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幼鴿開家,你是如何減少游棚的?

一、幼鴿的遊棚

1.剛能飛的幼鴿

「經驗」幼鴿開家,你是如何減少遊棚的?


在幼鴿剛滿月出棚時最易遊失,尤其是一窩雛中那羽率先上天飛翔的幼鴿更易遊失。它的體力比智力發育得更快,如果鴿主不注意,讓其隨大群鴿較長時間飛行,很可能被帶遠不歸。避免的辦法適時開家,在不能飛高之前,讓它們自己走出棚,熟悉周圍環境,也可到棚上的進出口旁熟悉環境,待能自己飛上棚頂時,對周圍環境已完全熟悉,就不易迷失了。最好能將幼鴿單獨設棚,單獨放飛。

2.飛過一段時間的幼鴿

家飛過幾天,或已家飛較長一段時間後,還可能遊失一些幼鴿。顯然此時已不是迷失,而是鑽錯了棚,這必有其原因。A.源自遺傳。有些幼鴿就是愛鑽別人棚,但長成之後往往是賽場上的驍將。如西翁系就有這一特點。筆者養的一路優秀血統也有這一特點,它們曾為筆者及其他飼養它們的主人爭得無數榮譽,但這兩年出的幼鴿幾乎遊失得淨光。而有的鴿種在同樣飼養條件下,不遊失一羽。B.極端善飛的幼鴿也易遊失。它們往往離開自家鴿群遠走,與其他鴿長時間飛行。C.體弱有病的幼鴿。這類鴿遊棚往往佔遊棚鴿的較大比例,特別是鴿主不注意強迫它們家飛時,更是如此。應付的辦法:加強管理,瞭解自己鴿種的特點,對於有遊棚遺傳特點的,適時開家後,再適時圈養幾日,或剪、綁兩叄根大條,使其不能遠龜,圈圈放放。對特別善飛的,也可用上述方法。對體弱有病的要及時發現,淘汰或有效治療,避免強迫家飛。平時注意觀察,對那些家飛遲歸的要特別注意。家飛遲歸是遊棚的先兆,不是體弱有病就是感覺白棚不安定。對於前者圈幾天治病或淘汰,後者要圈小籠,拿到離棚較遠處放置一天,放歸,回棚後吃喝,讓它感到還是自家棚最安定,最舒適,增加戀巢欲。

二、性成熟的雌鴿遊棚

春天出幼鴿到當年秋季,性腺成熟,羽毛換新,體力旺盛,春情萌動,又是放飛比賽季節,主人經常動手抓它外出放飛,使它感到不安,如果此時的雌鴿尚無配偶,極易遊失,而這時遊失的鴿中很大比例是優秀種賽鴿,甚至可能是已經獲高位名次的獲獎鴿。春季也是發情無配偶雌鴿遊棚的高發期。應付辦法注意觀察,若有家飛遲歸現象,圈一些日子,最好及時配對。

三、種鴿遊棚

通常情況下,正常家飛的種鴿是不會遊棚的,但有些情況下也會發生遊棚。

1.喂雛期此時種鴿需要較多的食物、微量元素等,若鴿豐照料不周,種鴿很可能出去打野或鑽至別人棚中尋食而被扣、被抓。尤其是散養更甚。

2.下蛋前 雌鴿欲下蛋,但無巢或主人沒發現強迫家飛,此時也很可能鑽別人棚。

3.失偶後 情緒低落,思念配偶,若照顧不周也易飛失。

應付辦法:喂雛期提供充足食水、微量元素等,加強管理,注意觀察避免下蛋前、失偶後強迫家飛,及時提供巢位,重新再配對或圈養。

四、其他可能的遊棚

1,傍晚家飛,有些鴿主實行“二黑”訓練,即天將亮時家飛,傍晚快天黑時強迫家飛,他們的鴿子養成天黑能家飛、歸巢的習慣。如果沒有實行如此訓練的鴿主,在傍晚時將鴿子放出,若與實行“二黑”訓練的鴿群混在一起,幼鴿甚至青年鴿很可能由於天黑而被帶入習慣於天黑家飛的鴿群的棚而被扣。

應付辦法:下午家訓時不要太晚或也實行“二黑”訓練。

2.被人借去還回後的種鴿

朋友借去你棚中活條種鴿,在朋友鴿棚中配對、做窩、育雛,必定已適應了新棚的生活,一旦拿回,它們的老巢往往已被其他鴿所佔,配偶另配它鴿,它們即沒有立足之處,且受佔其巢位鴿的追咬,也沒有了配偶,老巢已成為它的不安之處,此時很可能飛失或飛回借鴿朋友棚中。

應付辦法:關養數日,直至重新配上對、占上巢。最好的辦法是不借,哪怕送小鴿都可。

3.失而復得之鴿

遊棚後又飛回,訓放不歸後又歸來等失而復得的鴿子,往往在新家生活過一段時間,重新回到自家,很可能沒了巢位、配偶,鴿主若不圈養數日,而與其他賽鴿一起強迫家飛,極可能又回新家。

應付辦法:同上。對於放飛途中鑽入別人棚中,後又飛回自家的賽鴿,有兩種極端的可能。A,接受鑽別人棚回不了家的教訓,再放飛時絕不再進別人棚,成為賽場上的佼佼者。B.已經較為熟悉新棚的生活,再放飛時又回到新棚。

4.已開棚養住的引進種鴿

在別人棚中開過家的引入種鴿,在自己棚配對、育雛,且又開家養住,往往在又要下蛋前的追蛋期,巢裡有雛鴿討食,不安寧,極需再建巢房,鴿豐若不及時提供,此時很可能想起老巢而飛歸原棚或飛失。應付方法:及時提供新巢房。

5.雨後天晴幼鴿易失

雨後天晴,鴿子喜飛,飛得高、遠,時間也長,與其他鴿群相會合,幼鴿易飛失。

會遊棚的鴿子不代表不好,很多客觀的條件不可忽略.善待遊棚鴿.我們一定要多給它們機會,不要輕易棄之.很多幼鴿時期的遊棚鴿,如果加以培養是很有可能給主人帶來難以想象的輝煌的,如果遇到自己家裡的某隻幼鴿遊棚或經常飛失,不要盲目的去淘汰,先要根據其自身條件進行分析,看其父母是那隻,屬於什麼血統,血統基本特徵是什麼,如其本身血統或平輩及父母鴿都曾出現遊棚現象,此為遺傳基因,切勿輕易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