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大山是五峰村的大山,五峰不止五座峰,一座連著一座,峰迴路轉,路轉峰迴。幾排紅牆灰頂的新房,依山傍水,舒展在山坳最寬處,這裡是耀州區照金鎮五峰村移民搬遷安置點。進入春季以來,銅川的書記市長都來這個點上視察調研。因為這裡是全市七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這裡是脫貧攻堅戰中的攻堅戰。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大山的安靜這幾天突然被打破,5月7日,全市的深度貧困村現場推進會要在這裡觀摩,新建成的安置房裝飾一新,再加上週邊有設計的綠化,一個新的農村社區已經顯現。來現場的人,上到市委書記市長下到村支書主任,從村到市每個層面的主官,多少年了很少有會議開到這樣的規格和規模,小山村應該也從來沒有迎來過這麼多客人。安置點新建的小廣場人頭攢動,一排展板講述著村莊的攻堅路程,區上的領導介紹著下一步的發展,帶領著參觀的隊伍進入房間查看屋內情況。對面山腳下一排排白牆灰頂的兔舍,那裡是兔子養殖基地,山坡上是林下養雞,全部是搬遷戶脫貧致富的產業依靠,搬遷戶有分紅也可以就近務工。大山裡的人很淳樸,成群地站在即將入住的新房前。他們原來住在大山的更深處,什麼時候為什麼住進來的已經無從考究,只知道都想著什麼時候能走出去。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女人是不遠處坡下的一戶建檔立卡戶家的女人,也是新房將來的主人之一。女人叫楊順霞,熱情爽朗,清瘦幹練,也許是在大山裡時間長了單純了,問是哪年的人,竟然記不起了。推算了生肖之後算出來是48歲了,孃家就在這山裡,是家裡的老大,還有六個弟弟妹妹,在那個年代,儘管山村裡也有小學,她卻理所當然的不能去上學了,一天校門也沒有進去過。好在丈夫李廣宏上過學,初中沒畢業,還在村裡當過會計。家裡被列為貧困戶,在明白卡上寫的是因學致貧,這在農村很常見,一個孩子上大學,幾乎會花掉一個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更何況是大山裡的家庭。有時候,越是沒有上過學的人越想讓孩子上學,大兒子李亮25歲了,去年剛從榆林學院畢業,應聘到了河北保定,在長城汽車廠工作,是生產一線,因為剛去,工資三千五左右,還要租房子。大兒子情況,女人也說不清,還是打電話從李亮本人處瞭解到的,表示出門工作的壓力不小。也許是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女人一直樂呵呵的,她不知道孩子具體是幹什麼的,今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只知道兒子已經走出去,走出了層巒疊嶂的大山。小兒子李鑫13歲了,在柳林小學上學,離村子騎摩托還有近半個小時的路。柳林是被撤併的一個鄉,三年級之前是女人租房陪讀,之後娃就住校了,山裡的孩子獨立都早。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女人對新房很憧憬,近一百平方的房子,三室 一廳一衛,庭院式佈局,漂亮實用,自己只出了一萬元,房子的事情不用操心了。大兒子大學畢業上班了,小兒子按政策享受著各種補貼,上學住宿吃飯花不了幾個錢。女人現在已經走出了大山,在村口的的公路上承擔著道路保潔工作,一天八個小時,要管近十里公路。見到女人的時候,正是她回家吃飯的休息時間,反光工作服放在坑邊,鍋盔鏌的香氣彌散在院子裡。做保潔一個月是1300元的收入,丈夫被安排了護林員的崗位,每月還有600元的收入,村上有一個育苗公司,在那裡幹活,管一頓飯一天可以掙70元,再加上合作社的分紅、兩畝地的土地流轉以及各種政策性補貼,長短結合,一年的收入算下來,應該可以脫貧了。下來就是大兒子結婚,小兒子上學的事情的,今後因學致貧的事情不會再有了。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石板房是女人家裡的房子,就地取材,牆是山上的黃土打的土坯,頂是河裡的頁岩整片揭下來,有大有小,輔在人字型的屋頂上,結實耐用,日積月累,似乎把土牆都壓實壓低了,有些扭曲變形。關中地區的建築沒有這種蓋法,石板房是陝南或者四川湖北一帶的風格,可能是多少代以前村裡的先人們,因為某種原因從某個地方帶過來的,也應該是很早的移民了。留存的時間長了,石板房不僅是這座大山裡的人的生存智慧,已經成了歷史的講述者,藝術家眼裡的珍品,有關方面已經開始著手保護這些石板房。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石板房在女人家的院子裡,旁邊是女人結婚前婆家給蓋的瓦房,快三十年了,屋頂因為漏雨,鋪了各種顏色看不清來路的彩鋼板,雨水從屋頂流下,打在凸凹的地面,一朵朵泥花綻放。院子也不是嚴格意義的院子,沒有大門,牆是靠在土坯上的幾塊大石板,應該是蓋房時留下的。石板房靜靜地隱在綠樹草叢中,河水潺潺,對面山上不停地傳來散養雞的鳴叫。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大山 女人 石板房——移民辦主任手記五

女人的一隻腳已經跨出了大山,她的兒子們已經把大山當作回憶,石板房還在,也許會改造成一個農家樂,女人的鍋盔可能會成為客人的必點;石板房也許會為大山裡的一個旅遊看點,村民們會給遊客講述過去的故事,藝術的味道可能會沖淡歷史的記憶,那裡的美麗鄉村不只有鄉戀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