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5、寿衣沁。

我将织物褪色统称为寿衣沁,其中有各种红色,也有其他颜色,特别是绿色和淡紫色。

这种沁色的形成也需要很长时间。它的特点是颜色有点杂,而且比较均匀,偏淡。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6、铁红沁。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我将较深的红色归到铁沁色,是否对可商榷。

但凡铁沁色都比较晚,因为铁器的大量使用比较晚,而墓葬中土壤处于含铁很高的地方为数也不会很多。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铁沁色与血沁色有点难以区别,我在定位铁沁色时尽量看看有没有类似铁锈色。

7、土沁

土沁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与上面我介绍过的各种沁色是两个概念,也可以说上面各种沁色就是由土沁或水沁形成的,就是一个是成因,一个是表现。

土沁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墓葬一旦崩塌,土就会把随葬品覆没。而有些简单的墓葬根本就是土葬,即使放在棺椁里的随葬品在棺椁朽烂后也被土掩埋。所以大多数人会对土沁出现认为很正常,关键是什么是土沁,土沁的呈色是怎样的却不甚明了。包括那些作伪的人都会以为土沁么,就是在玉器表面形成土黄色的斑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仿古玉表面布满白色或黄色的斑点。实际上土沁和水沁是最复杂的两种沁色。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土沁是土壤中含有的酸、碱、细菌、水银、颜料等等各种东西的混合物对玉器的侵蚀,所以造成的呈色也是各种各样。北方盐碱地区含碱量高,土壤中碱性高。南方潮湿地区,特别是红土地区土壤的酸性很高,酸和碱对玉器的侵蚀会有不同的后果。受严重土沁的部分玉器,特别是受酸性土壤侵蚀的可以出现一种叫做“土咬”的现象。这种土咬现象是先在玉器表面形成小点,然后逐步扩大,形成块状,所以可以看到似乎有核心,然后再散射出去,最后则全部被腐蚀。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8、水沁

水沁和土沁一样是造成各种沁色的原因。水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局部水沁,一个是全部被水淹没,即整体受沁。水沁造成的玉面变化比土沁要小。因为如果是满水淹没,反而造成了玉器与空气的隔绝,和与其他物质的隔离,而水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有机物质浓度相对比较低,所以对玉器造成的侵蚀也出现不同的情形。从实物观察来看,有些水沁仅在局部留下痕迹,且比较淡。而凡是没有完全淹没的玉器,可以看到其受沁部位应该有一条等高线。水沁还会在玉器的裂隙形成绺璺沁。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下面这块玉器可见底下一层受地表水沁变色。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下面这块玉可以见到有三层颜色,可想象这是三次不同高度的水形成的三层水沁色。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下面这块玉先形成了一条水沁线,以后尾部下沉,所以尾部和头部等高线发生变化。

高古玉器鉴定实物对照详解(二)

凡是受沁的玉器真品,我们可以从土沁和水沁的部位看出此物当时在墓穴摆放的情形,就是说受沁的部位必定是和玉器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及其位置变化有关系。比如一匹玉马,如果是站立状态,那么足部容易受沁,一旦墓穴倒塌,玉马倾倒,那么着地的一面与朝上的一面受沁就会不一样。而作伪的赝品往往根据主观想象在各个部位有意布置沁色,特别是一些低仿品,沁色的位置明显不合理,所以注重沁色位置的研究很有利于真赝的识别,这一点实际上在青铜器和瓷器上都是类似的。

(未完待续)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