演義》的連臺本戲,作出了很大貢獻。當然,程長庚的成名是根楊玉雄、米喜子兩位恩師的慧眼識才,名師收高徒,精心點撥、琢玉成器及清朝皇族內戚“閔七爺”的藝苑伯樂的發現、器重、提攜與保護,再有就是其親人們的關懷和全身保護的得益之處不可分離。

總知,是程長庚先生他本人高超的藝品和崇高的藝德,感化了梨園同行與班主對他的擁戴與維護。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對戲曲藝術鍥而不捨地熱愛與執著追求。

要問“怎樣看待一代京劇大師程長庚先生”?

應該說京劇藝術喜得今天傳承與發展至如此規模、它的氣勢、造詣、成就,被國內外人士稱之為唯一代表中華民族的大劇種、國粹、瑰寶,程長庚先生為此立下了頭功,其的信條是“戲曲藝術當隨時代前進”。他是京劇藝術的締造者與奠基人,更是京劇史上一塊不朽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