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警惕!預測今年9月份可能會爆發的水產疾病!

馬上步入9月份,迎來了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全國進入了夏秋轉換的季節,諺語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裡熱”,晝夜溫差大是這一時期的特點。養殖池塘經過6月、7月、8月三個月的水生動物生長旺季後,累積了大量的殘餌、糞便等,經過不斷髮酵,不僅消耗水中含氧量,還造成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指標升高。池塘水體在溫差較大的情況下,會出現上下對流,造成池底的有害元素擴散到全部水體,易導致水生動物多種疾病的發生。9月份,要重點關注以下水生動物疾病。

前方警惕!預測今年9月份可能會爆發的水產疾病!

一、病情預測

(一)魚類可能發生的疾病

1.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症:可感染多數淡水魚類,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點,特別是水溫持續在28℃以上、高溫季節後水溫仍保持在25℃以上時發病率高,該病可通過病魚、病菌汙染餌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徑傳播,鳥類捕食病魚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養殖池間傳播,全國各淡水養魚地區均需重點防控。

2.錦鯉皰疹病毒病: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病毒傳播迅速,可感染各齡的鯉與錦鯉,造成的死亡率較高,發病適宜水溫23℃~28℃(低於18℃、高於30℃不會引起死亡),主要通過水平傳播。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3.鯉浮腫病: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發病水溫為7℃~28℃,具有發病急,死亡率高等特點。病魚的臨床症狀為昏睡、凹眼、爛鰓、皮膚潰爛等,與錦鯉皰疹病毒病症狀相似。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4.細菌性腸炎病:是草魚、青魚的高發病,從魚種至成魚都可發病,鯉、鱅也有少量發生該病。水溫在18℃以上病情開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等併發,造成的死亡率較高。各草魚、青魚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5.車輪蟲病:是由大量、多種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皮膚或鰓部引發的疾病,主要有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等,是我國養魚生產中比較流行和危害較大的一種寄生蟲病,全國各地的養魚區均有發生,在連續陰雨天氣要尤為關注該病的暴發。

6.錨頭鰠病:對各齡淡水魚類都可造成危害,尤以對種魚危害最大,水溫在12℃~33℃期間錨頭鰠大量繁殖,並引發疾病,全國各地均可流行,其中以廣東、廣西和福建較為嚴重。

(二)蝦類可能發生的疾病

1.白斑綜合徵:一般水溫在18℃~30℃時易暴發,主要危害對象為凡納濱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等,沿海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另外湖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蝦主養區也需要加強對該病的防控。

2.桃拉綜合徵:俗稱紅尾病,主要危害凡納濱對蝦,發生在蝦的蛻皮期,病蝦不吃食或少量吃食,發病對蝦尾扇發紅,甲殼下皮膚出現點狀壞死。通常在氣溫劇變1天~2天,特別是水溫升至28℃以後易發病。全國各凡納濱對蝦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三)蟹類可能發生的疾病

河蟹腸炎病:是河蟹養殖中的常見多發病,尤其在梅雨或高溫季節更易發病。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質惡化,底質敗壞,投餵的餌料不新鮮等造成。各河蟹養殖地區均需注意防控該病的發生。

(四)其它類可能發生的疾病

1.鱉腸型出血病:又稱出血性腸道壞死症,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引發的疾病,在我國大部分養鱉區普遍流行,具有傳染快、來勢猛、死亡率高、危害嚴重等特點。發病的適宜水溫為25℃~30℃,我國南方鱉養殖區更要密切關注。

2.鱉腮腺炎病:發病早期,少數鱉背甲上有白斑症狀出現,容易被忽視或誤診,患病鱉有頸部腫大,全身浮腫,臟器出血等症狀。鱉鰓腺炎病是一種傳染快、死亡率高的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稚、幼鱉生長期。流行季節為6月~9月份。水溫在25℃~30℃之間發病最為嚴重。各養殖區要嚴加防控。

此外,一般養殖的淡水魚類還需注意防控爛鰓病、赤皮病、細菌性腸炎病和指環蟲病等。羅非魚需注意防控鏈球菌病和羅湖病毒病。斑點叉尾鮰重點防控鮰類腸敗血症。大黃魚需重點防控刺激隱核蟲病。蝦類還需注意防控腸炎病和弧菌病等。

二、防控措施

(一)適時調節好水質

可進行換水、加註新水,保持池塘水質良好,溶氧充足。適當使用微生物製劑、水質改良劑等方法調節水質。在我國南方養殖池塘的表層水溫仍可達到較高的溫度,過高的水溫不利於多數養殖品種的生長,需適當加高池塘水位,既可使水溫適宜水生動物的生長,也可保持水質的相對穩定。

(二)加強對投餵飼料的管理

要保證投餵的飼料新鮮,不變質。在確定好日投餌量後,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魚類吃食等情況合理安排投餵量,儘量減少殘餌產生,魚病治療期間適當控制投餌量。

(三)科學使用增氧機

通常每天凌晨開啟增氧機一段時間,中午再開啟2小時~3小時的增氧機,促進水體上下交換,通過增氧機的攪動,使上層溶氧高的水體到達底層,保證整個池塘上下層溶氧的平衡。經常開啟增氧機也可打破水體的溫度分層現象,使養殖品種處於適溫範圍內。

(四)適當補充營養

高溫期是水生動物病害的高發期,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多維、三黃粉、免疫多糖等,以增強水生動物體質,提高抗病力。

END

來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中國水產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