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寶藏|明長城尋根至臨海 「江南八達嶺」因何倖存至今

2018-09-25 06: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朱婧 攝影 阮西內

在臨海,巍巍古城牆跨越16個世紀,盤桓在北固山上,俯瞰靈江,宏偉壯觀。

這裡,留下了千年的城防歷史,也見證了萬眾一心的抗洪之路,保留的重要歷史信息成為中華大地的瑰寶。

本期《浙江寶藏》,我們走近台州府城牆,凝視著歷史遺存,感受古城牆背後耐人尋味的豪情與壯舉。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兼具軍事防禦和城市防洪功能

迭經歷代修葺不斷

提起城牆與長城,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出居庸關八達嶺的宏偉景觀?亦或是襄陽古城牆的巍巍氣勢?

其實,雄關並非北方獨有。千百年來,先民在要塞等重地建立了數不清的城防設施,以堅固的城牆保境安民,抵禦入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雄偉的城防結構與城內的歷史內涵形成了中華大地上獨特的古城文化。

然,滄海桑田,許多古城牆今已消失殆盡,遺存甚少,台州府城牆便是其一。它是台州府治設於臨海的重要實物例證,也是浙江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府城城牆。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關於台州府城的始築年代,史書與方誌等文獻資料均無明確記載。但自唐代至清代,臨海一直是台州的州、路、府所在地,地位十分重要。而臨海的地名由來也十分古老。據《晉書·地理志》,早在三國孫吳時期,已設臨海郡,統八縣,其中便有臨海縣。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台州府城牆隨地形呈東北——西南走向,周長6286.63米,牆高7米,現有4座城門及甕城、8座馬面。城牆總體呈後沿北固山、前際靈江的格局。自攬勝門東起,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穿過陡峭的山岩直抵靈江東岸,再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北部最為險峻。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自晉代開建以來,台州府城牆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歷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修築增擴,保存至今。

唐代詩人許渾曾在臺州泛舟登岸,並寫下《陪鄭史君泛舟晚歸》一詩。“南郭望歸處,郡樓高捲簾”一句中的“南郭”指的就是台州府城西南瀕臨江岸的城郭。古城牆在當時的規模可見一斑。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對於台州府城牆的修建歷史,臨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盧如平這樣歸納:“台州府城牆肇始於晉,擴建於唐,定型於宋,倖存於元,完善於明清。”

地理形勢的險峻與雄奇讓臨海的軍事地理價值十分優越,也讓我國人文地理學開山——明臨海人王士性留下這樣一段文字:“(兩浙)十一郡城池,唯吾臺最據險,西、南二面臨大江。西北巉巖插天,雖鳥道亦無,止東南面平夷,又有大湖深濠,故不易攻。”

從民國《台州府志·大事記》的記載來看,自唐武德四年(621),州城建造以來直至清代的冷兵器時代,圍繞台州城一共發生過15次軍事戰爭,大多以攻方失敗而告終。

台州府城牆的軍事防禦功能毋庸置疑,但它更重要的是城市防洪功能。盧如平表示,正因為這些功能要求上的差異,古城牆演繹出了獨特的構造手法,比如馬面的形制、城門門臺的“天窗“、捍城與護城的加築等。此外,台州府城牆還是現存最古老的磚石全面包砌城牆。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台州府城位於靈江入海近處,當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便時常發生水患。歷史上記述明確的大水災就有多次,如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六月,“大水冒城郭,漂室廬,死者以數萬。”清康熙七年(1668)四月,“颶風驟雨,山崩城壞。”

由於洪災頻發,古城牆在不斷修築的過程中,用獨特的構造手法來適應防洪功能。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馬面建築,即突出於城牆牆體的檯面部分,在建造之初,為的是擴大防守幅度,以強化軍事防禦為目的。在長期的實踐中,台州地方行政長官將馬面迎水一側砌築成弧形或斜形,大大地緩解了江水的衝擊力,提升馬面自身的安全係數。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記者在靖越、興善、鎮寧、朝天四個城門看到,門臺的中間都有一個長方形空洞。這種與眾不同的“天窗”設計也引發了眾人對其功能的猜想。有人認為,開設這樣的“天窗”或許是加強軍事防禦,一旦入侵者攻入甕城,直逼主城門,防守者可投石擊中敵人。而原臨海市博物館館長徐三見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想以‘天窗’達到甕中捉鱉的效果,恐怕無法成立。‘天窗’開在城門內側,這樣向下投石,很容易傷到自己人,或許它還是和防洪有關。如遇水災,也許可以從‘天窗’扔下沙袋用以抗洪。”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在我國眾多古城牆中,絕大多數城牆都沒有捍城和護城。記者在臨海看到,台州府城牆沿江段距離靈江最近的為朝天門,牆體距水岸僅34米,甕城距水岸14米。在臺風季與雨季,城牆無疑成了直面洪水的“防洪堤”。捍城和護城的加築以及特殊的露齦造技術能夠大大增強抗洪能力,這也是當地人民在抵禦自然災害中實踐的智慧結晶。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歷經多次毀城危機終倖存

眾多歷史信息得以保留

“在浙江境內,幾乎所有古城都受到過三次毀城的厄運。”盧如平告訴記者,“一次是地方性的,兩次是全國性的。”

第一次在北宋初期。

五代時期,台州屬於錢氏的吳越國所有。北宋開寶八年(975),南唐被滅,當時除吳越國外,北宋已經平定所有其他勢力。形勢所迫,錢氏不得不遣使稱臣。為了徹底消除宋太宗的顧慮,吳越國王錢俶下令將吳越國境內的城池統統拆毀。民國《臨海縣誌》卷二記述:“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版圖,墮其城示不設備,所存惟繚城。”這次毀城之舉,其毀壞程度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台州府城牆的牆體部分還是保留下來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第二次在元朝初年。

元滅宋之後,蒙古統治者擔心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下令拆毀全國地方上所有的城郭。不過,這次舉國毀城運動,惟台州府城牆例外。據元周潤祖的《重修捍城江岸記》雲:“皇元大一統,盡墮天下城郭,以示無外。獨臺城不墮,備水患也”。恰恰是台州府城牆的防洪功能,保住了古城的完整性。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第三次則因冷兵器時代的消失,古城的軍事功能日益弱化,導致城牆難以保存。時至今日,古城牆依然兼具著極為重要的防洪功能,在逃過一個個歷史危機的過程中,受到民眾的細心呵護,並依然發揮著防洪功能。

經此,古城牆的相關歷史信息保留了下來,至今台州府城牆上還保存著不少銘文磚,靖越門、興善門、望江門三處數量最多。

台州府城牆從北宋慶曆五年(1045)開始磚石包砌,後屢經修繕,民國三年(1914)最後一次大修。因此,台州府城牆的牆體上最早的是宋代磚,最晚的是現當代磚。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城牆上有清代的‘台州府城磚’‘臨海城’‘臺城’‘重修郡城磚’等字樣磚銘,體現了府城稱呼的多樣性。”臨海市文保所所長彭連生如數家珍般向記者道來,“有些銘文磚體現了軍隊編制,如‘前所’磚、‘後所’磚。這兩類磚均分佈在靖越門內的大城門和鎮寧門內三撫基段。嵌入靖越門大城門中的“後所”城磚,只見過兩塊。”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彭連生表示,最有價值的是題名磚和吉語磚。在朝天門天窗、捍城及古豐泰門處均有發現地方主政官員題名磚,如“府閔監製”“太府閔”等題名磚。而吉語磚一般刻有“永保萬安”“願皇萬歲”“不敗宜用”“吉”“魚沉”“官”等吉語。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此外,還有“甜瓜窯”“若山窯”“天王窯”“吉祥窯”“東浦窯”等字樣的窯廠磚,標有“浮江”“楊砂溪”“許嶼”“東林”“溪頭”“三十三都”“三十五都”“二十二都”“十二都”等字樣的產地磚,標有“天台永保窯城磚匠陳口”“天台永保窯城瓦匠求口口”“周存福造”“杜國才造”“方有高造”“陳道松造”“王萬雲造”“周思才造”“周存福造”等字樣的窯工磚,以及標有“黃岩縣”“天台縣”等字樣,按縣來分配修築城牆任務的銘文磚。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明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這一延續離不開他

踏上古城牆的石條臺階,曲折蜿蜒的城牆與巍然聳立的城廓,在日月星辰的映襯下,宏大壯觀。靜靜立於城牆上的平臺,彷彿將士站在城頭、振臂高呼、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場景穿越歷史的塵埃,撲面而來……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2009年,戚繼光與南北長城暨明長城尋根研討會在臨海舉行,共探南北長城之淵源。

為何明長城尋根之路會直抵臨海?又為何遊客在遊覽台州府城牆後,總會發出“江南八達嶺”的感概呢?

這一淵源的誕生,離不開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及其親密戰友譚綸的努力。

“南倭北虜”,即東南沿海一代倭寇的侵擾和北部邊境蒙古騎兵的襲擾,是長期危及明朝江山社稷的禍患。

在嚴峻的抗倭情勢下,戚繼光與譚綸同時調任浙江。兩人在臺州結下深厚的友誼,並將加固城防作為重點,提高防禦能力。

鑑於明軍戰鬥力低下,戚繼光還到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4000餘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這支隊伍不負眾望,曾在臺州九戰九捷,一度成為神話。

不僅如此,戚繼光更參與了重修台州府城牆的工程。雖然這不是歷史上第一次修古城牆,但他在重修的過程中,將“修”改為“創”,在臺州城防建築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這一次重修,戚繼光創造性地修建了13座2層空心敵臺,成為其軍事實踐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軍事建築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這樣的敵臺跨越城牆內外兩邊,內部空間大,可常駐兵力,且非常便於瞭望、防守與傳達信息。

浙江宝藏|明长城寻根至临海 “江南八达岭”因何幸存至今

在修築台州府城牆而得的經驗並沒有就此湮沒,後來,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便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與加強上,雙層空心敵臺的建設同樣出現在北方明長城的建設上,在提升防禦能力的同時,也創造了標誌性的城牆景觀。現存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古北口、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角山、老龍頭等多處長城英姿均由戚繼光規劃設計並改進增築,並得以保留。正因為如此,專家們一致認可,台州府城牆是明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