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鐵時代」 將助益提升香港地位

【僑報9月25日社論】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全球各地舉行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連接起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文化紐帶。這一天,中華兒女仰望同一輪明月。今年的中秋,對很多香港人而言,更是難忘,因為他們可以乘坐高速列車,“飛速”與親友團聚。

中秋節前一天,耗時8年建造、造價850億港元(約合130億美元)的廣深港香港高鐵段週日(9月23日)全線通車,標誌著香港交通運輸踏入“高鐵時代”。儘管這條鐵路線香港段全長僅26公里,但它直接連通了內地2.5萬公里長的高鐵線路網,香港和內地輿論大都稱之為重大突破,其經濟效應不言而喻,令香港接通國家三大經濟圈,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它將帶來經濟收益。社會效益同樣重要,這條總長140公里的高鐵進一步提高香港輻射至內地的能力,無論營商、旅遊、探親、學術文化和體育交流,都會更加活躍。

进入“高铁时代” 将助益提升香港地位

林鄭月娥當日參觀的是到港的第三列高鐵列車。(圖片來源:香港鳳凰網)

大而言之,廣深港高鐵可通達北京、上海、福州、廈門等城市,到達內地40多個車站,大大拉近香港與內地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其中,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至深圳福田站的列車最短運行時間14分鐘,至廣州南站的列車最短運行時間47分鐘,廣深港“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廣州人可以起床後,可以到香港喝早茶,反之亦然。

粵港兩地的軌道交通,始於1911年通車的九廣鐵路。如今粵港往來更加頻繁,軌道交通仍然依靠這條百年鐵路,顯然滯後於時代。在九廣鐵路通車107年後的今天,香港步入高鐵新時代,對香港、對內地,乃至對全球而言,也是一件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對香港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自身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香港進入“高鐵時代”,香港的地位是提升了還是降低了?可以預判的是,高鐵開通後,更深融入中國發展。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與全世界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繫,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著佈局全球的優勢,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窗口,香港作為中國南大門的戰略性地位將得到進一步凸顯。那種香港被邊緣化的擔憂是大可不必了。

同時,在與內地的關係上,內地經濟增長向來被譽為“高速列車”,高鐵等基建在這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香港基建絕不能自外於這“高速列車”。

小而言之,香港人的出行歷史從此改寫。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是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此前往返於深圳、香港兩地,車程要一個多小時,排隊過關也是頗費周折。如今高鐵連接起內地與香港,可使廣大香港普通市民更方便往返內地探親、旅遊、學習、生活、工作、創業或從事商務活動。

同時,香港內地人員間的頻密往來交流,也有助消解兩地的分界、隔閡和偏見,加強發揮與內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功能。可以說,高鐵香港段與內地高鐵網的成功連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血脈貫通,帶來的必然是更大的民生福祉,內地與香港的心靈距離必將在高鐵的奔馳中不斷拉近。

香港、內地的主流輿論均認為,高鐵對香港的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然而也有異見聲音傳出,部分泛民力量以西九龍站出現“一地兩檢”為由,宣稱香港的獨立司法遭到破壞,“一國兩制”被侵蝕,對開通高鐵持抵制態度。

“一地兩檢”,是指西九龍車站分別設有“內地口岸區”和“香港口岸區”,並採用“同層兩檢”模式。泛民認為按照《香港基本法》,除國防等特殊領域外,中國內地法律不允許在香港實施。實際上,在開通之前,立法機構已經通過了相關法規,通過本地立法解決了合法性問題,而不是由行政手段落實的。相信港人可以感受到這份便利,會慢慢適應和習慣。

當然,一條高鐵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有可能產生新的問題。毋庸諱言,在過去一段時間,香港與內地遊客之間出現過摩擦事件,這裡既有文化隔閡與衝突的問題,也有部分內地旅客素質問題。在進入“高鐵時代”後,面對龐大的內地旅遊客群,將如何面對更多客流,旅遊的接待能力如何提升?如何避免內地人與港人矛盾摩擦,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問題和矛盾只能在交流中解決。(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