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大學生腎臟壞死!她的這個壞習慣爲所有人敲響警鐘!

24歲大學生腎臟壞死!她的這個壞習慣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分享一個病例,24歲女大學生腎臟壞死。而釀成這起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有的“壞習慣”。

週末值班時接到急診科的電話,急診醫生的病歷彙報噼裡啪啦迎面而來:24歲,年輕女性,外地遊玩後發現腿腳水腫,就診當地醫院,但化驗結果大大出乎意料,血肌酐超過1000+umol/L,血紅蛋白73g/L,尿檢:蛋白3+隱血3+。

我聽完後略帶一絲緊張,立即趕到急診。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小姑娘。大概問了問既往情況:她剛剛大學畢業,既往體健,體檢也未發現異常。

我建議在急診完善腎臟超聲後收入院再進一步診治,而當時的我已經腦補了無數場景。感染性疾病?急進性腎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連激素、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等等藥物、非藥物和預後都統統過了一遍。

等了片刻,急診醫生過來電話,雙腎超聲提示雙腎略小、慢性病變、結構紊亂、血流減少。頓時,我心中有一股不祥的預感:不是尿毒症了吧?但轉念又一想,不是曾體檢過嗎?有問題應該早發現了吧?帶著疑惑,我又趕緊通知了急診醫生:病房正式床剛收滿,走廊裡加一張吧,抓緊收上來。

大概晚飯前的時間,小姑娘的住院手續辦好進入了病房,一線醫生問診完了過來跟我說:“這麼年輕,是個急性腎損傷吧?”我嘴上說:可能吧,再等等檢查結果。心裡卻暗暗想著:估計懸呀!很可能是慢性尿毒症,而一旦確診為此病,接下來透析、腎移植等等一系列的治療將會改變她的生命軌跡。

第二天,化驗的結果出來了,尿毒症!腎功能血肌酐高的一塌糊塗,甲狀旁腺激素358pg/ml。我依舊還不死心,又親自帶她去做了個超聲,親眼看到的腎臟結構結果甚至比我聽到的、比我預想的還要差。

回病房後,小姑娘找到了去年10月份體檢的報告給我看,而當時的體檢報告上明確寫著:血肌酐126umol/L,尿檢 蛋白3+隱血1+,建議腎臟科就診。我立即追問:“知道當時體檢腎臟有問題嗎?去沒去專科就診?”她說:“我當時有感冒和吃藥,所以覺得體驗指標異常應該問題不大的。”

問到這裡,大概情況我已基本瞭解,也許就是那一句輕輕鬆鬆的“問題不大”,就使一個如此年輕的小姑娘錯過了一生中最寶貴的時間。每個人都會覺得生命中有無數寶貴的時間,但我相信對於這個小姑娘而言,這一決定了未來軌跡的寶貴時刻,她永遠也無法忘記了,這一時刻過後僅僅半年的時間便已進入到了尿毒症。

如果小姑娘當時體驗發現問題後,能夠嚴格按照體驗報告提示,找腎臟專科醫生就診的話,及時介入治療,明確腎臟疾病原因,至少那個時候腎功能還剛剛偏高,還可能會有很大的機會穩定病情,緩解病情;至少不會像這樣半年就進入尿毒症,也許會有5年、10年、20年,也許會有更長的時間 。

從小姑娘當時的體檢報告看,如果僅僅是尿檢異常:蛋白3+ 隱血1+,也許還可以用感冒發燒解釋一下,但面對同時伴有的血肌酐(126umol/L)偏高,則是無法簡單用上面的理由來忽視這些檢查結果的異常。針對這些異常化驗結果,起碼再次複查一定是必須的。如果確定有腎臟疾病的存在,還需要及時進行腎穿刺活檢來明確診斷協助治療。而這個時間也許只有那麼短暫的一段,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也就錯過了可能是最後的一個治療時機!

腎臟病很多情況下是一個沉默的疾病。最早期表現可能就是尿檢異常(包括蛋白尿、血尿),以及腎功能血肌酐的不顯著升高。這絕不是感冒發燒、吃藥引起的那麼簡單,如果腎病持續進展,一旦達到嚴重的階段則往往無法逆轉需要透析或者腎移植了。

小姑娘住院第三天時,父母都來了。母親哭紅了眼圈,我儘量讓自己平靜下來介紹腎臟替代治療的選擇:腹透、血透、腎移植,但孩子還年輕,殘腎及尿量好,首選腹透,也可以繼續工作。小姑娘和父母商量後選擇了腹透治療。緊接著,糾正貧血、糾正高鉀血癥及代謝性酸中毒、利尿減輕水腫、緩瀉清腸、術前清潔,術前安排逐步展開......

作為尿毒症患者來講,不管是透析,還是腎移植,對於以後的生活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年輕的女性,像以後的成家立業、生孩子等等,對於生活質量的影響真的很大。對這位小姑娘而言,以後都要定期到醫院檢查,不停地用藥,不停地透析。即使選擇腎移植,對生活質量會好些,但是仍然有其他副作用、移植腎臟功能喪失等一系列的挑戰。

通過這個病例,我想告訴所有人:如果你在體驗中發現異常,一定要嚴格按照體驗報告的提示找專科醫生就診,千萬不要有“想當然”這個壞習慣!而反觀小姑娘在體檢發現異常後之所以能夠半年就演變成尿毒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體驗報告提示不重視。

請牢記這慘痛教訓:疾病早期發現後,一定要重視,選擇正確的就醫方式,及時介入規範治療,避免貽誤病情悔恨終身。(說明:本文三甲傳真7月首發,再次方發佈時,情節略有刪改,目的只有一個,希望人人對腎臟病和就醫方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