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賞」李再新散文:河曲豆腐

「名作欣賞」李再新散文:河曲豆腐

著名作家李國濤先生在《閒話豆腐》一文中寫道:“山西產豆腐有名的是河曲縣,那裡的豆腐好、香味濃郁。第二就是它硬,有勁兒,在河曲,賣豆腐不用稱盤,只用稱鉤。三斤兩斤一塊豆腐,鉤起就稱。你可以想那豆腐有多勁道。”

我是河曲人,可以說是吃著河曲的豆腐長大的。小時候經常看人們做豆腐,而且我也幫大人做過多次豆腐,對河曲的豆腐有充分的發言權。河曲的豆腐確實味道香美,在晉西北一帶是有名的。有民歌為證:“神池的胡麻油五寨的醬,河曲的豆腐味道香”;“燴不爛,炒不斷,燒湯香死個搬船漢!”

河曲的豆腐好,那它是怎樣做成的呢?做豆腐的長者這樣講,“水裡來,湯裡去,一斤豆子十二兩水”(舊制十六兩為一斤);“不摻假,不偷懶,一鍋豆腐過六道關。”過哪“六道關”呢?

一曰:“選料關”。河曲的豆類作物很多,但做豆腐的原料必須是山地裡長大,施農家肥成熟的黃豆、莓豆、黑豆,而且要精選。選出個大、粒飽,無病無蟲咬過的上等優料。我常見人們坐在油燈下,用簸箕、篩子等傢俱,半夜半夜地篩選挑揀,以保豆腐的質量。

二曰:“去皮關”。豆粒選後,在磨漿前必先去皮。去皮的目的是去掉雜皮、雜質。去皮時,將晾曬乾的豆粒鋪在石碾盤上,用畜力或人力拉著碾磙,慢慢碾壓(少量者也在石臼裡春)。我年輕時,就曾多次肩繫繩索,拉著碾磙子為豆粒脫過皮。現在農村現代化了,但做豆腐的料不用電碾電磨脫皮,那樣損失“豆仁”,且做出的豆腐味也不好。

三曰:“磨漿關”。磨漿就是將“豆仁”磨成豆漿。磨漿之前,要用純天然山泉水按“一斤豆子十二兩水”的比例,將幹豆仁浸泡上。帶水作業,豆漿才磨得細膩。磨豆漿的小石磨直徑約二尺,磨眼邊安著木柄。磨下放著大瓷盆,磨與盆之間支著“井”字架。磨漿時,兩人面對面圍盆而坐,手握磨柄推著轉。其中一人用小勺從水盆中舀豆仁,不緊不慢往磨眼裡倒。夜深了,磨漿時間久了,困累了,兩人就對著唱:“一盞油燈炕頭上跳,磨豆腐磨到雞兒叫。磨破手心累彎了腰,生活就像一碗豆腐腦……”

四曰:“過濾關”。過濾,就是用細籮和細籠布做成的過濾袋,將豆漿過濾,留下精漿,濾出豆腐渣。老人們說:“頭號細籮濾三遍,做出的豆腐才嫩又鮮。”

五曰:“點豆腐關”。一鍋豆腐成敗,關鍵是點豆腐這一關。點豆腐技術性很強,須選有豐富經驗的長者才能擔當此任。點豆腐的汁,必須用酸漿,有用石膏或其它。酸漿,顧名思義,就是用前次做豆腐留下的漿水,用瓷罐盛著,用棉被捂在熱炕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