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骨折小心骨質疏鬆 專家:出現這3個典型症狀要警惕!

骨質疏鬆症可發生於不同性別和任何年齡,但多見於絕經後婦女和老年男性

。該病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患病風險增加。隨人類壽命的延長和社會老年化的到來,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人類重要的健康問題。

容易骨折小心骨質疏鬆 專家:出現這3個典型症狀要警惕!

骨質疏鬆分四類 病理原因各不同

骨質疏鬆依據病發原因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又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I型)、老年性骨質疏鬆症(II型)和特發性骨質疏鬆(包括青少年型)3種。

1、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一般發生在婦女絕經後5-10年內,女性絕經後,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骨的吸收遠快於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斷丟失,導致骨質疏鬆;

2、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一般指老人70歲後發生的骨質疏鬆,主要病因是性激素減少、腎功能生理性減退,骨皮質和骨松質都會受到影響;

3、特發性骨質疏鬆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確。

4、繼發性骨質疏鬆症指由任何影響骨代謝的疾病(主要指腎病)或藥物所致的骨質疏鬆症。

容易骨折小心骨質疏鬆 專家:出現這3個典型症狀要警惕!

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骨質疏鬆發病危險

發生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有些是難以避免的,但有很多方面與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有關,這些因素是人為可以掌控的。

固有因素包括人種(白種人和黃種人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高於黑人)、老齡、女性絕經、母系家族史等,這些因素多為先天性的。

非固有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等方面,比如過度減肥、性激素低下、吸菸、過度飲酒、飲過多咖啡、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營養失衡、蛋白質過多或不足、高鈉飲食、鈣和(或)維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攝人少),維生素D缺乏會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增加骨吸收,從而引起和加重骨質疏鬆、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應用影響骨代謝藥物。

引發骨折可致死致殘 謹慎三大典型症狀

許多骨質疏鬆患者早期常無明顯的症狀,往往在骨折發生後經X線或骨密度檢查時才發現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嚴重後果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輕微創傷時或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常見部位是脊柱、髖部、前臂遠端。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導致病殘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發生髖部骨折後的1年內,死於各種併發症者達20%,而存活者中約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質量明顯下降。而且,骨質疏鬆及其骨折的治療和護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費用昂貴,造成沉重的家庭、社會和經濟負擔。

容易骨折小心骨質疏鬆 專家:出現這3個典型症狀要警惕!

疼痛、脊柱變形和發生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典型的臨床表現。

1、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負荷增加時疼痛加重或活動受限,嚴重時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難。

2、脊柱變形:骨質疏鬆嚴重者可有身高縮短和駝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壓縮性骨折會導致胸廓畸形,影響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會改變腹部解剖結構,引起便秘、腹痛、腹脹、食慾減低和過早飽脹感等。

3、脆性骨折: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日常活動而發生的骨折多為脆性骨折。常見部位為胸、腰椎,髖部、橈尺骨遠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發生骨折。發生過一次脆性骨折後,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明顯增加。

骨質疏鬆診斷有量化標準 重在預防

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與骨強度的下降有關,而骨強度是由骨密度及骨質量所決定。骨密度約反映70%的骨強度,若骨密度低同時伴有其他危險因素會增加骨折的危險性。

世界衛生組織有推薦的診斷標準,建議參照這個標準。基於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定:骨密度值低於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程度等於或大於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鬆。符合骨質疏鬆診斷標準同時伴有一處或多處骨折時為嚴重骨質疏鬆。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T值=(測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

容易骨折小心骨質疏鬆 專家:出現這3個典型症狀要警惕!

一旦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生活質量下降,出現各種合併症,可致殘致死。所以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比治療更現實和重要。

1、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品質

飲食上,補充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均衡飲食;注意鍛鍊,適當的戶外活動和日照有助於骨健康的體育鍛煉和康復治療;避免嗜煙、酗酒,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採取防止跌倒的各種措施,減少在黑夜、路滑的條件下走路,注意障礙物或地毯鬆動等情況;加強自身和關節的保護措施(各種關節保護器)等。

2、骨健康基本補充劑

(1)鈣劑:我國營養協會制定成人每日鈣攝入推薦量800mg(元素鈣)時獲得理想骨峰值維護骨骼健康的適宜劑量,如果飲食中鈣供給不足可選用鈣劑補充;絕經後婦女和老年人每日鈣攝入推薦量為1000mg。

不過目前尚無充分的證據表明單純補鈣可替代其他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鈣劑選擇要考慮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維生素D:保證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對骨骼健康、維持肌力、改善身體穩定性、降低骨折風險有益。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建議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等於或高於30ng/mL(75nmol/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

3、抗骨質疏鬆藥物

抗骨質疏鬆的藥物有多種,作用機制也有所不同。或以抑制骨吸收為主;或以促進骨形成為主,也有一些多重作用機制的藥物。臨床上抗骨質疏鬆藥物的療效判斷包括是否能提高骨量和骨質量,最終降低骨折風險。

比如,雙膦酸鹽類,不同雙膦酸鹽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別很大,因此臨床上不同雙膦酸鹽藥物使用的劑量及用法也有所差異;降鈣素,一種鈣調節激素,能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並能減少破骨細胞的數量,從而減少骨量丟失並增加骨量。另外,能明顯緩解骨痛。雌激素類藥物能抑制骨轉換,阻止骨丟失。在各國指南中均被明確列入預防和治療絕經婦女骨質疏鬆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